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於新智元
英特爾的「救世主」,離開了。
63歲CEO基辛格,正式宣佈退休。
就在昨天,英特爾官方宣佈,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在為公司服務超過40年後正式退休,於2024年12月1日起卸任董事會職務。
領導英特爾是我一生的榮幸——這群人是業內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之一,我很榮幸能把每一個人都稱作同事。當然,今天我的心情喜憂參半,因為在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英特爾就是我的全部生活。 我可以自豪地回顧我們共同取得的所有成就。對我們來說,這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我們為了讓英特爾適應當前的市場動態,做出了艱難但必要的決策。我永遠感激世界各地作為英特爾大家庭一員與我共事過的同事們。
在董事會尋找新任CEO期間,英特爾任命兩位高管——David Zinsner和Michelle (MJ) Johnston Holthaus,擔任臨時聯席CEO。
其中,Zinsner擔任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而Holthaus被任命為新設立的英特爾產品事業部執行長,該事業部整合了公司的客戶計算事業部(CCG)、資料中心與人工智慧事業部(DCAI)以及網路與邊緣計算事業部(NEX)。
在過渡期間,英特爾董事會獨立主席Frank Yeary將擔任臨時執行主席。而英特爾代工服務部門的領導架構維持不變。
左右滑動檢視
下一任CEO將花落誰家?
現在,董事會已經成立了遴選委員會,將盡快確定Gelsinger的正式繼任者。
在他任期間,英特爾股價下跌超過60%,市值蒸發了約1500億美金(約合1萬億元人民幣)
1
毫無預兆,基辛格被迫離職
這次基辛格的離職,此前毫無預兆。
這次,他既沒有留下來慢慢過渡,也不會協助尋找繼任者。
在上午9時,新上任的兩位聯席CEO就被員工們的提問淹沒了——
「基辛格為何突然離職?」
「英特爾想找什麼樣的CEO?」
「屢次失誤後,員工們該如何才能信任領導層?」
1979年,18歲的基辛格加入英特爾;2024年,他在63歲時離開。整個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2024年6月4日,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表示,新產品有望幫助扭轉市場份額下滑的趨勢
當年,年僅18歲的他來到矽谷,在英特爾公司擔任質量控制技術員。在英特爾工作期間,他於1983年以極優等成績獲得了聖克拉拉大學的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又於1985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的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期間他曾被迫離開,然後又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迴歸英特爾。
用Forrester高階分析師Alvin Nguyen的話來說:「他就像是浪子回頭。」
那一年,基辛格作為救世主迴歸,如今,63歲的他選擇退休,而英特爾遠未得到拯救。
多家媒體曝出:基辛格的離職是董事會的決定,他們對他十分不滿。
因此,這位CEO被迫在退休和離職之間二選一。
在任期間,英特爾的市值蒸發了一萬億。
據員工透露,在全員大會上,高管們反覆強調,基辛格的離職是「個人決定」。
但英特爾們員工的疑問是:這些臨時高管中,誰有像基辛格那樣的技術專長?
Zisner一直負責監督近期的成本削減工作,而Holthaus在英特爾已深耕近20年。他們對公司的財務、產品和客戶都有深入的瞭解。
但沒有一個人像基辛格那樣懂技術。不過儘管如此,英特爾卻仍然走到了危急狀態。
新上任的領導層強調,公司的目標不會變,員工們需要繼續降本增效,而公司要在產品和關鍵的18A製程工藝上做得更好。
1
英特爾,一步錯步步錯
目前,根據Edward Jones的資料,英特爾在傳統PC市場佔有超過65%的份額,在伺服器市場佔有85%的份額。
然而,公司仍然被重大的關鍵性失誤困擾著,而留給Zisner和Holthaus的時間不多了——他們必須立刻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基辛格近四年任期內的主要重點,是推動《晶片法案》透過,並獲得承諾的資金支援。能否獲得資金,取決於能否達到執行基準,期間英特爾一直在這方面努力。
上週,美國終於確定了英特爾在《晶片法案》下的直接資金支援——總額為78.65億美元,低於此前宣佈的85億美元。
