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首先弄清何為民科?從字面上解讀,民科可理解為來自民間的科學家或科學愛好者,原本這個詞確實有這樣的含義。
舉例來說,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就可被視作“民間科學家”的典範,他在只有初中文憑時,於父親的雜貨店裡接觸到重大數學問題,並因此轟動了整個數學界!
然而,在當今社會,“民科”一詞已徹底演變為貶義,帶有戲謔之意,原本中性的“民科”標籤被某些人所誤導,變得偏離了本意。現如今的“民科”,不再等同於科學家,反而淪為了空想者。他們懷揣濃厚的“科學情結”,卻對真正的科學研究知之甚少,甚至不屑於瞭解,有時完全忽視科學家們數百年來的研究成果,僅憑個人想象就想顛覆科學家們數百年建立的科學基礎。
民科不屑於深究細微之處,他們所“研究”的往往是高深的理論,或者直接挑戰廣為人知的科學理論,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成了他們試圖推翻的物件。
民科所研究的內容大多顯得神秘、高深莫測,表面看似了不起,實則多為空中樓閣。
辨別民科的根本標準在於是否擁有“用事實說話”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民科拒絕任何形式的專業反駁,當你試圖讓他們用證據支援自己的觀點時,他們大多會轉換話題,採用一種“高深”的辯論方式進行反駁甚至嘲諷。
他們追求的是譁眾取寵,這是對民科最恰當的形容。那些只會鍵盤評論的民科,不斷以挑戰現代科學的方式來尋找自我存在感。
目前,民科主要的質疑目標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基因工程等,而“永動機理論”和“科學盡頭是神學”成了民科的聚集地。
實際上,如今所謂的“民科”已演變成一種心理疾病,一種精神障礙!
民科的出現與學歷無關,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教授都有可能成為民科。他們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這些精神主要包括:
遵循自然科學在歷史上的發展傳統,遵守行為規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
願意透過實踐獲取科學知識,重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願意用長期實踐檢驗的理論和實驗方法驗證自己的發現和理論。
允許全球所有人用科學方法驗證自己的成果。
弘揚科學無國界,自然科學屬於全人類。
倡導批判、懷疑、創新、進取的精神,不迷信權威,允許科學上的試錯。
在近代科學興起前,自然科學大多停留在哲學層面,多數理論僅透過簡單的實驗加上邏輯推理得出。然而,自伽利略時代起,實驗科學逐漸佔據主導地位,證據成為了發言的權威。
因此,是否願意用科學方法驗證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檢驗是否擁有科學精神的標準,也是辨別是否為民科的依據。
在理解了網路上對民科的定義之後,讓我們回到正題:當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時,他是民科嗎?
顯然,愛因斯坦與民科毫無關聯,他的科學精神一直是後人的榜樣。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但鮮為人知的是,他擁有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有著深厚的專業背景。
起初,愛因斯坦在瑞士的專利局工作,但他在業餘時間仍然堅持研究當時最前沿的物理學發現與理論,並沒有荒廢學業。
基於這些努力,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開創了現代物理學新紀元。
在此基礎上,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了更為通用的廣義相對論。相對論也成為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之一,與量子力學並肩。
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只是“猜想”,缺乏證據支援。這實際上是對相對論的誤解。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分別建立在兩個基本假設之上。
狹義相對論的假設:光速不變和狹義相對性。
廣義相對論的假設:等效原理和廣義相對性。
你沒有看錯,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相對論,都是建立在這兩個基本假設之上的。這些假設可以被視為公理,無需進一步證明。
不要因為這些假設就認為相對論不夠嚴謹,實際上,所有物理定量都是基於假設的,這正是科學的根本。
當然,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設,替代愛因斯坦的假設,因為從理論上講,所有假設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你可以基於自己的假設,構建不同於相對論的理論。
但前提是,你的假設必須是自洽的,即不能自我矛盾,並且能夠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好地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別人為何要接受你的假設呢?
還有一點要說明,不要以為輕易就能提出相對論的假設,不要認為它很簡單,甚至認為可以“靈機一動”就完成。沒有深厚的物理學基礎,沒有對前輩理論的深入研究,單靠民科式的“空想”是無法提出相對論的假設的。
正是因為愛因斯坦洞察到了牛頓經典力學與麥克斯韋方程組之間的不和諧,才激發了他的獨特思維。
最後,我想說,科學沒有所謂的“民科”與“官科”之分,只有科學與偽科學(反科學)之別。如今所謂的民科,本質上其實就是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