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日,時任蘇聯列寧格勒第一黨委書記的謝爾蓋·米龍諾維奇·基洛夫如往常一樣前往市委機構斯莫爾尼宮參加會議時,在二樓走廊被一名刺客連開兩槍射中要害,子彈透頸而過,基洛夫一頭栽倒在地上。15分鐘後,失血過多的基洛夫徹底閉上了雙眼。
然而基洛夫至死都不會想到,在他身後斯大林將會為他舉辦一場人類歷史上盛況空前的葬禮,在往後的4年時間裡,蘇聯將會有3名元帥、15名集團軍司令、60名軍長、136名師長以及68萬平民前去為他陪葬。
關於基洛夫之死,歷來眾說紛紜。很多證據也是出於政治需要捏造的。但證據可以隨政治對手的需要而篡改,可權力的邏輯卻是亙古不變的,今天我們從這方面下手一窺基洛夫死亡的真相吧。
一、工業化的代價
1924列寧去世後,蘇共內部就陷入了長達5年的權力鬥爭,先是後起之秀斯大林聯合革命元老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擠掉了跟官僚主義分子過不去一心堅持繼續革命論的紅軍之父托洛茨基。
然後斯大林又於1927年聯合右派布哈林打敗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將這兩人開除黨籍。
緊接著,布哈林與斯大林又因經濟路線產生分歧。1929年,斯大林在政治鬥爭中打敗了布哈林,實現了大權獨攬。
掌權後,斯大林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實施他醞釀已久的經濟大計:農業集體化。
所謂農業集體化,就是將農民的生產資料全都收歸集體農莊,勞動所得由政府部門統一分配。
馬克思老爺子在《資本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發育邏輯就是要將小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剝奪並集中於資本家手中,從而把這些過去的有產者變成無產者。然後逼迫他們到市場上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實現資本的增殖。
這種做法雖然很不道德,但是大生產對人類文明的推動確實遠勝於小生產。蘇聯這個所謂的農業集體化,本質上就是在抄襲資本主義制度的作業,想要以此來刺激農業發展。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要以此辦法來抽取農業產出供養工業發展。
只是蘇聯這套玩法跟資本主義制度有兩個區別。第一,沒有資本家的存在,或者說國家扮演了資本家的剝削角色。第二,沒有市場物質激勵機制,參與者缺乏勞動積極性,這就導致農業集體化很難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插一句題外話,這個損招並不是斯大林的原創,而是托洛茨基最先提出來的。
在機械化和化肥普及之前,農民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大多數農民只有很有限的生產剩餘。而且受氣候影響,豐年災年變幻不定,農民經常需要留著這些生產剩餘以度過災荒。可以說,那些餘糧是他們未來的買命錢,是不能動的。所以本質上農民是沒有生產剩餘的。
而農業集體化的本質卻是要將主意打到這些買命錢身上。當時蘇聯工業化支出的大頭是工人的工資和機械的購買。
首先是機械,當時世界上正發生大蕭條危機,西方產能過剩,蘇聯政府急需抓住這個視窗以白菜價購入西方的機械,光是1932年蘇聯進口機械就佔了全世界總進口的50%。
可買機械是要用外匯支付的,那蘇聯最大的創匯產品是什麼呢?答:糧食。
其次是工人的工資,工業化發展意味著工業人口增多,這些人口哪來的?從農民中來呀!工業人口是不產糧食的,這意味著種地的人變少了,需要農民供養的人變多了,糧食壓力必然也會隨之增加。
上面雙重壓力對於剩餘的農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的餘糧都被拿去辦工業養工人,抗風險能力歸零,一旦發生天災,那個死亡數字必定是曠古絕今的。
1932-1933年,號稱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就因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最終醞釀出了史無前例的大饑荒,死亡人口高達700萬之多。
對於這事,蘇聯國內民意洶洶,人心都是肉做的,那700萬具白骨給人帶來的視覺衝擊遠勝於一切工業化成就。
二、基洛夫的威脅
面對洶洶民意,斯大林不得不做出讓步,他在大饑荒發生後捏著鼻子把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給請回了蘇共高層。
這也是老套路了,古今中外每逢發生大災,都要赦免曾經的政治對手來緩和社會戾氣,以求他們不要在這個虛弱的時候搞事情。
可斯大林還是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大赦天下並沒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1934年1月26日,蘇共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下一屆中央委員。
這次大會與會代表有1256人,當時選票上有眾多候選人名字,代表們需要在每張選票上把要選的人的名字留下,其他的人名劃掉。當時主持會議的是斯大林的狗腿子,後來的託孤大臣卡岡諾維奇,這傢伙為了讓斯大林成為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可謂是費盡心機,不惜把莫洛托夫這些有可能威脅斯大林的人都給踢了出去。
可即使卡岡諾維奇機關算盡,但也擋不住同志們對斯大林的意見,在計票的時候有292張選票把斯大林給劃了。有人也許覺得這292人在1256名代表中也只是少數派啊,斯大林依舊高票當選呀!
可問題是基洛夫的得票比斯大林還高。劃掉他的選票只有3張。這意味著什麼?眾望所歸呀!
