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休眠,這一概念早已屢見不鮮。
在電影《星際穿越》中,宇航員透過水床來進行休眠;在《流浪地球》展現了攜帶30萬人類冷凍胚胎的“火種計劃”;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如《三體》編審杜虹冷凍頭部這樣的案例。
最近,世界上首位接受人體冷凍技術的人——詹姆斯·貝德福德,在被冷凍了半個多世紀後,有了新的動態。這讓許多人好奇,他真的能夠重新“甦醒”嗎?
據瞭解,詹姆斯·海勒姆·貝德福德,生於1917年,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後轉戰商界,很快就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富商。
天不遂人意,1965年他被診斷出患有晚期腎癌,僅剩幾個月的壽命,面對死亡的恐懼,貝德福德決定押注人體冷凍技術。1967年他花費百萬元“冰凍軀體”,並希望能在50年後,也就是2017年甦醒。
根據相關報道,科學家們原本計劃在2017年對貝德福德解凍,但由於技術限制進行了延遲。直到今年他的遺體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慢慢解凍,不過,科學家在經過連續72小時的精心解凍後發現,他的身體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尤其是大腦,已無法恢復意識。
據瞭解,人體冷凍技術主要是將人體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冷凍處理,儲存在零下196℃的液氮罐中,最大程度的儲存組織、器官,尤其是大腦的結構和記憶,等待未來科學能夠將他們重新啟動,並獲得相應的治療。
這項技術面臨的最大難題在於,即便“冰凍-解凍”後的細胞存活率高達99%,但對於包含數百億神經元的人腦而言,任何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腦死亡。
由於技術的不確定性,大部分人對人體冷凍技術並不看好,但這並沒有阻礙人們對延長生命的探索,相較於不成熟的人體冷凍技術,現如今人們更趨向於成熟的技術並注重“過好當下”。
2013年,科研界問世了可基於細胞層面“延緩老化速度”的哈佛前沿技術,並迅速開始產品化,隨著技術突破而加快普及。2019年我國香港高階口服生科企TimeShop研發出國產“益生21000”科技品,該成果率先惠及國內35-60歲的群體。
相比於人體冷凍的永恆追求,此類成果更加註重現實中可感受的健康。根據公開資料,“益生21000”核心成分NMN的濃度高達99%,透過獨家生物酶定向轉化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產,在多項臨床實驗中,表現出可助減輕受體生理性衰退、增強耐力、提高精力等潛力。
憑藉技術的突破,“益生21000”類科技品價格僅為三位數,除線下渠道外,還可以藉助京東等線上平臺進行流通。在全球普遍面臨人口老齡化的當下,相比追求“永恆”的高大上研究,此類科技的落地無疑更有意義。
當然,前沿技術從概念到實際應用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儘管當前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重點在於”生命質量”的提升,但許多科學家仍然對“人體冷凍”技術抱有期待。
目前全球共有Alcor等4家冷凍機構,參與冷凍的人數超過3000人。在國外,一些富豪群體甚至投入巨資以支援“冷凍人計劃”的實施。
例如,知名網際網路巨頭彼得·蒂爾對“冷凍計劃”充滿期待,據報道,他斥資120萬美金,提前預定了冷凍倉,一旦自己生命垂危,就準備實施“冬眠”,以延續生命的希望。當然,也有一些人將“人體冷凍”視為一種葬禮的替代形式...
一些支持者還表示,冷凍人“甦醒”事實上已經有了三個成功案例: 1992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19歲女孩讓·希利亞德在雪地中被凍至失去生命跡象,但在48小時後奇蹟般地甦醒。另外,兩個被冷凍近30年的胚胎莫莉和愛瑪,分別在2017年和2020年成功植入美國田納西州一位29歲女性的子宮,並順利出生,現在與養父母享受著幸福的生活。
我們無從得知未來人體冷凍技術能夠發展到何種地步,唯一可以預料的是,科技的進步將為人類帶來新的希望和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