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服了,盧浮宮的蒙娜麗莎又被潑了
上個月兩名以環保為名的女性因不滿法國農業政策,向《蒙娜麗莎》潑灑湯料。
1956年《蒙娜麗莎》被潑灑硫酸,1974年被潑顏料,在2022年又雙叒被一名喬裝成老年女性的男子用奶油去塗抹《蒙娜麗莎》,幸好畫作被放置在玻璃保護罩,沒有被破壞。
近年來,各類抗議者不斷透過向《蒙娜麗莎》進行襲擊來彰顯個人的不滿。
有人討論著反正盧浮宮裡掛的就是假畫,也有人說《蒙娜麗莎》的真跡也是假畫。
蛤?
眾所周知,《蒙娜麗莎》是享譽全球的名畫,但背後的故事更是精彩絕倫。
今年羊就藉此來分享下《蒙娜麗莎》背後的故事,蒙娜麗莎到底畫的是誰,據說這幅畫裡暗示著外星人的存在,為啥這幅能夠成為享譽全球的名畫...
再延伸嘮嘮那些名作都是咋來的?
話不多說,直接上主菜
蒙娜麗莎背後的故事
無線聯想的神秘色彩和顛覆畫界的漸隱法
在描述蒙娜麗莎這幅畫時,通常離不開神秘的想象。
咱先說在關於蒙娜麗莎的傳說中最為抽象的一個,有人透過這幅畫推算出了達芬奇有外星人血統
《UFO每日觀察》的負責人斯科特華林,在解讀《蒙娜麗莎》暗藏的陰影時,聲稱有重大發現。
圖源水印處
他說將畫放大後並映象後,能夠看到一個有著戴著帽子,大眼、長鼻、和穿著披風的外星人。
由此推斷,達芬奇是擁有外星血統,是在透過這幅畫向地球人傳達資訊。
啊這,有點過度解讀得過分了吧...
還有說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的自畫像的...
有人透過將蒙娜麗莎和達芬奇的照片進行對比後,發現兩個人的五官高度重合,以此推論出達芬奇就是他的性轉畫像。
看完這幅對比圖,感覺這衍變圖比小栗旬變趙本山的圖片還要離譜。
關於蒙娜麗莎的由來,各個行業的專家憑藉自己的洞察眾說紛紜。
相比這些無從考證的猜想,羊更加關注的還是他發明的顛覆繪畫界的漸隱法。
其實達芬奇的早期人物畫像也在延續著過往寫實雕塑的型別,比如《吉內薇拉·德·本奇》。
啥是漸隱法?
漸隱法主要體現的就是在面部的細節之處,透過十五世紀的畫作可以看出,那時候的輪廓線非常清晰。
比如,1475年波提切利的《一位被稱為斯梅拉達·班迪內利女士的肖像》 。
再看蒙娜麗莎的輪廓線,模糊不清,明暗交替,距離遠近不同,光源也不一樣。
大多數畫家用亮色來強調光源,而達芬奇反向操作,用明暗的對比來強調光源的存在。
圖源:@深夜電影
最重要的是,達芬奇將人物的五官能夠表達情緒的輪廓線給放置於陰影中。
這便是蒙娜麗莎那一抹神秘微笑的關鍵點。
如果用手擋住蒙娜麗莎的眼角和嘴角,就看不到微笑的蒙娜麗莎了。
將情緒畫在陰影中,人物的面部細節模糊,但整體看起來卻更神秘和生動。
圖源:@何老師在發呆
並且這種漸隱法讓畫中人更有真實感,突破了畫作原有型別。
從二維一躍到三維的既視感。
達芬奇以蒙娜麗莎中的漸隱法震驚畫界,用輪廓線來增加面部層次感。
但他還有另外一種隱藏輪廓線法非常,簡單粗暴又好用,以物蓋物,遮擋住輪廓線。
be like:用頭髮、肢體或者物品直接蓋住就可以。
《蒙娜麗莎》的出現不僅是其技法在畫界如同劃時代一般的存在。
人物本身能夠聚焦到一個在現實中真實存在的普通女人,更是開創了人物肖像界的先河。
十五世紀很多人物畫像都是印刷下來的雕塑肖像畫,表情僵硬,那時畫作的人物選定多為仙女和聖女。
根據德國海德堡大學圖書館中所記錄,他們找到了一本當年遺留下來的書,在資料中寫到,蒙娜麗莎是義大利絲綢富商的妻子。
達芬奇以《蒙娜麗莎》的畫作奠定了文藝復興第一人的稱號。
在眾多畫家崇尚神與宗教時,他將目光放在了世間女子身上,讓藝術本質迴歸到以人為本。
達芬奇
從美學層面上來看,人物角色不再是追求聖母形象,表情不必侷限於莊重嚴肅,蒙娜麗莎整體都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這麼看來,是不是覺得《蒙娜麗莎》的神秘面紗被吹起了一些?
