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王衛慶教授團隊與陳昌研究員團隊在《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發表重磅研究!
他們團隊創新性開發了一種基於多重微空間偏移拉曼散射光譜(mμSORS)的無創檢測技術,可捕獲皮下不同深度的拉曼訊號,從而實現高精度的無創血糖檢測,且無需個體校準,為糖尿病患者便捷檢測血糖帶來福音!
Part1
研究背景
糖尿病已成為一種嚴峻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有效且規律的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礎。而傳統的血糖監測方法,如指尖採血或抽血均具有侵入性,可能引起疼痛不適和血液感染等問題,且不夠便捷,降低了患者持續血糖監測的依從性。
因此,開發一種無創、連續的血糖監測技術逐漸成為近些年管理和研究的重點。
Part2
研究方法及主要結果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技術,確定了人體大魚際表皮厚度的分佈範圍,進而針對性地研發出mμSORS無創血糖檢測技術。
該技術透過皮下不同深度的同步探測,有效降低了表皮背景訊號的干擾,提高了血糖檢測的訊雜比。
研究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透過35例糖尿病患者或健康個體,系統性探索研究了mμSORS技術的最佳探測深度,並驗證了其有效性;
第二階段透過針對200例糖尿病患者和30位正常健康人群的臨床研究,收集了大量資料,並進行血糖預測模型建模及分析,以驗證該技術的準確性和通用性。
第一階段
研究發現,無創血糖檢測的最佳深度為真皮-表皮交界處(DEJ)或其下方,此處富含攜帶血糖資訊的組織液和毛細血管,且能觀察到特定拉曼帶與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第二階段
研究證實,在沒有進行個體校準的情況下,mμSORS無創血糖檢測值與靜脈血漿葡萄糖值之間的 平均絕對相對誤差(MARD)為14.6%,無創血糖檢測值落在共識誤差網 格臨床可接受區CEG(A+B)的佔比高達99.4%。
也就是說,該無創血糖檢測技術無需個體校準,即來即檢,適用於不同年齡和肥胖的人群,為未來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很好的通用性基礎。
王衛慶教授表示:“mμSORS技術的成功研發,是醫工交叉合作的經典案例,也是無創血糖檢測領域的重大突破。我們相信,這項技術將極大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為糖尿病管理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內分泌代謝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王衛慶教授為論文最後通訊作者,瑞金醫院醫學晶片研究所所長陳昌研究員及近觀科技的周琳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瑞金醫院的張翼飛主任醫師、汪龍主治醫師和近觀科技的張莉麗博士、邵帥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歡迎投稿:學術成果、前沿進展、臨床乾貨等主題均可,。
免責宣告: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