基洛夫這個人是斯大林路線最忠實的執行者,這些年他在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一直跟季諾維也夫的人鬥,跟布哈林的右派支持者鬥,把這座舊都兼經濟中心牢牢掌控在斯大林一黨手上。如此封疆大吏,早就被黨內外視為斯大林的接班人。
可現在這個太子居然比皇帝還要受滿朝文武愛戴,那他會有什麼下場,請參考一下《琅琊榜》的祁王!
這不是危言聳聽,就在開會期間,以埃赫、米高揚、柯秀爾、彼德羅夫斯基為首的這些蘇共高層就找基洛夫開了個小會,會議內容就是讓基洛夫取代斯大林,大家實在受不了慈父了。
基洛夫出於對斯大林的忠誠,拒絕了他們的提議。事後還把會議內容跟斯大林如實交代。如此忠誠的太子,斯大林似乎沒有理由對他下手吧?
這麼想可就太不懂權力的邏輯了。權力的奧義不在於你想不想,而在於你能不能。還是拿《琅琊榜》舉例,梁帝難道不知道祁王賢明嗎?難道不知道他沒有篡位之心嗎?關鍵還在於沈追那句話:不在於他想不想,重要的是隻要他想就隨時可以取而代之。
此時,斯大林跟大孝子基洛夫之間就是這種關係,無論基洛夫多麼的赤膽忠心,他們都已經回不去了!
三、案件迷雲
基洛夫死後,斯大林給案件的定性是:殺基洛夫的是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支持者列寧格勒總部。
可我認為這不太可能。
刺殺作為政治鬥爭的延續,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使用的。而一旦用了就一定要有高額收益,比方說幹掉基洛夫就可以取代他的地位,又比方說基洛夫要推行什麼政策已經威脅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而不得不訴諸暴力。
可這兩種可能在當時都不存在。首先列寧格勒已經在斯大林分子控制之中,反對派幹掉基洛夫改變不了他們的處境,與其幹掉基洛夫,還不如干掉斯大林來得有用。
其次,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基洛夫當時有什麼新的動作。甚至他從莫斯科回來之後還一度開倉放糧賑濟受大饑荒波及的工農群眾,在此期間他跟反對派的矛盾只可能緩和不可能激化。
有人可能會說,也許沒有那麼多陰謀論,指不定這就是兇手個人行為呢?
這種說法也不值一駁。
刺殺基洛夫的殺手叫尼古拉耶夫,這老哥早年曾參加過革命鬥爭,但由於功臣心理作祟,一直對自己的待遇不滿,1934年3月的時候更是因違抗上級命令被開除黨籍失業在家。
由於失去生活來源,他曾向列寧格勒各級領導包括基洛夫甚至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寫信求助。但最終都石沉大海。這樣的人確實有報復社會的動機。
但動機和能力是兩碼事,這件事情最古怪的就是尼古拉耶夫在這次刺殺中展現出了不屬於他這個人設該有的能力。
首先,在刺殺案發的一個半月前,他就曾偷偷摸摸地接近過基洛夫,結果被警衛發現,從他身上搜出了手槍和基洛夫散步路線圖。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尼古拉耶夫的行為絕對不是什麼個人行為。哪個失業遊民能弄到市領導的出行路線圖啊?
警衛後來把這個人交給了列寧格勒內務部分部,蘇聯內務部相當於國安跟公安的結合體,直屬中央領導。
按理說出了這種事內務部應該徹查到底吧?至少也要把尼古拉耶夫扔進大牢吧?可內務部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他們毫無理由地就把人給放了。
更讓人無語的是,案發前幾天,尼古拉耶夫又一次出現在基洛夫身邊圖謀不軌,結果再次被捕,然後再次被放。
其次,他不但有不死金身的特效,還能知道基洛夫會在12月1日這天去政府大樓開會,並且還能混進守衛森嚴的政府大樓而不被察覺。這是一個失業遊民該有的能耐嗎?
還有更詭異的呢,事發後當地內務局一把手梅德韋季收到訊息後馬不停蹄地趕到斯莫尼爾宮時居然在門口被警衛給攔下,梅德韋季感到困惑,細問之下才發這些警衛都是近幾天從莫斯科調過來的。
是誰能在內務局列寧格勒站長梅德韋季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換掉政府大樓的守衛,有這能耐的人,在當時的內務局可以用兩隻手數出來。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如果真是反對派所為,那隻要斯大林得知尼古拉耶夫兩次從內務局無罪釋放的傳奇經歷,他就應該知道內務局高層藏著一條大魚。
你覺得斯大林能允許這麼一個內鬼存在嗎?
可事後內務局卻無一人受到牽連。這,難道正常嗎?
在我看來,基洛夫之死,與其說是暗殺,倒不如是一場赤裸裸的公開處刑。
基洛夫,死於天真啊!
文史君說
雖然筆者對斯大林在基洛夫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憤慨,但關於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和大清洗,筆者認為是可以理解的。當時人可以譴責斯大林,因為他們是受害者,可那些享受了發展成果的後來人有什麼資格對他說三道四?如果蘇聯沒有儘早完成工業化,那到時候拿什麼來抵禦侵略?那些譴責斯大林的人,請問有比斯大林更高明的辦法嗎?
參考文獻
陳之驊、吳恩遠、馬龍閃:《蘇聯興亡史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李永全:《俄國政黨史:權力金字塔的形成與坍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