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事實,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土壤正在變好。
前有嗩吶、冰雪雕風靡網際網路,現有英歌舞、打鐵花、陝北說書驚動海內外,人們恍然間發現,這些老祖宗們傳下來的非遺技藝,哪怕蒙塵千百年,依然能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耀眼奪目。
選自《小提琴之鄉竹溝故事》組照|vivo X200 Pro|姜健攝
遙想前些年,許多年輕人尚在追逐潮鞋與潮玩,非遺等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少之又少,始終站在遠離聚光燈的昏暗角落裡。
李子柒就曾在採訪時說過一段話:“很多傳統文化都像極了一位垂暮的老人,他們在歷經遙遠的歷史長河之後,不斷地回望,他們渴望在這個不那麼需要他們的時代裡,去找到屬於他們的一點價值……所以他們需要不斷地被看見、被關注。”
選自《看奼紫嫣紅開遍》組照|vivo X100 Ultra|逢小威攝
而在這個手機大規模普及的時代,哪怕沒有專業團隊、哪怕美好剎那即逝,我們依然能隨手捕捉到非遺文化綻放的瞬間,最後借一張照片、一段影片幫它們走進大眾視野、登上熱搜、刷屏朋友圈,甚至吸引諸多傳承者。
選自《看奼紫嫣紅開遍》組照|vivo X100 Ultra|逢小威攝
不得不承認,移動傳媒的時代背景下,影像是迄今為止記錄社會文化、傳承人類文明的最佳媒介。
不信?
你瞧。
2024年,非遺文化的存在感過於強烈。
年初,伴隨著一陣敲鑼打鼓聲,一群身穿傳統服飾、化有臉譜妝容的舞者從遠處走來,他們踩著矯健有力的步子、甩著1.2尺到2尺間的英歌槌開始“炸街”,這一“炸”,直接“炸”開了龍年新春的大門。
這是潮汕地區的「英歌舞」,是當地每年新春必被端上桌的傳統節目,若是沒有它,年味起碼少一半。
英歌舞表演者|vivo X90 Pro+|JonCheng攝
但你或許不知道的是,英歌舞也曾面臨過其他非遺文化所遭遇的困境——青黃不接。
無他,因為英歌舞實在太難學了。
英歌舞是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體的傳統舞蹈,漫長的巡遊期間,表演者需不停地躍動身姿、交錯翻轉叩擊英歌槌,且講究一個豪放威武、剛勁有力,因此極其消耗體能。
此外,早先的英歌舞奉行“傳內不傳外”,意思是隻傳本村人,不傳外村人,導致很多村社連一支完整的英歌隊都湊不齊。當一個又一個村子嘗試打破傳統,廣納傳承人,英歌舞的形勢才漸漸好轉起來,但影響力始終侷限於潮汕地區。
近些年,隨著英歌隊巡遊期間的壯觀場面出現在網際網路,一撥又一撥人由此被吸引,開始湧至潮汕地區觀看現場。
直至今年,當越來越多人舉起手機記錄並分享英歌舞的震撼現場,眾多網友隔著螢幕、隔著數千公里的距離,依然能感受到英歌舞直衝九霄的豪情與喜慶,原本淡下去的年味都因此濃郁了許多。
英歌舞現場|vivo X100 Pro|Mankei阿奇 攝
巨大的關注度下,潮汕英歌舞徹底引爆熱搜,甚至席捲海內外。
英國倫敦的街道上出現了英歌隊巡遊的身影、馬來西亞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派考察團前來交流學習,希望能為傳承英歌舞添一份力……以至於「英歌舞現在傳到哪裡了」一度成為春節熱梗。
圖源:汕頭新聞
人們不得不驚歎,英歌舞由先輩傳承至現在的孩童手中,花費了上百年光陰,而由潮汕地區傳播至大洋彼岸,只需要一張照片或一段影片。
這,就是影像的力量。
中秋、國慶期間亦然。
有多少人曾被這樣一張照片所驚豔,火花似星光一樣點亮夜空,又如天女散花般絢爛耀眼。
圖源:微博@vivo
這個中秋國慶,「打鐵花」儼然成了“新晉頂流”。
全國各大景區紛紛邀請打鐵花傳承人前來表演,年輕人則像追星一樣追逐著他們,每逢有打鐵花表演,必是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無論男女老少,皆目不轉睛地盯著鐵花飛濺的瞬間。
打鐵花現場|vivo X100 Ultra|科技便當 攝
有人說:打鐵花的美,是穿越時光的美。
據傳,打鐵花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之久,漫漫長河中,它被時間的浪潮裹挾著衝上岸邊,又被捲起拖回河內,如此反覆,可它始終未熄滅心中的火焰,直至被2000餘年後的我們所看見。
當我們舉起手機,指尖輕點,電子快門閃動的剎那,彷彿定格的不只是一張唯美的相片,更是「文明」在時光中流淌的身影。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打鐵花的原因。
