前往木星的衛星歐羅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歐羅巴號快船"(Europa Clipper)探測器正在順利執行,並將在三個月內到達火星進行重力輔助機動。
這幅藝術家的概念圖描繪的是美國宇航局的歐羅巴快船號航天器在環繞木星的軌道上執行的情景,頂部是完全展開的磁力計吊杆,雷達儀器的天線從太陽能電池陣列中伸出。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歐羅巴快船"號(Europa Clipper)搭乘SpaceX公司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飛船發射升空,將前往木星的衛星歐羅巴,評估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該航天器已經部署了關鍵儀器,並將利用火星和地球的引力輔助來加速其旅程,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抵達。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歐羅巴快船"於10月14日發射,在前往木星衛星歐羅巴的旅程中,已經距離地球近1500萬英里(2400萬公里)。 它的兩個科學儀器已經成功部署了硬體,這些硬體將在其長達十年的任務中一直保持擴充套件狀態,包括前往木星的旅程和主要探索階段。
飛船由 SpaceX 公司的獵鷹重型火箭送入太空,擺脫了地球引力的束縛,目前正以相對太陽每秒 22 英里(35 公里)的驚人速度飛行。
歐羅巴快船是美國宇航局為行星任務開發的最大航天器。 它將飛行 18 億英里(約合 29 億公里),於 2030 年抵達木星,2031 年將開始一系列 49 次飛越,利用一套儀器收集資料,告訴科學家這顆冰冷的衛星及其內部海洋是否具備孕育生命所需的條件。
目前,任務團隊從飛船上接收到的資訊完全是工程資料(科學資料稍後才會出現),告訴他們硬體的執行情況。 情況看起來不錯。 研究小組制定了一份清單,列出了飛船在深入太空時需要採取的行動。 讓我們一睹為快:
關鍵部署
發射後不久,航天器就展開了巨大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其長度相當於一個籃球場。 接下來是磁力計的吊杆,它從安裝在航天器主體上的一個罐子中展開,延伸了整整 28 英尺(8.5 米)。
為了確認吊杆部署一切順利,研究小組依靠磁力計的三個感測器提供的資料。 一旦航天器到達木星,這些感測器將測量木衛二週圍的磁場,既能確認月球冰殼下是否存在海洋,又能告訴科學家海洋的深度和鹽度。
這段動畫展示了歐羅巴號快船的磁力計的吊杆是如何在航天器飛行時展開到全長 28 英尺(8.5 米)的。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雷達部署
在磁強計之後,飛船為雷達儀器部署了幾根天線。 現在,四根高頻天線從太陽電池陣列中橫向延伸出來,看起來像兩根長杆,每根長 57.7 英尺(17.6 米)。 此外,還部署了八個矩形甚高頻天線,每個長 9 英尺(2.76 米),其中兩個位於兩個太陽能電池陣列上。
南加州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歐羅巴號專案經理喬丹-埃文斯(Jordan Evans)說:"現在是航天器上令人興奮的時刻,我們正在完成這些關鍵的部署工作。"團隊現在主要關注的是理解資料中那些微小而有趣的細節,這些資料有助於他們更深層次地理解航天器的行為。"
儀器檢查
其餘七臺儀器的電源將在 12 月和 1 月期間時開時停,以便工程師檢查它們的健康狀況。 包括可見光成像儀和氣體及塵埃質譜儀在內的幾臺儀器將在未來三年左右的時間裡一直關閉保護罩,以防止歐羅巴快船號在內太陽系期間可能受到太陽的損害。
前往火星
所有儀器和工程子系統檢查完畢後,任務團隊將把重點轉移到火星。 2025 年 3 月 1 日,歐羅巴快船號將到達火星軌道,並開始環繞紅色星球,利用火星引力來提高速度。 (這種效果類似於向行駛中的火車扔一個球,它會以更高的速度從火車上彈向另一個方向)。 任務導航員已經按計劃完成了一次軌跡修正機動,使航天器進入了精確的航線。
在火星上,科學家們計劃開啟航天器的熱成像儀,捕捉火星的多彩影象,作為一次測試操作。 他們還計劃收集雷達儀器的資料,以便工程師確保其執行符合預期。
2026 年 12 月,飛船將再次執行重力輔助飛行,在完成前往木星系統的剩餘漫長旅程之前,從地球附近俯衝而過。 屆時,磁力計將測量地球磁場,校準儀器。
關於木衛二快船的更多資訊
歐羅巴號快船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旨在探索木星的衛星歐羅巴,它是孕育適合生命的條件的主要候選者。 它的主要目標是研究木衛二冰殼的厚度及其與下面海洋的相互作用,分析月球的成分,並確定其地質特徵。 透過研究這些因素,該任務旨在評估木衛二作為地球以外宜居世界的潛力。
該任務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管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和蘭利研究中心協辦。 JPL 領導飛行任務的開發,而 APL 則設計航天器的主體。 馬歇爾的行星任務計劃辦公室負責專案管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NASA發射服務計劃負責發射管理。 歐羅巴快船號代表了全球為推進我們對太陽系內天體生物學可能性的理解而做出的努力。
編譯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