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半導體產業縱橫(ID:ICVIEWS)綜合
微芯科技已經縮減了多項計劃,這可能是其暫停申請補貼的原因之一。
MCU 微控制器大廠微芯科技(MicrochipTechnology)新任 CEO 史蒂夫・桑吉(Steve Sanghi) 當地時間本週二在瑞銀會議上確認該公司暫時擱置了同美國《晶片法案》辦公室的正式補貼協議談判。
微芯科技專注於嵌入式控制半導體產品的開發和製造,是全球領先的微控制器和模擬半導體供應商之一。2016年,微芯科技以36億美元收購了Atmel,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第三大微控制器供應商的地位。
微芯科技也成為首個已知選擇暫緩美國《晶片法案》計劃的半導體企業。美國商務部於2024年1月4日宣佈向微芯科技提供1.62億美元(當前約 11.81 億元人民幣)的政府撥款,這是《晶片法案》框架下的第二筆補貼。
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兩個專案:約9000萬美元用於科羅拉多州工廠的現代化和擴建,另有約7200萬美元用於俄勒岡州工廠的擴建。這些資金旨在增加微芯科技在美國的成熟節點半導體和微控制器單元(MCU)的產量,預計這些舉措將使相關工廠的半導體產量翻倍,並減少對外國代工廠的依賴。
但正如史蒂夫・桑吉所指出的,微芯科技目前面臨的情況同年初天差地別:當時部分人士認為半導體行業將長期處於產能緊缺狀態,但目前包括微芯科技在內的一些晶片公司遭遇產能溢位困境。
財報資料顯示,微芯科技的 2024 年 9 月季度營收同比銳減 48.4%,環比下降 6.2%。而在股票市場上,微芯科技股價今年以來下降了約 27%,是美國費城證券交易所半導體指數中表現最差的股票之一。
目前微芯科技已經宣佈關閉位於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Fab 2晶圓廠,以應對當前的庫存水平高企和產能過剩問題。該工廠是一座8英寸晶圓廠,每月產能為2萬片晶圓,擁有從1μm到250nm的製程生產能力。此次關閉預計將在2025年第三季度正式完成,每年將為公司節省約9000萬美元的現金支出。但這一決策要到 2026 年 6 月季度才能開始看到節省的損益。
此外,微芯科技還計劃將原本在亞利桑那州工廠生產的產品轉移到俄勒岡州和科羅拉多州的其他工廠進行製造,以應對訂單復甦速度低於預期的情況,並降低庫存水平。
此前,微芯科技在美國俄勒岡州的Gresham工廠曾計劃在2024年3月停工兩週,並考慮在6月份再次停工,主要是由於客戶砍庫存導致銷售下滑。
史蒂夫・桑吉提到,美國的《晶片法案》補貼比例大約是投資額的 15%,但微芯科技目前在考慮,如果該企業不想實際支出剩下的 85%,那是否要參與《晶片法案》產能建設補貼計劃?
美國商務部發言人在一份宣告中表示,該部正與微芯科技就該公司的《晶片法案》補貼協議流程進行溝通,並繼續就微芯科技的長期計劃進行富有成效的對話。
《晶片法案》是拜登政府出臺的重要產業政策之一,旨在推動美國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和製造環節迴流。然而,由於政策補貼有限,還需面臨複雜的審批流程、嚴格的附加條件,許多公司申請補貼被拒。
顯然,微芯科技也意識到這一點。由於管理困難,該公司開始關閉工廠,可能影響其獲得補貼的最終確定。微芯科技已經縮減了多項計劃,這可能是其暫停申請補貼的原因之一。
微芯科技的決定對拜登政府來說是一個打擊,他們正競相敲定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黨法律的獎項。官員們已經宣佈與 20 多家公司達成初步協議,並與 6 家公司簽署了最終協議,其中包括英特爾公司和臺灣半導體制造公司等主要參與者。
按照媒體預測,到2032年,《晶片法案》將使美國在全球晶圓廠產能中的份額從目前的10%上升到14%,而美國商務部更是放出大話,在《晶片法案》刺激下,到2030年,全球五分之一的最先進處理器將由美國製造,到2032年,全球約30%的先進晶片供應將來自美國本土。
但目前來看,所有的補貼至今還停留在紙上,可以看到的最樂觀結果是,只有一家名為Polar Semiconductor的公司簽署了《晶片法案》規定的融資約束合同,且所融金額相對較小,只有1.23億美元,另有近20家公司宣佈授予合同,等待簽署合同以鎖定資金,像英特爾、三星電子和美光科技等公司仍在商討合同的部分實質性細節。
*宣告: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內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討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