而今年除了英歌舞、打鐵花外,「泉州蟳埔(xún pǔ)簪花」亦霸屏朋友圈數月,「陝北說書」則引發海內外網友對大西北的好奇……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一項非遺技藝被網友們所熟知、所喜愛。
泉州蟳埔簪花|vivo X100 Pro|石小龍 攝
很難想象,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以“慢”著稱的非遺文化竟然更受追捧。
顯然,這離不開非遺文化無懼時光的獨特魅力,正如四大名著那般,無論什麼年代,它們都能夠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此外,還脫離不了手機和社交媒體平臺的助推。
19世紀初,攝影之父涅普斯在家中閣樓拍攝了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餐桌》,而這張照片的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200年後的今天,我們只需要從口袋裡掏出手機,便能記錄下英歌舞者躍動的身姿和“鐵樹梨花”落下的瞬間,透過直播或短影片的形式上傳社交平臺,讓遠在千里之外、不同國別、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地球村村民」共同見證這剛剛發生的絢爛瞬間。
這種利用科技手段記錄傳統文化、定格時代影像的互動形式,正是vivo等手機廠商一直在努力創造的社會價值。
但其野心,遠遠不止於「記錄」。
在大興安嶺的密林深處,有一群「使鹿鄂溫克人」,他們是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
使鹿鄂溫克人平日裡以打獵和飼養馴鹿為生,餓了吃獸肉,冷了穿獸衣,擁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但隨著現代文明的介入,越來越多年輕的使鹿鄂溫克人走出了大興安嶺,去往城市之中,並漸漸忘記了本民族的語言與傳統文化。
馴鹿部落,開始走向消亡。
2011年,攝影師王偉機緣巧合下來到了馴鹿部落,當他意識到自己正見證著一個文化的消逝時,遂決定透過記錄使鹿鄂溫克人的生活,達到保護其民族文化的目的。
十幾年間,他自掏腰包,先後深入馴鹿部落多達十餘次。為了與使鹿鄂溫克人建立信任,王偉開始學習他們的語言,融入進他們的日常生活,常常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
後來,同樣意識到這件事背後意義和價值的vivo決定:與王偉一道,幫助他完成這場“搶救式拍攝”。
於是,我們得以見到真實的馴鹿部落:它是人與自然、人與馴鹿和諧共處的日常;它是獵民吹響鹿哨後召喚的野鹿;它是面對鏡頭時會露出笑容的淳樸女性……
《90後鄂溫克小夥回到家鄉,成為森林馴鹿人》|王偉 攝
可以說,王偉的每一次快門,都將使鹿鄂溫克人生活與歷史的印記儲存了下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廣東美術館的研究員廖沙泥還曾評論道:“對牧鹿人來說,對於山下的社會文明,留在山上的人會有自己的思考。這樣的思考,流露於照片之上,更像是一種交流與探討。”
攝影,是一門建立在科技之上的藝術。我們之所以能夠真實、快速、鮮活地將眼前的事物定格下來,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援。
王偉便是在vivo藍圖影像科技的支援下,在記錄使鹿鄂溫克人的同時,也透過鏡頭,跟對方發起了一場現代科技與原始文明間的交流。
他們彼此相信:被定格,便是被記住的開始。
離開東北,在中國廣袤大西南的另一個角落,2020年,攝影師大萌結束北漂後回到了家鄉孟連——雲南普洱的一座邊陲小縣城。
作為一座名不見經傳的縣城,孟連卻擁有著國內規模最大的牛油果種植基地,從2007年的10畝果園開始,直到今天成為國內唯一能夠批次穩定供應高品質國產牛油果的產區。
大萌知曉後,決定利用影像的力量來幫助家鄉實現振興。
他深知,記錄百姓的生活比記錄家鄉的環境更觸動人心。但問題來了,村民們不是專業模特,一旦面對相機鏡頭就會渾身不自在,很難呈現出真實的面貌。
圖源:《十三邀》|下同
見狀,大萌意識到手機才是最優解,它幾乎沒有侵略性,而一旦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侵略感消除,影像將成為一座橋樑,在彼此之間建立更深的聯絡。此後,大萌便開始運用vivo手機去記錄孟連百姓的日常生活。
