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
以及用力過頭。
“Vee——Bram。”
旁邊的人突然轉頭看了我一眼。
“應該是 Vai——Bram 才對吧。”
他直白地糾正了我對於鞋底品牌“Vibram”的發音。那時我剛工作不久,這件事讓我羞愧了一個月零五天——在這個行業裡,出這樣的烏龍似乎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幾年之後的現在,我意外地看到油管上有個運動博主同樣把 Vibram 念做“Vee——Bram”,他比我更不走運,因為有幾十條留言很尖利地告訴他:你讀錯了!你的發音好奇怪。
哦,原來全世界的人都會在意這種小細節。
然而博主輕描淡寫地更新了一條動態,一位 Vibram 義大利總部的員工正在介紹他們的品牌:
“Vee————Bram。”
Vibram,這是一個義大利品牌,而不是美國品牌。大部分人,包括幾年前糾正我的友人或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死去的記憶開始呼喚我,我的第一反應是希望帶著這條影片連結馬上穿越到幾年前,再像這位運動博主一樣輕描淡寫地回應,優雅,不動聲色。
image:Vibram
但真的有必要嗎?我突然意識到,或許這個圈層裡的大部分人都缺乏安全感,需要關注別人的破綻來穩固自己的存在感。
包括我自己。
記得幾年前,HOKA ONE ONE 大火的時候,人們等待著哪個人把“One 噢尼”讀成數字“One”,才能跳出來指正。這種劇情並不罕見。當然,作為從業者我們不能犯這類錯誤,但這個標準落到所有人身上,真的有必要嗎?
image:PIA RIVEROLA
我們常常把了解到的“潮流資訊”當成一枚枚籌碼,在有人說錯做錯的時候向他投擲過去,配合的標準語氣是“不會連這個都有人不知道吧?”但實際上,我們只是比別人更早地刷到這條新聞而已。
不能怪別人,“潮人恐懼症”成為共識,是有原因的。
我想,在這種奇怪的氛圍下,這個圈層的“專家”,是不是都會漸漸變得刻薄?變得自我感覺良好?變得更加封閉?
不過這些都是我瞎猜的,但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差點也成為了妄圖審查別人的“潮流警察”。
你有過這樣“被審查”的感受嗎?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image:PIA RIVEROLA
好幾年前,年輕一些的我走進一家選貨店,一口氣買了不少東西。結賬的時候店員小哥站在螢幕的另一端,可以看到他因為漂亮的業績提成而流露出的笑意。
“Hi,如果方便的話可以免費註冊我們的會員,以後的上新都有推送,還有購物積分。”
當然沒問題,我順勢掏出手機交給他操作,一臺使用了 5 年的 iPhone 6。
我還沒有意識到有什麼不對勁,氣氛開始凝固。
店員小哥在半空的手停頓了一下,再接過我的手機,久違地用 Home 鍵開始操作。
手機螢幕原來有點裂了。我過去還沒如此仔細地從這個角度觀察我的手機,一下子有點不好意思。接下來,我提著幾袋戰利品,接過那臺還帶著 Home 鍵的手機,倉促離開。
image:PIA RIVEROLA
後來我時而回味起這個微妙的問題:
在這樣的圈層裡,所有人都預設你口袋裡裝著的是最近兩代的新電子裝置。畢竟你是潮流人士(也更方便你用 400+ 的價格購入最新潮的手機殼)。手持 Pro 代表著你對影像有或多或少的追求,手持正代則說明你是一個清醒的消費者。不是因為 Pro 的價格,而是因為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和不需要什麼。但你掏出一隻帶著 Home 鍵的裝置時,別人需要半秒一秒的時間消化一下當前的狀況。
或許你需要更面面俱到,光鮮亮麗一些。
我非常理解店員小哥的反應,他沒有做錯任何事。但這種隱隱約約的共識是不是有點太奇怪了?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iPhone 6 早就壞掉了。它的繼任者延續了這個傳統,也成了一部“遞出來會讓人愣一下”的老舊手機。但我卻莫名喜歡這種感覺。
image:PIA RIVEROLA
幾個月前我帶著這部螢幕爆裂的手機前往瑞典,拜訪宜家總部。午餐時,總部接待我們的 Ellen 偶然瞄到了我的手機。
“我也一樣!”
這位高個子瑞典人掏出了同樣傷痕累累的舊手機,螢幕上的裂痕看起來並不比我的少。
這是一種在“世界另一端獲得無厘頭回應”的神奇感覺。也因為幾乎要露出元器件的兩臺手機,我們開始聊更多工作之外的話題。
臨別時,我們端著同樣戰損版的手機,Ellen 讓人幫我們合了張影。
我想起日語裡有“讀空氣”的說法,意思就是能敏銳地判讀當下的氣氛,“察言觀色”。
用什麼版本的手機,會列入審查清單中嗎?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荒誕,但如果稍微地讀一讀空氣,好像能夠感覺到些什麼。
或許以上這些都是我的主觀臆斷?不過不管怎麼說,現在,使用老舊的手機,成為我最後的、毫無意義地執念。我喜歡這種感覺,這種不在乎空氣的感覺。
image:PIA RIVEROLA
“這個品牌的視覺做得真好!”
