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月之暗面舉辦了一場臨時組織的媒體溝通會,說是特意選在Kimi開放一週年紀念日。
結果意料之外,啪,發了款數學模型。
還跟OpenAI o1系列、GPT-4o、Anthropic Claude 3.5 Sonnet模型的測試分數做了對比。
這個舉動擱在友商身上很正常,但由月之暗面來做就有些稀奇了。因為這家大模型公司的作風一貫有些另類,不聊技術,只推拳頭產品Kimi。
Kimi在今年年初的熱度衝到一個高峰。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轟炸使這款智慧助手產品聲名鵲起。
快速攀升的Kimi使用者數和影響力、“90後清華校友技術天才創業者”的創始人標籤、超10億美元領投、Kimi概念股爆火……諸多光環疊加,將月之暗面捧成了一個新晉國產大模型“頂流”。
但很快其命運陡轉,口碑逐漸下滑,質疑聲撲面而至,這些光環也變成了縛住月之暗面的繭。
以前是好評如潮,但不知何時開始,月之暗面被冠以“大模型營銷咖”的外號,模型乏善可陳,生態資源被大廠碾壓,產品更新多為縫縫補補。
一些針對產品效果的負面評價也聲量漸起:“動不動讓換個話題”、“有時會瞎編”、“整理資料糙”、“聽不懂需求”、“幻覺和錯誤嚴重”、“指出它錯了還犟嘴”……這些大模型通病,在使用者心裡埋下失望的種子。多位使用者吐槽說,Kimi最近莫名地越用越差,感覺比以前變蠢了,甚至有人懷疑這是不是想逼使用者付費。
這是大模型競賽中的一個縮影:當發展速度跟不上講故事的高度,當免費和低價策略挾住每一個參賽者,當Scaling Law信仰開始動搖,此時的轉折,是新高潮前的過渡,還是凜冽寒冬的序曲?
大模型獨角獸們,集體走到逆風時刻。
一、月之暗面的B面:特長被複刻、出海失利、被前資方“逼宮”
2023年10月,月之暗面釋出支援輸入20萬漢字的智慧助手產品Kimi。
彼時,這是全球市場上商用大模型服務中所能支援的最長上下文輸入長度。在高曝光度加持下,Kimi憑藉“最強長文字”特色,很快在AI聊天產品大戰中殺出重圍,收穫增長和口碑。
兇猛的推廣投放為Kimi爭取到先發優勢。今年年初阿里的大筆投資進一步增加了月之暗面的曝光度。在4月Kimi智慧助手支援200萬字上下文後,二級市場一度掀起Kimi概念股熱潮。
紅得發紫,是A面的月之暗面。
但在另一側B面,這家明星國產大模型獨角獸,已經頻頻陷入麻煩中。
難守的“特長”
Kimi爆火後,很快“長文字”成為大模型突破的共識方向。
競爭對手們紛紛高調跟上,3月22日,阿里通義千問開放1000萬字長文字能力,360智腦宣佈內測500萬字長文字能力,百度宣佈文心一言4月升級逾200萬字的長文字能力。
之後,Kimi仍努力拉大優勢,今年10月上線具備AI自主搜尋能力的Kimi探索版,搜尋量是普通版的10倍,一次搜尋可以精讀500個頁面。
但Kimi的身份,已經從引領潮流者轉向追隨者,上週新推出的對標o1的數學推理模型,便是在走OpenAI打過樣的路。
激進投放
Kimi在投流上的生猛,連大廠掌門人都側目。
在百度2024年第三季度總監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談道:“AGI是個長期探索的事情,文小言的推廣沒必要像豆包、Kimi那樣激進。”
自發布以來,Kimi在位元組旗下穿山甲、B站、小紅書等渠道進行了大規模投流。一張網傳圖表顯示,Kimi的季度投放金額豪橫到上億元,吊打多數競品。Kimi還長期推行免費策略,直到今年5月才首次試水商業化,啟用打賞模式。
這帶來的回報是領先的使用者增長和產品影響力。但無論是月活、活躍使用者留存率還是免費App下載排名,Kimi都被位元組豆包壓了一頭。
出海止步
今年年初,月之暗面在海外推出情感陪伴類AI對話產品Ohai和AI生成影片工具Noisee。
據創投日報援引知情人士訊息,其出海專案在今年6月就已撤掉。前Noisee產品負責人明超平、前Ohai產品負責人已於近期離職創業。
上週六,楊植麟回應說月之暗面今年二三月份開始聚焦和縮減,主動做減法,更加聚焦業務,先聚焦,後全球化,要更有耐心。他說過去一年給其團隊上的一課是,幾個業務一起做,會活生生把自己變成大廠,沒有任何優勢。
套現疑雲
除了產品競爭壓力外,月之暗面也陷入一系列輿情風波中。
今年4月,楊植麟被傳透過售出個人持股套現數千萬美金,隨後月之暗面進行闢謠,但其中牽扯出的“資本貴人襄助論”長期餘溫未了。
