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李佳英 廣州報道
一個全球衛生危機正愈演愈烈。
當地時間2024年11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沙特吉達舉行的第四屆全球高級別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部長級會議上表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正在威脅人類所依賴的藥物治療效果。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發生在細菌、病毒、真菌和對藥物不再產生反應時。譚德塞強調,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發展將使治療感染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可能導致超級細菌的出現,從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疑難感染診療中心主任彭劼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產生機制極為複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如劑量不足或療程不夠等,均可能成為誘導耐藥性的因素。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雖然在限制使用抗生素方面,醫院設有相應的稽核制度。但是,不同醫院執行力度存在差異,部分醫院鬆懈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進一步發展。
而隨著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日益嚴峻,多重耐藥抗菌藥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依從性高、服用便捷、效果好的新藥正在被市場期待。
耐藥衛生危機在身邊
研究資料表明,到2050年,全球因抗生素耐藥性感染而死亡的人數或將攀升至1000萬,醫療保健和生產力下降的累計成本將達到100萬億美元,且低收入國家的畜牧業產量將損失11%。
這一串數字背後是長期氾濫的抗微生物藥物使用現狀。
彭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雖然抗生素使用強度相較於過去已有所改善,尤其在大型醫院中更為規範。但是,基層醫院在抗生素使用上仍較為氾濫,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形。
深入分析這一現象,彭劼指出,抗生素濫用的原因之一是細菌培養的陽性率較低,導致醫生往往依據經驗性判斷來應用抗生素。部分非感染領域的醫生可能更傾向於使用廣譜、強效的抗生素,甚至幾種藥物聯合使用,從而加劇了抗生素的濫用。
已有研究表明,抗生素濫用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最為嚴重。
李侗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上呼吸道感染作為常見病種,在門診、急診、住院及監護室中均存在抗生素濫用現象。部分患者未經醫囑自行購買並使用抗生素,而部分醫生為預防潛在的細菌感染,也傾向於開具抗生素。尤其在住院和監護室環境中,鑑於患者病情較重,醫生更傾向於使用廣譜或強效抗生素以確保病原體覆蓋。
此外,肺結核耐藥性問題也日益凸顯。耐藥結核病指的是結核病患者體內的結核桿菌對一種或多種抗結核藥物產生了耐藥性,導致常規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殺滅這些結核桿菌。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大約有50萬人感染耐藥結核病,而耐藥結核病的治療成功率仍較低。目前,耐多藥結核病流行繼續構成公共衛生危機,使全球治療工作複雜化。
彭劼表示,肺結核耐藥性在我國已成為一個有待解決的挑戰,其嚴峻程度僅次於印度。這一狀況的形成,部分原因是過往肺結核治療中存在療程不足和用藥不規範的問題。
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資訊,腸道蠕蟲和瘧疾等寄生蟲感染的耐藥性正在增加;術後感染的耐藥性亦在加大,包括剖腹產、器官移植和關節置換在內的手術風險有所增加。
“部分患者依從性不佳,未能持續、規律地服藥,存在吃三天停兩天或類似間斷用藥的情況,導致療程不完整。療程安排不當,或是藥物劑量不準確,抑或是藥物選擇上存在不合理,也會導致細菌在繁殖壓力下發生變異,產生耐藥性。此外,缺乏充分的耐藥基因檢測也是耐藥性問題加劇的原因之一。”彭劼指出。
此外,醫院感染中的交叉感染也是導致細菌耐藥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耐藥菌存在於其他病人、動物或環境中時,它們有可能透過接觸、醫院內環境等途徑傳播給病人,從而引發新的耐藥感染。
譚德塞表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發生在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對藥物不再產生反應時。由於藥物耐藥性使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治療方法失效,治療感染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可能變得不可能。這或將導致超級細菌的出現,從而增加了疾病傳播、殘疾和死亡的風險。
警惕無藥可用風險
若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持續加強,可能會導致超級耐藥菌的出現,屆時將無藥可用。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產生機制複雜。彭劼舉例稱,某些細菌在初始狀態下對阿奇黴素敏感,該藥便能有效抑制其生長或殺滅之。然而,細菌群體中亦存在對阿奇黴素不敏感或具有較低敏感性的變異體。當阿奇黴素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時,該藥會對這些原本敏感的細菌施加選擇壓力,促使這些細菌透過基因突變或獲取耐藥基因等方式,發展出對阿奇黴素的耐藥性。
“更為關鍵的是,耐藥基因在細菌之間具有很高的傳播性,特別是透過水平基因轉移等機制。這意味著,一旦某些細菌獲得了對阿奇黴素的耐藥性,它們就能夠將這一基因傳遞給其他細菌,包括支原體等其他型別的微生物。原本對阿奇黴素敏感的微生物也逐漸變得耐藥,敏感性顯著降低或完全喪失。”彭劼進一步指出。
為了應對抗生素濫用和耐藥性問題,加強公眾認知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全球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認識不斷深化,各項推動公眾認知完善的行動也在逐步展開。
自2012年起,中國便對抗生素的使用實施了嚴格管理,推出了“限抗令”,並設立了督導組進行檢查。這些措施使得抗生素使用強度相較於過去已有所改善,尤其在大型醫院中,抗生素的使用更為規範。
此後,我國數次更新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藥監局等十三個部門聯合釋出的《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應對“細菌耐藥”的範圍已被擴大至“微生物耐藥”。
在全球範圍內,也有相關計劃正在實施。從2015年至今,世界衛生組織已連續10年發起提高抗菌藥物認識的全球行動計劃。
今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時間為2024年11月18日至24日,活動主題是“教育倡導立即行動”,旨在提高公眾對抗微生物藥物的認識和了解,立即行動起來,促進合理使用,共同應對微生物耐藥性的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提醒,要保持抗微生物藥物的有效性,必須正確使用:服用抗生素、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抗微生物藥物時,務必向醫務工作者尋求建議;只可在有處方的情況下服用此類藥物;即使病情好轉,也要繼續遵循關於劑量和持續時間的指導。
專家也指出,臨床醫生需要參加相關培訓並不斷學習,各級醫院則應建立完善的抗生素使用管理體系。
李侗曾表示,未來需進一步加強管理,不僅限於院內自評,還需醫院間交叉檢查或由行政衛生管理部門組織督導。此外,網購平臺易於獲取抗生素,成為管理上的空白。相比醫院內處方需經審查,網路購買抗生素的便捷性過高,還需加強監管。
除了完善認知外,開發出能夠對耐藥菌有效的新型抗生素勢在必行。
然而,新藥研發是一個緩慢且漫長的過程,問題更在於細菌耐藥性的變異速度遠超過新藥研發的速度。
在彭劼看來,在現階段更重要的是規範使用抗生素,減少耐藥、遏制耐藥,為新藥研發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