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開年尚未迎來大爆劇,倒是讓微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搶先小爆。
男主人山人海的臉引發了廣泛討論。可這潑天的富貴還沒接穩,就因過往行為被扒而光速塌房。
好在劇情主要靠女主扛大旗、演技也得到觀眾認可,隊友反向祭天的操作反倒帶來一波意想不到的關注度與收穫。
除了如古早網文般狗血而火的短劇,還有《小年獸與捉妖師》這類短小精悍的審美細糠。
從各個角度看,微短劇時代又捲土重來了。
與《甄嬛傳》這種大眾熟知的正統上星劇不同,狹義的短劇指網路影視劇中單集時長不足10分鐘的劇集作品。
很多甚至僅有2-3分鐘。
廣義的短劇還包括單集時長15—30分鐘的系列劇、集數在6集內的系列單元劇、20集內的連續劇、周播劇等多種形態。
《武林外傳》就是國民度極高的,以小型戲劇指令碼為文學形式的章回體情景喜劇。
這些憑藉10個鏡頭就能留下一位觀眾的短劇,開創了男/女主演怎樣的新流派?
粗製濫造的短劇審美憑什麼讓觀眾又尬又上頭?
從被業內嘲諷又鄙夷、到當下惹火又討巧,短劇地位變化反應了大眾怎樣的娛樂需求?聊聊這些。
人山人海的短劇臉
與正統明星臉追求的獨一無二、無競品的辨識度不同,短劇臉流派追求雜糅的辨識度、與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疊加感。
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移情,而誕生的宛宛類卿式審美。
就像米拉·喬沃維奇與女兒艾爾·安德森,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平行世界、並看到了年輕懵懂版的媽媽。
《BAZAAR》2024 3月刊
短劇臉的辨識度是很辯證的。其共性在於喚醒並引發我們的聯想,於審美而言是想象力的產物。
因此,好看的短劇臉≈民間重組版星二代。
比如《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男主,長了一張“知青下鄉後的那一晚,霍建華與李光潔都喝醉了”的臉。
又很貼合80年代鬧饑荒版肖戰的俏丈夫形象。
此時就連過於高聳的顴骨、與過於凹陷的面頰,都俊的合理。
女主(@滕澤文kk)這張臉更是韓系雪莉+中式港風的結合體,直接雜糅了兩大風格派系。
因短劇的懟臉式拍攝手法,所以對整體頭身比的要求略降低。
從拍攝契合度看,男性大比例五官+高立體度骨相更吃香,面孔審美更傾向於中式正統美男,讓女粉更有代入感。
外籍臉男神來了也要入鄉隨俗。
女性扛得住鏡頭懟臉的好皮相更有優勢。
又因拉遠景的角度少,所以對五官比例+骨相立體度要求不高,清湯寡水的小窄臉+清秀五官就足夠。
正如《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中撞臉雪莉+虞書欣的女主。
這般配置,又恰好與濃顏男主臉形成風格反差。強烈雄性荷爾蒙與溫柔磁性荷爾蒙碰撞後,cp感就誕生了。
當下公認的“短劇一姐”徐藝真,也是類似平淡秀致的清雅美,連同她撞臉的女星蔡文靜+孫耀琦一樣。
而她曾經的官方cp孫樾,雖不是多麼深刻立體的帥,也能代一代李玉剛老師。
男主溫潤如玉的君子感與女主柔和靜美的氣質,開闢了荷爾蒙反差感之外的、耐看型親和力cp。
就算顏值略有bug,從觀眾緣角度也算彎道超車的典型。
整體看,不拘泥於風格,人山人海的面孔屬性是短劇臉的突出特質。
同時鏡頭語言包容了不那麼美的顏值底色,也放寬了對美與自然的詮釋。只要能被觀眾記住,不那麼自然的臉也是被允許的。
綜合下來,短劇臉也揹負著下沉式審美的特性——有珠玉在前,雜糅又速配的面孔也意味著難以被大眾記住。
因此,在觀眾審美疲勞前快速吸引注意力,並完成全部表演就很關鍵。
迅速抓人眼球的審美需求
3句話留住雌鷹般的女人、10秒鏡頭留下一個圍觀路人...
