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寶子們!
今天,咱們來聊聊這位老奶奶——伊芙·阿諾德。
她可是全世界最會拍人像的女人。
活在時代前沿的明星:瑪琳·黛德莉、瑪麗蓮夢露、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還有以傑奎琳·肯尼迪為代表的“第一夫人”系列,都是她鏡頭的常客。
彼時,紀實攝影界尚屬男性領地,在成為女攝影的路上,她走的每一步都是與命運抗爭的結果。
這位#先鋒女性#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聽羊開講
她看中的女人,都不加任何修飾
她愛拍女人,從名人政客到底層百姓,富人與窮人,一應俱全。
長島上季節性挖土豆的外來農民和英國女王。
南非營養不良的兒童。
她更著迷於記錄新生,因為失去孩子的傷痛她懂。
她是女性,所以也想更加地瞭解女性。
瑪格南的創立者之一卡帕曾評論阿諾德的作品為“一邊是瑪琳·黛德麗的美腿,一邊是貧苦人的生活”。
短短一句,概括了她的作品特色。
尤其是瑪麗蓮·夢露,一拍就是十年,倆人還成了好閨蜜
也正因為如此,她是瑪麗蓮·夢露最為信任的攝影師。
尤其是伊芙“夢露系列”把夢露“私密時刻”拍出了強大性感韻味。
精疲力盡的夢露閉眼躺在旅館的床上,把雙腿抬高搭在床架上休息。
這個舉動讓人會在有一些意外的同時不禁莞爾。
當時的夢露是大眾眼中的“花瓶”,空有其表,毫無核心。
伊芙老奶奶回應到,“一名攝影師,只有心懷同情,關注鏡頭前的人,才能真正完成影像的記錄。”
由於報道攝影是一項體力活,所以瑪格南圖片社基本上都是男攝影師。
萬事總有意外,瑪格南成立4年後,伊芙憑著自己過硬的實力“破壞”了那些性別規定,這是女性解放的一個重要方面。
她一共出版過12本書,除了個人傳記在,其餘書的主題幾乎都圍繞:女性、社會民生和中國...
這麼一看,這老奶奶開啟鏡頭拍的不是明星就是名人,強也是真的強,憑藉強大的資源一炮而紅。
但她跟幸運卻不沾邊,說不上最慘但也是跌宕起伏
扛著鏡頭,硬闖中國十年
伊芙奶奶一直有個願望,她想來中國看看。
從1969年起,每年她都向中國駐倫敦大使館申請簽證。
那時的簽證最多隻有21天,而且必須跟其他遊客一起。這是她不能接受的。
直到1979年最終成行,這一年,伊芙奶奶已經67歲了。
在很多人眼中,當是飴養天年的老太太,她卻帶著兩個行李箱,經過一趟24小時的旅行,來到了北京。
有意思的是,兩個行李箱中,一箱全是滿滿的膠捲,另一箱是牛排和乳酪,是她想送給中國的“公關”禮品。
半年裡,她分兩次來拍攝中國,她在中國行走了64000公里。
伊芙奶奶在中國呆了五個月,每天都特別忙,幾乎沒有停過:
“早上5點鐘起床,用暖水瓶裡的熱水泡一杯茶;6點開始拍攝;中午吃飯時休息一個小時,繼續工作;在夜裡繼續記錄生活,如專業的戲劇演員或者天真的小朋友在公社或工廠演出。”
北京 紡織廠託兒所
上海 少先隊活動
在西藏的一家西式醫院裡,測量嬰兒體重
在蘇州時,伊芙因為肺炎,在床上躺了一個星期。
但她還是心心念念著拍攝,身體一有好轉,就拿著相機去街上轉悠。
當她看見有一位臉色蒼白,穿著黑衣服的老太太時,舉起相機,按下了快門。
這時,老太太也發現了她。還和旁邊的翻譯說“這個女人長得可夠怪的!”
後來,這張照片被選為了她的攝影集《在中國》的封面。
曾經,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總是“穿著藍制服,騎著腳踏車。”
可是,伊芙·阿諾德的攝影,打破了這個認知。
在內蒙古,她拍下穿著粉紅色長袍的女兵,策馬奔騰在一片蒼茫的綠野上,如一幅濃抹重彩的油畫。
內蒙古 訓練中的草原女民兵
還有女民兵報靶員,穿著草原色的長袍,帶著子彈帶,臉色線潤,眼神冷靜,當真是“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內蒙古 女民兵報靶員
西雙版納雨林 少數民族
西藏 心懷信仰的人們
伊芙拍下了藏族婦女的勞作方式,鐵鍁上拴著繩子,一人剷土,另一人就拉繩子幫她。
在她的鏡頭下,年輕人們似乎不像現在的90後這麼焦慮,眼神乾淨,關鍵是髮量也讓人羨慕。
看完只想說, 沒有ps的年代,原來爸媽們年輕時的顏值這麼高!
還有草原上的漢子,站著就挺帥。
伊芙還拍了不少名人。
例如,叼著菸斗在畫貓頭鷹的畫家黃永玉。
79年的黃永玉先生
正在拍電影的演員陳沖,放在今天,都是個頂個的藝術老前輩。
可是,她並沒有給名人以不一樣的視角。
她的視點是平等的,不仰視明星,也沒有俯視老百姓,她的鏡頭中宋慶齡如同一位退休女工,廖承志掛著眼映象小鎮的退休教師。
這就是伊芙·阿諾德拍照的風格,不用閃光燈,只用自然光, 只呈現最真實的樣子,最素顏的中國。
後來她拍的照片,結集出版成攝影集《在中國》。
100年後,讓人們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
同年,她憑藉此書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及美國雜誌攝影師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不演爽劇,只活在自己的時區
你能想象,伊芙奶奶第一次拿起相機時,已經34歲了嗎?
天賦從不泯滅,無論你何時開始。
伊芙的原生家庭可以說是一貧如洗,因受到迫害被迫移民到美國,父母只能以做流動小販謀生。
年輕的伊芙過著簡樸的生活,她曾經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醫生,但在28歲時,男友送給她一臺價值40美元的德國祿萊雙反相機Rolleicord。
直到34歲在紐約一家洗印照片的廠房裡找到工作,那裡一共有1500名員工。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又跟攝影有關,伊芙的熱情被點燃,六個月後,就成了生產部門經理。
那年年底,她已經是廠長,搞事業的女人真的閃閃發光。
1946年開始她專注於攝影,兩年後進入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
隨後,伊芙開始為《時代》和《生活》雜誌工作,並於1957年成為瑪格南圖片的首位女性成員。
對伊芙·阿諾德來說,攝影不僅僅是捕捉瞬間,更是一種關乎過程和記憶的工作。
2006年,她把所有的照片都捐贈給了耶魯大學的貝尼克藏書樓。
伊芙說,自己不是那種回頭看的人,她按下快門,就是為了記錄現在,留下足跡。
出生貧瘠的攝影師伊芙·阿諾德,如今悄悄離去。電影明星、名人政客、窮人與富人、兒童與父母…她的人生與無數的人相交。
而她的作品,也正如自己一直堅信的那樣,早在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