前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張予彤是迴圈智慧最早的天使投資人,與楊植麟是清華校友,4月份離開金沙江創投。有報道稱,月之暗面獲阿里領投的A+輪融資,正是歸功於張予彤的牽頭促成。
仲裁風波
11月11日,據《暗湧Waves》報道,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被迴圈智慧7家投資方中的5家(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萬物資本)申請仲裁。
這場利益糾葛牽扯到三位清華同窗楊植麟、張宇韜、陳麒聰在2016年創辦的迴圈智慧。迴圈智慧主要做企業營銷客服AI軟體,在2018~2021年完成5次公開融資,此後再無新融資披露。
極大的落差,被業界推測是迴圈智慧老投資方們發起仲裁的導火索。
楊植麟此前曾在採訪中透露:“我們2023年2月開始集中做第一輪融資,如果delay(延遲)到4月,基本沒機會了。”之後其動作相當麻利,3月創辦月之暗面,8月推出Kimi,今年暴風吸金,獲得騰訊、阿里、小紅書、三七互娛、美團、小紅書等名企投資,估值扶搖直上超過30億美元,遠高於迴圈智慧用8年時間發展到的估值。
該仲裁事件的後續及影響,仍有待觀望。
二、國產大模型獨角獸的“四重困”
今年,國產大模型江湖格局生變,創業頭部梯隊從“四小龍”變為“六小虎”,即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慧、零一萬物、階躍星辰。
智譜AI和MiniMax成立時間較早,另外四家則都是在2023年3~5月期間創辦。
借勢2021年大放水和生成式AI飛昇的紅利,過去兩年,資本密集匯向這幾家大模型初創公司,只用短短一兩年就將它們拱到獨角獸身價。
百川智慧、智譜AI、月之暗面均躋身200億元估值俱樂部。今年6月,階躍星辰被傳正在進行一輪估值20億美元的新融資。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今年3月接受騰訊新聞《潛望》採訪時的發言,道出了一些質疑者的心聲:“這些公司,要場景沒場景,要資料沒資料,你說它有什麼價值?而且一上來估值這麼貴。”
資本的追捧,與其在商業市場上的實際表現,始終存在著隱性的不平衡。
以前“六小虎”各具特色:智譜AI是正統清華科研班底,最早探路大模型研發,在To G、To B佈局上都攤得較廣;MiniMax在多模態和出海產品上保持領先;月之暗面手握爆款產品Kimi,不怎麼強調背後模型;百川智慧由王小川領銜的前搜狗團隊創辦,一年發了十多款大模型,並在AI醫療方向發力;零一萬物由李開復組局創辦,熱衷於打榜;階躍星辰則由前微軟全球副總裁姜大昕創辦,快步形成“萬億引數MoE+多模態”矩陣。
但一些變化已經顯現。
1、人才之困
AI大模型獨角獸們陷入的爭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AI 1.0創業時代的“CV四小龍”,高人才密度、強技術實力未能轉換成高回報的市場競爭力,迄今難逃虧損魔咒。在生成式AI巨浪興起後,不少來自網際網路大廠及商湯、曠視的技術、產品、工程人才轉身遁入大模型公司。
大模型創企像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又紛紛出走。這一年來,一大波骨幹人才從“六小虎”出走,有的迴流大廠,有的選擇創業。
今年8月,前零一萬物演算法副總裁、模型預訓練負責人黃文灝被曝已加入位元組跳動;9月,MiniMax“星野”產品負責人張前川被曝改任產品顧問,不再參與MiniMax業務。零一萬物聯合創始人李先剛也被曝出已離職並重返老東家貝殼。
月之暗面則有多位前產品負責人在離職後選擇創業。比如月之暗面前大模型產品負責人王冠在今年年初創立了AI影片方向的ONE2X,已完成天使輪融資;前Noisee產品負責人明超平正以5000萬美元的估值為其新創業專案融資。
另據Z Potentials報道,零一萬物聯合創始人潘欣正式加入閃極,出任閃極科技合夥人。
人才有出,也有進。
今年8月,百川智慧宣佈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慧學院、資訊學院院長文繼榮教授受聘擔任百川智慧“首席科學家”,月之暗面將微軟亞洲研究院前首席研究經理譚旭招至麾下。
在團隊擴張上,楊植麟稱月之暗面在幾個大模型創業公司中始終保持人數最少、卡和人的比例最高,認為團隊擴得大對創新有致命傷害。
2、技術之困
上週大模型領域的一大熱議話題是Scaling Law,這個大力出奇跡的暴力美學,碰壁了。