也許是平時“調性”“視覺”“設計語言”這種套話聽太多了,我有點莫名其妙,疑惑地看向 Loby。
Loby 給我看了看正在刷的 IG 頁面,英文與韓文夾雜在一起,組成了一段我看不懂的推文。不過配圖的確是一張漂亮的造型,莫名有種“彩妝感”。
我想可能這是 Loby 的“進階攻略”之一。8 月份某一次和網友對線之後,Loby 恨不得把衣櫥換了。
“原來這件衣服的設計是打版外國品牌的!難怪小紅書今天一下子收到二十六條訊息,評論全是看我笑話的。”
這是位懷著 KOL 夢想的職場新人。Loby 從大四開始在小紅書上發穿搭內容,想象著某一天開啟私信,能收到來自品牌爸爸的橄欖枝。但目前收到的是二十六條不太光彩的評論。
Loby 從此把那件長袖墊在衣櫥底下,隨後放話:“以後不穿國潮了!”
可國潮的定義是什麼?中國人設計的品牌?在中國成立的品牌?在淘寶售賣的品牌?所有的形容似乎都無法完美命中靶心。這是一個邊界模糊的詞彙,我覺得 Loby 也不清楚,或許一切的評判交給感覺。
image:PIA RIVEROLA
Loby 一口氣往幾個大群裡群發:求集美集帥們推薦品牌!非國潮!優衣庫、UR 價位可!
剛畢業半年,Loby 現在確實需要考慮的是:除了投入優衣庫的懷抱之外,還有什麼選擇?
“小紅書演算法果然解決一切。”
透過一系列鏈式推送,Loby 發現了新的賽道:韓國潮流品牌。
“折扣之後 299 拿下全套!賺了!”Loby 向我們宣佈,她的衣櫃更新進度已經來到 60%。
軟體自動匹配的“元氣”濾鏡,加上韓文小元件,Loby 開始換風格,同時依舊在期待私信裡的橄欖枝。
“這個可不是韓國東大門的檔口貨,你看品牌官網就知道了,這設計,好多明星都在穿。”Loby 一口氣買了三頂 Logo 棒球帽,材質和配色不一樣,她正在研究應該搭什麼不同的耳飾。
周圍的朋友都看得出,幾個月以來 Loby 已經徹底切割了“國潮”,並開始指著頭頂的帽子,向別人推薦品牌。
“哎呀你怎麼還在穿這個打版國潮呀,我給你看個牌子,價格可能還比你這個便宜,Jennie 也穿過哦!!”
image:PIA RIVEROLA
朋友李李之前在日本唸書,順道做了好幾年日韓代購。最近因為 Loby 需要,我介紹他們倆認識。
“很多人找我代購這個品牌。不過每次我都會建議他們再看看別的...其實不太忍心他們把錢花在這樣質量的衣服上。”李李說話圖效率,當他知道 Loby 的來意時,直接說,“到明洞店裡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是一個精裝版的東大門。”
不過他最近還是幫 Loby 帶了兩個帆布包回來。
在等新快遞的過程中,Loby 發現她其中一頂棒球帽的頂扣竟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掉了,那個綠色亮麵皮的手拎包也開始發裂掉粉。她只能把衣櫃裡的衣服拿出來清理,順帶翻出了最底下的那件國潮。
她在群裡發了一張對比圖,這件穿了一年的國潮領口依然堅挺,而兩個月前代購的淡粉色 Logo Tee,領口皺巴巴。
“價格優惠,但質量更是滑坡。”她發了一個向佐沉思的表情,陷入懷疑。
image:PIA RIVEROLA
“有時候我們買一些有距離感的品牌,覺得國潮不夠檔次,力圖讓自己洋氣一點。但其實也只是在買另一個國家的國潮。”
畢業之後李李去了一家日本服裝諮詢公司,代購的事也停了。有趣的是,他說他最近三年大多數時間都在穿 MUJI,而不是代購的那一水品牌。
image:PIA RIVEROLA
或明或暗,我們是不是都當過那個傳說中的潮流警察?
當我們拿自己剛知道的標準,就要去審視其他人的時候。
當我們把新鮮的資訊,當成互相比較的籌碼的時候。
當我們無謂地打量別人的衣著的時候。
當我們預設所有人都應該面面光鮮的時候。
——“潮流圈”是不是無形中幫我們放大了這些習氣?
過去總說“文人相輕”,通俗來講就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總是彼此誰也瞧不上誰。但起碼其中的一些人留下了流傳百年的作品。而我們呢?拿著一沓一沓的消費發票,也似有似無地帶著相輕的眼光看待他人。
這就是這個圈層之於我們的意義,嗎?
image:PIA RIVEROLA
或許我們應該尋找另一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