大萌使用vivo手機給村民們拍照
在vivo手機的鏡頭前,孟連村民漸漸卸下了防備心,展現出了自己真實且鮮活的一面。
同時,照片中那飽滿的多巴胺色彩,使我們隔著螢幕都能清晰感知到呼之欲出的生命力,猶如身臨其境。即使我們不曾去過那兒,卻也堅信那一定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正如孟連在傣語裡的意思——“尋找到的好地方”。
《星球守護者》|大萌攝,該組作品在2024 vivo影像加手機攝影大賽上獲獎
大萌成功了。
這些照片迅速在網際網路上傳播開來,全世界的網友都因此認識了孟連、喜歡上了孟連,更知道了在遙遠的東方、神奇的高原,也能出產和墨西哥同樣優質的牛油果。
一夜之間,孟連牛油果暢銷了起來,一筐筐牛油果開始運往全國各地,當地百姓的收入與日俱增,網友們亦迎來了“牛油果自由”。
這,就是影像的影響力。
顯然,現如今這個時代,在保護非遺文化、記錄歷史文明、傳播地域人文上,移動影像裝置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不只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機記錄生活,亦可以在不經意間創造社會價值。
這也恰是vivo手機一直在探索的事情,透過打造人性化的專業影像,促進移動影像與傳統文化的共生共榮。畢竟,時間會忘記的,照片會記得。
而vivo還希望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大一些。
2023年起,vivo聯合新華社“中國之美”,發起“中國故事影像力”計劃,聚焦中國故事的時代表達。
2024年“中國故事影像力”計劃再次啟程,vivo攜手中國圖片社、《攝影世界》雜誌社開啟的“城事·人間”手機攝影大賽在杭州迎來頒獎典禮。11月18日,文旅部門、中國攝影家協會的一眾嘉賓及專業攝影師匯聚在錢塘江畔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共同見證2024年度城市人文影像的一次高光時刻。
活動現場,vivo特地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錫雕傳承人錢陸存與剪紙傳承人劉夏英,透過他們精妙絕倫的技藝,向我們展示了錫雕工藝的獨特美感和剪紙藝術的深厚底蘊。
此外,現場還展示了諸多使用vivo手機拍攝的優秀作品,每一張作品的背後,都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一種文化的傳承過程或一個社會的人情百態,它們呈現的不只是美,還有厚重的故事,恰如本次攝影大賽的主題——“城事·人間”。
移動影像展覽作品《泉州南音》|vivo X200 Pro|燕子
與此同時,vivo為了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與影像技術的結合,熱情邀請現場的嘉賓朋友們,共同品鑑並使用vivo X200系列手機拍攝非遺館中的崑劇曲目《牡丹亭·遊園》。
舞臺上,兩位崑曲藝術家舞姿翩翩,用婉轉綿柔的唱腔演繹著古韻悠長的中式美學。舞臺下,vivo手機則透過鏡頭將她們表演的每一幀都清晰地定格了下來,望著一張張照片,彷彿我們不是在記錄一場表演,而是在傳承一種文化。
崑曲表演結束後,便進入了本次活動的重頭戲:參賽作品獲獎者頒獎儀式。
經過為期三個月的作品徵集,專業評委們最終從4萬名創作者的18萬餘幅手機攝影作品中選出了21位佼佼者,他們分別是十位「優秀獎獲得者」:《跳起來飛起來》張樂;《求知》蔡延璋;《游泳》郭江濤;《老夫老妻》張維健;《奔跑吧少年》張洪衛;《漫畫攤》方忠達;《乘風破浪》楊啟;《納涼的老伴兒》陳劍芳;《霧江》餘啟旺;《空中雜技》楊軍。
《求知》|vivo X100s|蔡延璋 攝
《跳起來飛起來》|vivo X100 Pro|張樂 攝
《霧江》|vivo X100 Ultra|餘啟旺 攝
五位「三等獎獲得者」:《外賣天地》(組照)許曉平;《戲曲人生》(組照)江鑫源;《城市的夜》竇傳利;《戰鼓起披甲出征》陳曉宇;《深夜雪糕》黃利勇。
《外賣天地》(組照)|vivo X100 Ultra|許曉平 攝
《戲曲人生》(組照)|vivo X100 Ultra|江鑫源 攝
《城市的夜》|vivo X100 Pro|竇傳利 攝
三位二等獎獲得者:《功夫茶》歐陽嶺;《練體操的小姐妹》樊麗勇;《戲迷》呂愛花。
《練體操的小姐妹》|vivo X90 Pro+|樊麗勇 攝
《戲迷》|vivo X90|呂愛花 攝