臨時董事會執行主席Frank Yeary在宣告中這樣表示:「雖然我們在重獲製造競爭力和建設世界級晶圓代工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們知道,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重建投資者的信心。」
前任領導層留下的爛攤子交給了他,如今這個爛攤子再交給下一任繼任者。
20年前,差點收購英偉達
2005 年,英特爾時任CEO Paul Otellini向董事會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想法:收購當時以計算機圖形晶片聞名的矽谷新貴——英偉達,出價高達200億美元。
當時已經有人意識到,圖形晶片的底層設計可能成為資料中心的重要角色,這種技術路徑最終將主導AI系統。
在會議上,董事會拒絕了這一要求。
Otellini退讓了,他的提議也沒有被繼續推進。在場人士事後表示,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
現在,20多位英特爾前經理、董事和行業分析師在採訪承認,他們錯失了機會。2021年正式走馬上任的CEO基辛格,面臨著重重壓力。
英偉達市值一度突破3.6萬億美元
再次錯失GenAI
這些失策,可以說是數十年的成功和高利潤所催生的企業文化的副產品。
在80年年代,英特爾晶片和微軟軟體並駕齊驅,是PC行業的雙引擎。
這種文化,讓英特爾專注於在個人電腦和資料中心的特許經營權。英特爾是「地球上最大的單細胞有機體」,一個孤立的、自給自足的世界。
設計新型晶片的投資總是退居二線,以保護x86架構晶片。
畢竟,x86架構被視為「英特爾皇冠上的寶石——專有且利潤豐厚」。他們會盡一切努力來維持。
基辛格擔任CEO期間,曾領導代號為Larrabee的內部專案,將圖形學與英特爾的PC風格晶片設計相結合。
2008年,基辛格曾預測,「今天的圖形架構即將結束,Larrabee將成為新事物。」
x86架構和顯示卡的混合體Larrabee
遺憾的是,Larrabee沒有成功,專案終止。
2019年,他在採訪中回憶道——
當時人們開始使用英偉達晶片和軟體來處理圖形學以外的事情,雖然是在AI興起之前,但這個技術方向是很清晰的。
時至今日,基辛格仍然認為,如果高層有更多的耐心和投資,Larrabee可能會取得成功。
1
18A,成了全公司的希望
在加速計算和AI重要性與日俱增的當下,英特爾的衰退尤為明顯。
2021年基辛格接任英特爾CEO時,英偉達的股價僅為30美元/股。
但如今,英偉達已躋身全球最有價值公司之列,相比之下,英特爾在英偉達主導的加速計算競賽中已經明顯落後了。
與此同時,隨著裁員潮的持續,英特爾員工的薪資中位數在過去五年中,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一直停滯不前。
上個月,基辛格終於被迫承認:今年AI晶片Gaudi 3的銷售額無法達到5億美元的目標。
但分析師們表示,比起AI領域的突破,英特爾最先進的18A製程工藝節點才更為重要。
這,才是英特爾復興的關鍵。
Bernstein分析師的說法是:「英特爾已經把公司的救贖都押注在了18A上。」
所以,18A真的可以挽救英特爾於水火嗎?
在美國銀行分析師Vivek Arya看來,推進這一製程,可能會讓成本進一步攀升,而且「仍未獲得任何大型無晶圓廠客戶的認可」。
但是,英特爾已經沒有退路了。
這項投入巨大的工作,對於英特爾至關重要。可能唯有如此,它才能重返技術前沿,成為像英偉達這種頂尖晶片設計公司的理想合作伙伴。
Futurum Group執行長Daniel Newman這樣強調:「將製造業務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公司的命運和基辛格的歷史遺產,都將取決於此。
Edward Jones的高階研究分析師Logan Purk表示:「基辛格擔任CEO期間的核心戰略,就是確保英特爾在製程工藝上實現領先,或至少與競爭對手持平。如果他們無法在18A上取得成功,那麼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不過,如今考慮到技術進步緩慢、成本削減壓力以及競爭對手的快速發展,英特爾的下一任CEO,可能會面臨比基辛格更為嚴峻的挑戰。
Bernstein分析師在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寫道:「基辛格上任時,就面臨著艱難局面,而現在,情況看起來更糟了。」
沒有人比英特爾的員工更清楚這場跌宕起伏,如今他們已經經歷了多輪裁員和離職補償。
而英特爾週一的會議,明顯帶有「危機公關」色彩。
與基辛格就任CEO時相比,英特爾股價已下跌60%。
不過,基辛格退休的訊息出來後,股價已經出現了小幅反彈。
參考資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intels-new-leaders-address-outgoing-ceo-pat-gelsingers-internal-meeting-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