OpenAI、Anthropic、谷歌都被曝出新模型改進放緩,尋求轉變路線。連已經離職創業的前OpenAI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都跳出來一吐為快,說2010年代是Scaling的時代,但現在是時候重歸奇蹟和發現的時代了。
而模型提升見頂,意味著AI聊天產品的智力很難再出現質的飛躍。
不過多位業界大佬否認了“碰壁論”。OpenAI聯合創始人兼CEO Sam Altman、微軟AI主管Mustafa Suleyman、微軟董事長兼CEO Satya Nadella、前谷歌CEO Eric Schmidt等都宣稱Scaling Law依然有效、沒有跡象顯示放緩。
楊植麟對Scaling Law仍持樂觀態度,認為用強化學習的方式,上限很高。他預測訓練模型還有半代到一代的空間,這個空間可能會在明年釋放出來,接下來重點會是強化學習,正規化上會產生一些變化,透過不同方式去Scale。
在他看來,留存與技術成熟度呈正相關,把思考能力和互動做好後,留存會進一步上升。
3、產品之困
模型卷不動後,競爭焦點必然向產品轉移。
To B方面,大模型獨角獸同時面臨同行的閉源模型和開源模型的競爭,低價策略仍是主旋律。
To C方面,市場尚未等來一個超級應用,AI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一直存在,目標使用者重疊度高,同類產品功能和體驗互相借鑑模仿,產品轉移成本低,又不像一些頭部社交、電商平臺用推薦機制拿捏住人性的弱點、形成上癮機制,那麼如何才能長久佔領使用者心智?
當前AI聊天類產品在便捷搜尋和提高生產力方面有效發揮作用,但受眾仍然有限。不斷最佳化的產品功能和效果,仍未能消減很多使用者對幻覺錯誤和溝通費勁等問題的埋怨。
大模型主要靠To B還是To C賺錢,不同觀點都有擁躉者。擺在大模型創企們面前的,是涉及精簡成本和聚焦核心業務的方向選擇難題:如果盈虧主要依賴To C應用,那麼投入高昂的訓練成本是否值當?如果To B才是商業表現的征途,那麼姍姍來遲的月之暗面是否已經輸在起跑線?
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控很重要,但國內團隊擅長“抄作業”。大廠可以輕輕鬆鬆推出爆款AI功能合集,而創企只能選準方向精兵作戰。
現階段,大廠靠傳統優勢依然勝出,語言類有位元組豆包,影片生成類有快手可靈。
對於與豆包的競爭,楊植麟上週的回應是:不希望過多關注競爭,因為競爭並不產生價值。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專門去做不一樣的事。只要能有人實現AGI,都是非常好的結果。
月之暗面目前還是聚焦於Kimi產品和品牌,聚焦在團隊認為上限最高的事情上,更關注如何迭代更好的技術和產品、產生使用者價值,更聚焦在提升模型的思考推理能力。
據晚點10月份報道,月之暗面的多模態研究從去年10月開始,在研發影片模型,為確保產品更具差異性,對外發布計劃仍在推遲。
4、財力之困
除去人力成本不談,大模型創企還面臨三大燒錢問題:訓練貴、推理貴、獲客貴。
大模型訓練和推理已經不是稀奇事。據外媒披露,預計OpenAI今年創收35~45億美元,虧損40~50億美元;Anthropic今年收入有望達到10億美元,虧損可能是OpenAI的一半。
為了降低大模型推理成本,楊植麟稱kimi未來考慮限制次數,讓使用者自己做選擇。
為了保住拉新和留存,投放在所難免。早期Kimi投流效果立竿見影,知名度快速攀升,B站和小紅書佈滿了安利。隨後一些AI產品爭相效仿,帶動使用者轉化成本上漲。在機場、地鐵等場所,旅客對大模型產品的大屏廣告逐漸習以為常。
至少截至今年,大模型還不是一門能賺錢的好生意,也尚未展現出長期商業盈利的潛力。
結語
很少有新生行業能像生成式AI這樣,短短兩年孕育出多家百億級估值的明星企業,它們被迅速推上神壇,也承受著過高期待帶來的困擾。
近期,產業對大模型似乎逐漸祛魅。人們不再容易因雄心勃勃的AGI技術信仰而陷入狂熱,不再對百模大戰保持耐心和好奇心,不再盲從大佬預言,不再輕信投資者誇大的創新者投資資本回報,也不再熱議誰會成為“中國版OpenAI”。
對於大模型創企而言,兩年的成長,還不足以解決概念豐滿但產品骨感的問題,消除業界一個長期的疑慮:大廠資源雄厚,進可攻退可守,僅靠大模型營生的公司又如何自證造血能力?當聽眾不再相信故事,又憑什麼支撐起百億級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