兩位「一等獎獲得者」:《武安儺者》(組照)邢海波;《你好,上海》萬小兵。
《你好,上海》|vivo X100 Ultra|萬小兵 攝
《武安儺者》(組照)|vivo X100 Pro|邢海波 攝
以及「總冠軍大獎獲得者」:《夜幕下的北京老城區》陳風檁。
《夜幕下的北京老城區》|vivo X60 Pro+|陳風檁 攝
這些獲獎作品千姿百態,有記錄傳統文化,也有記錄市井生活,還有記錄城市瞬間,他們並非硬核大片,但觀眾都能從其中感受到人與城市的溫度、科技與文化的共鳴。以上種種,都是透過一部小小的手機所實現的。
頒獎期間,著名攝影師傅擁軍、著名當代攝影家逢小威、職業科普傳播者白周龍三位嘉賓便透過講述自己與vivo手機的故事,向我們傳遞了移動影像裝置是如何在記錄傳統文化、城市人文、歷史瞬間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的。
vivo影像產品高階總監李卓也向我們介紹了vivo是如何透過持續地投入,不斷精進移動影像技術,以此達到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vivo手機賦予的專業影像能力,去記錄真實,傳遞情感。
在後續的圓桌研討環節,《攝影世界》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黃文便有特別提到,總冠軍大獎作品《夜幕下的北京老城區》不僅體現了攝影師精準的洞察力,還彰顯了vivo手機均衡的色彩表現力和出眾的技術實力。這類照片放在以前,很難透過移動影像裝置去實現。
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手機,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以此觀察城市和記錄生活,透過攝影去推動文化傳承。
圓桌研討會嘉賓|陳立群、黃文、周璽、嚴磊、傅擁軍、李卓|從左往右
由此可見,擁有一部優秀的移動影像裝置,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記錄歷史、傳播文化。
vivo X200系列手機毫無疑問是值得消費者信賴的選擇,它的「個性化專業影像」功能,可以幫助職業攝影師更好地記錄下非遺技藝綻放的瞬間。作為vivo X系列高階影像旗艦,X200系列在藍圖影像科技的加持下,帶來「蔡司2億APO超級長焦」和「蔡司大底T*主攝」等行業頂尖級的移動影像配置。
全新的「長焦135mm人像」,可以輕鬆製造出色的空間透視感和畫面壓縮感,突出主體的同時,虛化背景,營造出更加專業的人像攝影畫面,幫助我們更好地記錄人像與非遺表演的精彩場景。
《泉州南音》|vivo X200 Pro|燕子
全新的「長焦人像運動抓拍」在保證畫質清晰無損的基礎上提升了4-6檔快門,只需手指輕觸,便可定格住年輕人身著漢服在西湖邊翩翩起舞的動人一剎。
《杭州斷橋》|vivo X200 Pro|傅擁軍 攝
全新的「風光模式」集合多種風光攝影場景,基於專業攝影師的審美認知,預設多種攝影風格。不管我們眼前是江河湖海的自然風景、月升星落的宇宙定律、還是異國他鄉的歷史人文,皆可一鍵拍出大片。
《杭州斷橋》|vivo X200 Pro|傅擁軍 攝
在影像科技這條道路上,vivo從未停下探索與實踐的腳步,他們致力於將vivo X200系列作為移動影像的載體,去推動大眾媒介技術的迭代,以此實現技術與人文的融合,使科技創新得以「源之於人」「用之於人」。
就像最近「憑藉一家店帶火一座城」的曉華理髮店,店主、髮型師李曉華在擁有優秀理髮技術的同時,也透過手機拍攝短影片的方式,讓自己的專業用心和懷化的市井文化被全國人民看到,以一己之力帶火一條街、一座城的影響力,讓世界看到中國一個普通勞動者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
透過專研移動影像科技和不斷推出的影像旗艦產品,vivo希望給予每一個人「濃縮生命體驗、以影像記錄時代、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的能力和契機,去記錄時代的美好、去留存身邊的歷史,使用移動影像的力量,書寫由點滴匯聚而成的時代史詩。
因為vivo始終相信,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點滴創造的。
所以,當你在某個瞬間對眼前景象產生想要記錄的衝動,請務必用最快的速度舉起手機、按下快門、“咔嚓”一聲,留住時光。
選自《茶館故事》|vivo X200 Pro|陳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