短劇想要實現這一點除了男女主面孔有吸引力外,還得輔以足夠抓馬的情節。
就像海報審美,大俗的同時一秒鎖定人群並傳遞主旨。
人山人海的面孔+花樣百出的炸裂劇情保障了吸睛性,卻也讓短劇的風格質感呈現出一種粗製濫造的精確感。
又因其篇幅短小、內容精煉、情節緊湊的特性,催生出一種快速迭代的堆砌感。
於是,《太極妃升職記》這般貧窮粗糙的妝造佈景,放到短劇裡也是質感TOP級水準。
如此速戰速決、不行下一個的趕進度模式,還體現在拍攝方式上。
與電影的細膩含蓄、長影片的水到渠成不同,微短劇主打一個直給。
時間只夠表達關鍵性+推動性故事情節的鏡頭語言,衍生出鏡頭懟臉式的放大美學。
聯合主打低壓力+高刺激度的內容主旨,更無需伏筆鋪墊+死摳細節。
只需快節奏的突出高能反轉帶來的無腦爽感,讓大眾迅速被帶節奏、沉浸其中即可。
這個放大式特寫運鏡很典型
狗血劇情之所以被給予如此高的容忍度,很大一個原因在於長影片題材的單一與尺度的限制。
還未被明確規訓的微短劇文化尚有呼吸與發展的空間,就這樣抓住了觀眾爽點與痛點。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短劇題材與網文同宗,此時陽春白雪反倒不如下里巴人更有吸引力。
反應到觀眾觀劇情緒上,就是越土越上頭、越尬越想看,總是在出戲與入戲間反覆橫跳。
在2023網路文學十大年度關鍵詞中:短劇、霸總全球化、全員上桌、智商線上、AI金手指等相關概念佔據半壁江山。
短劇引領的獨特審美文化也從小眾走向主流。
為了持續抓人眼球+迎合碎片化時代觀眾宣洩情緒的需求,內容在爆發式呈現的同時,良莠不齊的現象也愈發明顯。
很難說如龍捲風般不可阻擋之勢席捲而來的,究竟是適合00後體質的電子榨菜,還是新時代審美糟糠。
不可否認的是,短劇確實開啟了影視寒冬之後,一個火熱的新風口。
捲土重來的短劇文化
如今盛行的短劇風潮,是經歷了「起-落-起」的第三階段。
論開創微短劇先河的,當屬十年前的《男士》與《萬萬沒想到》。
屌絲
彼時吸引觀眾的點在一人分飾多角的高能反轉,也免不了低俗段子對審美的侵染。
曾經兩位主演現在也升級成電影咖,喜劇表達方式也在傳遞真實的基礎上逐漸走向高階。
這個變化,就像之前的微短劇被精品化網劇取代一樣。
《一紙寄風月》2021
然而速食時代的我們,吃膩山珍海味後、又想再嘗爽口小菜。
後現代娛樂生活開啟的豎屏時代,讓短劇在視覺呈現上開闢新賽道、不可替代性增加。
在內容回報保障+消耗精力程度層面,追短劇省時省力的優勢明顯。
一個不感興趣直接換下一個,不需糾結留戀。
觀眾再也不用被粉圈按頭式接受演技欠佳的、資本家的醜孩子。
三重加持下,為短劇二次爆火提供有力的群眾支援。
大眾如此買賬,更堅定了資本入股、聯合直播帶貨一起賺錢的需求。
在雙方剛需的推動下,如今的橫店漸漸變成「豎店」, 豎屏拍攝大行其道。
這擴充了小導演、小編劇、小演員的生存空間。那些科班出身卻沒有機會的人,迎來了苦等的紅利期。
@滕澤文kk
不止臺詞演技,很多短劇演員對妝造的駕馭程度也不輸公認四普。
是時候讓208w們該瑟瑟發抖了。
從這些角度看,短劇推動了很多層面的正向發展,也稍稍拯救了經濟下行期寒冬般的死寂。
誰都想分一杯羹的情況下,短劇文化細糠與糟糠並行的隱雷逐漸凸顯。
一大突出表現就是內容同質化嚴重,題材大多數以現言霸總類為主,很容易審美疲勞。
另一大突出表現則是整體性的粗製濫造。
本身受制於短劇特性,其呈現於美育就無多少積極意義。再加上一些神奇面孔的走紅,讓審美的立意更岌岌可危。
這位短劇另類一姐金美娜,雖面孔抓馬但敬業,拿捏好身份的度認真演戲反而圈粉不少。
但凡有一點真實的好、就能被認可放大的寬容,讓短劇界風氣趨於盡是草莽下場的收割之氣,為爽而爽。
卻忘了過猶不及。
就有了因過度強調逆襲、復仇、爽感,被官方判定成有弊於價值觀塑造,被強行下架的。
短劇文化不該也不能只走下坡路,於是只有三集的《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出圈。
順應短劇發展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契機,背靠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核心,以喚醒國人對流失海外的文物的關注為題材,讓被官方點名表揚的產物應運而生。
但凡有機靈的團隊再拍一部《聖彼得堡科茲洛夫紀念館出逃計劃》,不僅還能出圈,也算給被科茲洛夫盜走的整部西夏史一個交代。
古風博主的機會來了
不同時代、不同受眾、不同需求,都會催生新的流行審美形態、以及不同賽道的成功者。
與其並肩而行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美育始終應該注重的核心。
如今,眼見短劇審美宴賓客,究竟會不會塌樓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