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有想到,美國“移主”,讓歐空局(ESA)與美國宇航局(NASA)的合作存在變故了,已經是存在不確定性了。
這可能歐空局(ESA)真的要被美國玩瘋了,很多太空航天專案都將因為“移主”發生變故,歐洲已經針對該問題在進行討論,但這也推動了歐洲可能走向新的太空策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也讓很多人想起了,歐洲當年斷絕與中國進行航天合作,這讓自己的航天發展存在不穩定性,也是“自作自受”一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詳細看看。
ESA害怕NASA完全不要自己了
沒錯,來自美媒指出,美國“移主”導致了NASA的太空,航天策略在發生轉變,這迫使美國可能改變此前與歐洲的相關性合作,而這裡面主要存在3問題:
第一個問題、特朗普準備拿下格陵蘭島的問題,導致歐洲出現巨大的“裂縫”,因為美國如果強制採取措施,那可能導致歐洲與美國的關係存在不穩定性。
從而可能引發空間政策產生連鎖效應,,包括美國航天局如何與其國際夥伴合作。
第二個問題、美國宇航局(NASA)與歐空局(ESA)進行火星樣品採集返回的計劃,該計劃是已經進行之中的任務,其中歐空局(ESA)負責的部分包含了用於轉移樣品的機械臂、輔助系統的建設等模組。
如果NASA與ESA存在變故,那意味著這項合作計劃也會再次發生轉變,並且導致整個任務出現終結,自己又是一個“單獨幹”的專案。
當然,依照美國宇航局(NASA)在2024年給出的火星取樣返回方案來看,已經是出現了大規模延期,而且還在尋找關於更便宜,更快速帶回樣品的返回計劃,結果呢?似乎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而且根據新一輪的預估指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更新“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帶回火星樣本的時間表,在取回火星岩石的競賽中,中國的領先優勢大幅擴大,NASA至少落後了4年,也就是說“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採集的樣本最早到達地球的時間是2035年。
所以,如果NASA與ESA出現變故,那這專案後續的變化還會更大。
第三個問題、美國的重返月球計劃,歐空局(ESA)也是存在變故的,來自歐空局(ESA)指出的問題顯示,ESA服務包括空間發射系統、獵戶座航天器和月球閘道器等問題。如果出現變故,這美國重返月球計劃都可能再次發生大改變。
所以,歐空局(ESA)其實與美國宇航局(NASA)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加劇了這三大問題的出現,但從航天任務的角度來講,這些任務的變故倒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合作任務只要任何一個變故,都可能導致其心的問題出現。
所以,歐空局(ESA)是被美國玩壞了,美國都還沒有發出這樣的預警,自己就先擔心起來了,而且美國如果真的要終結與歐空局(ESA)的這些航天任務,那真的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都不會好在什麼地方去。
這也將導致自己更多的航天任務出現改變。就算是特朗普的航天政策有所處於,因為政治因素髮生改變,這些航天任務的不確定性,也不會因為多大的改變而發生改變,至少從個人的觀點來講,是不太可能,更何況特朗普還是支援美國更大的航天任務。
其重返月球計劃都是他提出來了的,要是不跟歐空局(ESA)進行合作,這可能嗎?這完全是斷了美國航天發展的路。
所以,歐空局(ESA)這會擔心這些問題有點多餘了,就算是美國砍掉幾個與歐空局(ESA)合作的任務,那就看ESA能不能硬起來,要麼全部合作,要麼不合作。
但很顯然,現階段看ESA是難以硬起來的,都在害怕美國把自己的合作專案砍掉了,這歐洲就是沒有事情做了,什麼航天“老二”,地位都不保,這都只能怪自己“自毀前程”。
與中國合作不香嗎?兩次合作坑中國!
的確,中歐之間的航天合作,其實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歐洲是坑了兩次中國,這下被美國當“玩物”,一切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一樣,一旦被美國停掉,那基本就沒什麼航天任務執行了。
這可以說真的就是“自作自受”,要是曾經與中國合作沒有任何的變故,以至於歐洲的航天會成為如今這樣的局面嗎?還需要擔心美國放自己鴿子嗎?
可以說完全不用,與中國合作只會讓你賺得“金盆滿滿”,甚至可以學到先進的技術,但沒想到的是,歐洲兩次坑中國。
第一次、那就是中歐曾經進行的衛星導航系統合作,也是歐洲強力邀請中國加入,而在中國加入之後,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不僅使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賺足了政治資本,也使“伽利略”計劃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緩解,更給“伽利略”進入中國誘人的市場打下了基礎。
然而,在合作沒有多久,2004年的時候,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鉅額資金。好事可以說才開啟,歐洲很快就因為高階技術上的合作,對中國下手了。
在2005年到2007年之中,歐洲轉向,與美國聯合將中國排擠出去,中國不但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定的障礙所阻擋,使得中國完全沒有任何的地位,最終,中國一鼓作氣做出了北斗導航。
第二次、中歐之間的載人航天合作,這次中國與歐洲的合作也是很誠懇的,早年就簽訂了合作協議,包括在2023年公佈的航天計劃之中,也提到了歐洲曾經還派遣過兩名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和馬蒂亞斯·毛雷爾在我國接受培訓,2022年底再次針對重點領域合作,進行協議的提升。
但在2023年初的時候,航天計劃才出現就發生了重大變故,歐洲拒絕與中國載人合作,而是轉向國際空間站的合作。
所以,直接坑了中國兩次,真的是令人非常痛恨,你要是歐空局(ESA)與中國的航天合作在繼續,以至於會出現這樣“孤立無援”的局面,會使得自己的航天暫停嗎?完全不至於。
就算是美國拋棄與自己的航天合作,那也不會因此面對無專案的局面。
當然,ESA剛硬,其實歐洲部分國家已經與中國合作
沒錯,雖然ESA很剛硬,但其實很多歐空局的單獨國家,已經與中國在進行合作了,這可以說是ESA內部出現變故的問題之一,大家也明白,與中國的合作只有好處。
包括在嫦娥六號(瑞士、義大利)任務,未來的嫦娥七號任務之中,也含有歐空局(ESA)的一些成員國,來與中國合作。
所以,就算是ESA領導強硬,哪也無法左右歐洲部分國家與中國的合作,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只能說,中國航天的崛起,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轉向中國,未來的歐空局(ESA)可能也就是“空殼”吧。
所以,實力決定一切,這個沒有任何問題,歐空局(ESA)現階段還想找中國合作的話,可能我們也自己需要考慮一下,這就是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