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領紅包>##天南地北大拜年#
也許每個男人都有這樣的兩個女人。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
紅的卻是心口的那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用纏綿細膩的文字重新定義了念念不忘。自此“硃砂痣”和“白月光”成了難忘的代名詞,深陷愛情的男男女女無一不渴望自己能夠驚豔時光,成為獨一無二的風景。
而比起飄渺易碎的“白月光”,絢麗奪目的“硃砂痣”分量更加深遠沉重,原因則是驚鴻一瞥的豔紅色。
《紅玫瑰與白玫瑰》劇照,陳沖飾演風情萬種的“紅玫瑰”,
葉玉卿飾演溫柔嫻靜的“白玫瑰”
紅的前世今生
紅色象徵著火焰和血。在最初的人類文明眼中,這種象徵著太陽的顏色效果盛大且光彩奪目。古埃及壁畫中紅色代表著力量與庇護,古羅馬時期使用紅色是皇帝和軍事領袖的特權,中國古代的《詩經》中“彤弓昭兮,受言藏之”也描述了周朝時紅色屬於貴族階級。
茜草、赤鐵、紅花,都是古代製作紅色的原料
隨著生產手段的逐漸發展,從東方的赤鐵到西方的地中海骨螺,直至後世的胭脂蟲……生產過程的繁瑣昂貴使紅色與權力地位相掛鉤。其中“硃砂”就是一種昂貴的礦物質染料:硫化汞,對後世影響深遠,許多古代女子甚至以“硃砂”為名,表達著對美麗的嚮往。
藝術影視作品中也廣泛應用紅色來突出驚豔和高貴,身著紅色的女主角們無一不是讓人見之難忘的“硃砂痣”。
五代十國背景下的《夜宴》,
“茜素紅”讓婉後直接成為了古裝電影的經典。
《埃及豔后》中的伊麗莎白·泰勒至今仍是神秘美麗的代名詞
受中世紀的歐洲新教改革影響,紅色與魔鬼的力量聯絡在一起,開始象徵著激情與誘惑,代表肉體的罪孽。
與象徵著禁慾冷靜的白藍色相反,在藝術作品經常用紅色暗示欲孽與妖冶的氣質,有誘惑力的美麗女性經常搭配紅色系的服裝,令人念念不忘。
取材自16世紀的《瑪戈皇后》將紅色造型的阿佳妮捧上神壇。
以19世紀末為背景的《紅磨坊》,
妮可基德曼的紅裙與經典擁吻戲一同留名影史。
到了近現代,色彩傾向上的不相容讓紅色成為醒目的象徵。在法國大革命等革命運動中,紅色的標誌作用賦予了它反抗精神,表示著力量與決心。同時紅色也開始在工業設計中廣泛應用,透過訊號燈等現代工業製品進入日常生活,成為讓人集中注意力的提醒色,延伸到時尚中更容易眼前一亮,讓人過目不忘。
《風月俏佳人》中的紅裙造型不僅驚豔了男主角,
也影響了整個90年代。
《美國麗人》中的玫瑰花海場景讓男主角魂牽夢繞。
紅從未遙不可及
從古至今,從廟堂到江湖,紅色始終緊緊地聯絡著美和女性。它從繁雜的華服首飾中脫離,歷盡曲折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最終成為輕便小巧卻能瞬間拯救憔悴的變美利器 —— 口紅。
在材料稀少的古代埃及,貴族女子間已經流行起了用紅色化妝,她們從稀少的紫螺中提取紅色塗滿臉頰和嘴唇。
到了極力反對口紅的中世紀,著名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卻特立獨行地酷愛紅唇造型,甚至用石膏等材質發明出了現代口紅的雛形。
即使是在口紅已經取得商業成就的19世紀末,人們依舊不能公開塗抹口紅。
1884年法國嬌蘭公司生產了第一支商業口紅
紅色唇妝的發展屢次被男權加以監管,對於自由和美的嚮往卻根植在人類天性之中,許多女性冒著被捕的風險也不願放棄自由塗抹紅色的權力。唇邊的那抹紅色與纖弱無關,不僅是性感的符號,更是強大與美麗的標誌。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畫像幾乎都是經典紅唇,
偉大成就和反叛精神令她更加傳奇。
墨西哥超現實主義畫家弗裡達更是藝術史上的“硃砂痣”,
紅唇被她賦予了女強人的意義。
在世俗偏見的限制下,直到二戰結束的1950年,紅唇才結束與抗爭的捆綁,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標準妝容。
受好萊塢文化的影響,紅色唇妝的年齡跨度變大,無數標誌性的女星們為其添加了開放和性感的意味。紅唇成為了她們的美麗符號,她們也同時成為時代的夢中情人。
瑪麗蓮·夢露與簡·拉塞爾,
《紳士愛美人》中的紅唇造型讓她們主宰黃金時代。
奧黛麗·赫本在《甜姐兒》裡的紅唇婚紗造型,
讓仙女眼淚流到每個人心裡。
到了近現代,隨著disco時代的興起紅唇經久不衰。女權主義同時認為口紅鼓勵女性反對壓迫、嚮往自由不羈。只靠唇邊的一點點豔色,也能讓人念念不忘。
著名的女性音樂人們也偏愛紅唇造型,她們或反叛或優雅,但都個性地引領時代潮流。
搖滾天后麥當娜的出格經典造型都以紅唇搭配
古典歌手拉娜·德雷也經常以復古紅唇形象出現
流行天后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紅唇甚至成了又酷又美的標誌
你我都能成為“硃砂痣”
紅色能夠把女性的獨特氣質展露無疑,紅唇的氣場更能讓全世界都為她們著迷,無數經典形象都因紅唇而更加深刻。
紅唇不僅代表著紅色時尚的發展,更是千百年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優雅的表達。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現實生活,每個時代都有代表人物:
她們特立獨行,優雅美麗,如傳奇一般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