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感”這個詞,這些年好像成為了被用於鑑定女明星的標準之一?
被貼上這個標籤的,有最近因為妝容被詬病網紅風的趙露思、審美風格集時代審美為一身的鞠婧禕、還有被吐槽小動作太多的張元英……
我們雖然常說,女性應該回歸本心,削弱低眉順眼的討好感,但也並不代表討好感是可以“隨便亂套症狀”的形容詞。強行將親和、友善的邊界模糊、籠統的概括為討好,本質上不還是對女明星、女性的審判嗎?
要說這個詞,最早可能還是出現在日本女明星身上的。
因為日本女明星大多走清麗、可愛的路線,還具備辨識度,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石原里美,出道時五官並不驚豔,但因為自律和對妝容的調整,生生成為國民老婆,還成為很多其他亞洲女明星的偶像。
很長一段時間裡,東京也一直是弄潮兒心中的天堂。
在旅遊放開之後,“東京潮人”、“澀谷風回春”的帖子也是屢見不鮮。
日式審美作為東方美學的分支,的確很長一段時間裡,確實有著鮮明而強烈的標籤和兩極分化的評價。
有人覺得小清新,適合大部分亞洲女性。有人覺得“上不了檯面”、“陰間”。
郭敬明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經常被詬病“倭風”,但因為善用冷光、逆光打造的詭譎氛圍,構成了內娛目前獨一份的“郭敬明式審美”。
不少明星也因此受益,在的作品中喜提顏值高光時刻,和韓劇的蘋果光下的女演員總是格外美麗有異曲同工之處。
微博之夜和趙露思、張婧儀、白鹿同框,被嘲“潛在普女”的,最近也憑藉《大夢歸離》實現美貌的進階。
本期區花就藉機,深度來拆解日式美學背後的底層邏輯。
· 從時尚、建築、電影,窺見日本審美。
· 何為日式美學的八個審美意識?
· 日本明星的氛圍感來源於哪裡?
· 郭敬明的作品為什麼被認為是“倭風”?
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如果你就是天選的清透日系臉或者對日本審美感興趣,那我們就接著往下瞅~
東方美學分支
近年來,日式美學以強有力的勁頭,作為東方美學的分支席捲世界。
我們今天先從時尚、建築、電影三個角度,聊聊日式美學的具體影響。
時尚:反時尚審美
如果只是過分地修飾和精緻,那種設計怎麼也不能成功。
——山本耀司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批具有顛覆性和先鋒性的日本設計師,如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開始在巴黎時裝週嶄露頭角。
他們的設計以解構、不對稱、黑白為主調,打破了歐美時尚界奉行優雅、完美的審美觀念。這種“不完美”的設計美學迅速引起關注,被稱為“反時尚”風格。
這一時期,日本設計師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創新精神,成功打入國際市場,也成為了西方時尚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時尚消費出現分化,平民化的潮流逐漸興起。東京原宿、澀谷等街區成為了日本時尚文化的發源地,誕生了以混搭和個性為主的“原宿風”和“澀谷風”。
年輕人開始透過大膽、色彩豐富的服裝表達自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街頭時尚文化,諸如《FRUiTS》雜誌等記錄街頭風格的媒體也讓日本街頭時尚在全球範圍內得以傳播,並影響了國內的年輕人。
在這一階段,日本品牌逐漸進入中國市場,A Bathing Ape (BAPE)等潮流品牌在香港地區深受歡迎,迅速帶動了亞洲其他地區對日式潮流的追隨。
同時,日本平價品牌優衣庫在全球的迅速擴張,使日本時尚更為普及,並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
建築:侘寂審美
好的住宅,不僅是一磚一瓦的組合,更包括空間、陽光、綠植。這是一場溫柔的探索,也是無數次美妙的碰撞。
——黑川紀章
進入21世紀,全球建築界開始關注極簡主義、環保設計,而日本建築美學中的簡約與禪意再次受到推崇。
日本建築注重空間的流動性和與自然的融合,許多建築師採用開放式的室內佈局、連貫的流動空間,營造出自然、簡潔的環境。
比如,安藤忠雄的作品就利用混凝土、光影、簡潔的幾何造型創造出空靈、寧靜的氛圍。
除此之外,現代日本建築強調使用本地天然材料,並儘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近些年,這種環保設計理念逐漸被國內引入,許多新建的公共建築、社群建築都參考了日本的可持續設計理念。
