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美國PVH集團、因美納公司因違反正常的市場交易原則,中斷與中國企業的正常交易,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依據有關規定,將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因美納是全球第一的基因測序製劑裝置企業,2005年進入中國。按照處罰規定:外國公司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後,將會禁止企業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禁止企業在中國境內新增投資;禁止企業高階管理人員入境;不批准並取消上述企業高階管理人員在中國境內工作許可、停留或者居留資格。
這意味著,國內所有使用因美納基因測序儀的機構,可能今後裝置都要擺脫進口了。
2月5日,因美納公告回應:公司正對相關事情的影響進行詳細評估,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將繼續不遺餘力地在全球範圍服務於我們的客戶,並推動全球醫療健康的持續發展。
靠技術優勢控制市場
因美納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裝置企業,其市場地位最早來自於於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因美納是該計劃的基因測序裝置提供商。
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後,因美納理所當然的成為“基因測序”行業的代表。根據公開資料資料顯示,截止2023年底,因美納在全球銷售已超過2.5萬臺,覆蓋全球9500多個客戶,保守估計市場佔有率在70%以上。排名之後的測序儀供應商賽默飛、華大智造等,市場佔有率只是因美納的零頭。
因美納的測序儀產品已經得到廣泛公認,要想自己的檢測資料獲得廣泛認可,就不得不購買因美納的裝置。這其實就是科技行業的先發優勢,某種意義上就是技術壟斷。
今年1月17日,中國政府採購網公佈了河南科技大學的一個採購專案,採購一臺高通量基因分析一,最終因美納的MiSeqi100Plus裝置中標,採購價為207.8萬元。
類似這樣的專案,採購方提出的對測序儀的要求,往往只有因美納的產品能夠達到。2020年4月,國家疾控中心採購一批價值1000萬元的測序儀裝置,最終因美納中標。
這件事情曾被行業質疑為“蘿蔔採購”,折射出的問題正是:沒有其他測序儀能夠滿足國家疾控中心的要求。
測序儀買下後,相關檢測試劑也只能採購因美納的產品。今年1月16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剛剛公佈了一次“單一來源採購公示”,要求採購一批因美納的檢測耗材,上海疾控方面解釋稱:“該公司所用試劑耗材為封閉性試劑耗材,僅能使用因美納的配套試劑耗材……”
當然,因美納憑藉技術優勢控制市場的局面正在面臨挑戰。有機構統計過去幾年國內新裝機基因測序儀數量,結果發現2020-2022年,因美納的裝置佔當年中國新裝機數量的份額分別為59%、48%、37%,2023年進一步下滑至26.5%。
過去幾年,國產基因測序企業的迅速崛起,搶佔了本應屬於因美納的市場。
國產測序儀迎來機會
多年來,因美納一直控制著全球基因測序裝置市場,但這個市場也不是鐵板一塊。
2023年5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釋出公告稱,因美納發現一個網路安全隱患,可能導致儀器分析無法生成正確的結果或對資料安全造成潛在風險,因此對基因測序儀主動召回,召回級別為二級召回。
事實上,這不是因美納第一次召回基因測序儀。2022年6月,FDA曾釋出召回通知,涉及因美納多款基因測序儀,召回儀器將近2000臺。而在中國,上海市藥監局同樣釋出公告表示,因美納的基因測序儀存在網路安全隱患,全球召回產品969臺,含中國區277臺。這個安全漏洞可導致未經授權的使用者遠端控制儀器,改變儀器或客戶網路上的設定,或影響用於臨床診斷的儀器中的患者測試結果。
另外,隨著基因測序技術持續發展,這些年湧現了華大智造、泛生子、貝瑞基因、吉因加生物等一批國產基因測序企業,也開始挑戰因美納的地位。
從2019年起,因美納分別在美國、歐洲、中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向華大智造發起專利訴訟。華大也不甘示弱,反訴因美納侵權。2022年5月,華大智造釋出訊息稱:因美納故意對華大智造的 "雙色測序技術" 專利侵權,其反訴中提到的專利全部被判無效。華大智造獲得3.34億美元賠償。
這場訴訟的勝利,無疑給中國基因測序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隨著這次針對因美納的行動,可以預見在風起雲湧的2025年,國產與進口之間的基因測序產品的市場大戰一觸即發。
業內普遍認為:從短期來看,國產基因測序頭部企業或是最直接的收益者,而長期來看,在政策的支援下,基因檢測全產業鏈的國產化將推動行業格局重塑,有助於提升基因測序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撰稿丨雷公
編輯丨江芸 賈亭
運營|山谷
插圖|視覺中國
宣告: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