其實不只是這幅,很多名畫的創作在我們初看時一頭霧水,等到某一時刻悟透才後知後覺,為何它們能夠成為全球畫界的名作...
被瞻仰的名畫創作歷程
藝術到底是什麼?
說到名畫,大家想到的都是什麼呢?
很多名作,都是初見時覺得迷惑,看不懂畫家在表達什麼,在某一刻就像被點醒了一樣,參悟到其中奧妙,恨不得拍著大腿喊神作。
羊在看馬塞爾·杜尚《下樓梯的女人》的資料時就有這種感觸。
交疊層次不明的線條,主題看似模糊不太能get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作者甚至會被罵是在裝神弄鬼,瞎畫一通。
直到畫作的迷霧被人們撥開,看到作品所表達的真正的內容...
馬塞爾·杜尚是20世紀藝術界中實驗派先鋒者。
以往的畫作都是直接展示的是場景與人物。
保羅·高更的《兩位塔希提婦女》
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
《下樓梯的女人》的之處就在於它直接把時間的運動形態給畫下來了!
簡言之,他用分解的形式呈現出了人物的行為軌跡,用動態來呈現時間的流逝,一圖看懂
圖源網路
還有清代任伯年的《公孫大娘舞劍圖》。
如今名震影視界的《駭客帝國》的經典名場面,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名畫之所以為名畫,並非全都因為技法高超,是因為畫家本人的思想在不斷突破原有的邊界,讓思考和表達更上一層樓。
提起名畫,還會有很多人都會想到《創世紀》中的名場面
在現代也能夠看到對其致敬的作品,比如斯皮爾伯格導演的《ET》的電影海報。
《創造亞當》是米開朗基羅的巨幅天頂畫《創世紀》中的一部分。
這幅巨型壁畫最出名的部分就是神與人的指尖即將觸碰的定格瞬間。
那為什麼一幅面積14x38.5平方米的巨型畫作,最出名的是這個部分呢?
亞當和造物者的關係是人與神的寫照,正常邏輯是人崇拜神,敬仰神。
但是這裡亞當以慵懶的姿態伸出了手指,而對面的神則更像是在盡力向人的手指靠攏,這一動作有悖人和神倫理行為。
米開朗基羅的這幅畫作讓神不再是單一的高高在上的形象。
圖源網路
這個區域性經典的手指相觸碰的動作更像是成為了一種符號。
它可以是具象的點化姿態,也可以代表是關係的連結。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當看到梵高、莫奈和畢加索在現實中能夠尋得一些印記時,才真的理解了這句話。
在延遲攝影中看到了梵高筆下的星空。
畢加索那神秘又抽象的名作。
莫奈浪漫又極具詩意的色彩表達。
所以,什麼樣的作品能夠稱之為名畫,是思想的先鋒,還是技法的卓越?
從上面這些名畫來看,要麼是擁有顛覆畫界的新奇畫法,要麼是開拓了人類思想新模式。
在羊看來,藝術是能讓大眾共鳴或者沉浸在作品自我陶醉的瞬間。
是看到神賦予人智慧和力量時指尖即將相接的《創造亞當》,也是看懂《下樓梯的女人》時震懾心靈的時刻,亦或是在現實中看到的場景與幾百年前的名畫所隔空呼應。
就像馬塞·爾杜尚理解的藝術那樣:藝術就是生活,每秒,每一呼吸都是銘刻於無處的作品,那是一種恆久的陶醉。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其實無需非得從中找尋出新的解讀和真知灼見。
咱們就盡情地享受這些名作穿越時間和我們達到靈魂觸碰的藝術瞬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