特別是侘寂風格,因為審美的門檻和成本低、容易復刻,所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國內的家居設計中。
電影:日常審美
仲夏,煙火,梅子酒,沙丁魚,櫻花匯成的隧道,火車經過的小鎮,夏天,我在想念你的味道。
——
日本電影的流派眾多,今天區花只討論其中的一種,即以日常審美為中心的審美觀念。
這種日常審美指的是常常關注自然和日常生活,注重展現四季變換和大自然的美感。
導演往往透過場景的細節(如雨、風、花朵)來烘托氛圍,並以此隱喻人物的情感狀態。
這種風格在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等導演的作品中十分顯著,透過對日常生活的描繪,表達出人性中平和的一面。
除此之外,也常採用空鏡頭、靜謐的場景或長時間的停頓,讓觀眾有時間思考情節背後的內涵。
小津的“低機位”和黑澤明的空鏡頭處理、深層留白都體現了這種風格。
日式審美意識
從19世紀起,日式審美在繪畫、文學、動漫、音樂、遊戲、電影、時尚等多領域對外進行輸出,這其中雖然有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歷史原因,但也說明其審美的獨到之處。
在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中,將日式審美提煉為八個字:微、並、氣、間、秘、素、假、破。
透過日式建築和電影例子,我們應該大致能明白,日式美學擅長表達意象與意境。
相較於注重整體和宏觀的中國美學,日式審美更注重微觀美的淬鍊,也因此被稱為:特寫美學。
這種特寫美學主要是受到了禪宗影響,禪宗本身是洞察生命本質的哲學,認為“細微之處有神靈”。所以日本人也習慣於從微觀和區域性視角去觀察世界。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所以憐惜弱小的“卡哇伊”也成為了日式審美的一部分。
並可以被總結為一種和諧、自然之美。
細節不但是整體的一部分,也會有各自的獨立性;不只具備了獨立性,而且很好地考慮到了與整體乃至社會之間的必要關聯。
這種審美意識來自於自然,我們觀察自然會發現,自然裡的山川河流,花鳥蟲鳴相互之間是和諧共存的,這種萬物生長和諧共處的景象便會帶給我們美的感受。
為日本人所理解的人或物,並不僅僅是指人自身或物體自身,而是包含了周圍空氣的人或物。
當然這也解釋為一種氣場,或者說近些年我們常提到的能量,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公園20分鐘效應,也是在獲得一種煥新的能量。
間是剛剛多次提到的留白、餘韻。
如果說“並”是指一幅畫面中,各個元素之間的和諧之美,那麼間就是一幅畫面中,各個元素之外的留白之美。
同時,“氣”和“間”的概念又可以解釋為一種陰陽共生。
我們可以把“氣”形成的能量場理解為正,把“間”形成的能量場理解為負,正負交替,陰陽對立,才會形成美的畫面。
一定有寶子聽過,此前我們對日式美學的總結多為:物哀、幽玄與侘寂。
這裡提到的幽玄就和“秘”相近,包含著深邃、含蓄、微妙、神秘等多重意義。
它強調一種超越表面現象的深層內涵和情感,透過暗示、隱喻等方式傳達出一種難以言表的美感。
例如日本的俳句,用極少的文字描繪出自然景象和瞬間的感悟,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充滿了幽玄的意境。
在音樂中,則可能透過緩慢的節奏、悠揚的旋律和細膩的音色變化,營造出一種寧靜、空靈的感覺。
但其實細摳元素,大多數都能從咱們自己的傳統中找到相對應的。
而郭敬明,也是在因為鏡頭語言上MV化、多小景別,人物空鏡頭多,色調又偏幽暗,所以就會有“倭風”的感覺。
這種審美意識同樣來自於對於自然的喜愛,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自然材料本質的美”。
這個審美意識足以見得西方和東方的設計邏輯的差異。
西方的設計邏輯強調自主性,即我是絕對的創作者,要對設計有絕對的掌控感。
東方的設計邏輯則認為我只是美的加工者,大自然才是造物主,設計時必須要思考材料本身的特性。
這點在我們剛剛提到的山本耀司的設計和如今的日式建築中,都可見一斑。
“假”也有“借”的意思,意指不去抗拒、順勢而為之美。
比如庭院中的落葉,人們一般不會把它掃乾淨,而是留一些,呈現自然的協調,這就是順應自然的表現。
“破”也不是破壞,反而是遵守既定的秩序,然後在其中找尋一種偶然,而這個偶然性就會造成原本秩序的破壞。
或者總結為,一種超過了預期和計劃的意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