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多個時裝屋接連換帥,整個時尚行業面臨新一輪全面洗牌的情境下,Peter Do 卸任 Helmut Lang 創意總監的訊息似乎都不足以令人震驚。但不論是作為曾經推動牛仔褲和軍裝出現在高階時裝秀場以及帶頭更改紐約時裝週日程的品牌,還是曾被時裝界譽為「神童」的 Peter Do,當初被整個時尚界寄予厚望的結合僅僅持續了兩年不到的時間便草草收場,這種局面依舊令人感到惋惜。
Helmut Lang 未竟的復興
1997 年秋冬系列 Ktae Moss 為 Helmut Lang 走秀 | Via TAT ART
《WWD》的評價相信可以高度概括 Helmut Lang 曾經的輝煌 ——「如果 90 年代屬於任何人,那一定是 Miuccia Prada 和 Helmut Lang。」Helmut Lang 就是這樣一個曾經被視為時代象徵的存在,和 Miuccia Prada 一同定義了 1990 時代的風格語彙。
Helmut Lang 1998 年春夏系列 | Via HL-Art
而在 1999 年,Prada 集團以多品牌戰略的名義收購了 Helmut Lang 51% 的股份,並於 2004 年完成全資收購。Helmut Lang 的品牌道路也在 2005 年戛然而止,品牌的高光時刻隨著 Helmut Lang 本人的離去逐漸褪色,一舉從巔峰跌入了茫茫的復興之路。到 2006 年,Prada 集團又將 Helmut Lang 以約 2000 萬歐元的價格轉售給 Link Theory,後者於 2009 年被迅銷集團 Fast Retailing 收購。
在迅銷集團手中,Helmut Lang 一直在嘗試重振,但這條道路走得格外步履維艱。品牌缺乏明確的創意方向,始終搖擺於對經典的重現和對市場趨勢的追逐之間。
Helmut Lang 使用碾碎的品牌檔案創作的石柱 | Via WSJ Magazine
2010 年,彼時已轉型藝術家的 Helmut Lang 遭遇了工作室失火,超過 20 年的設計精華幾乎毀於一旦。但 Helmut Lang 本人反而以此為靈感,將倖存的約 6,000 件作品撕碎,重新創作成 16 根裝置藝術石柱,並舉辦個人藝術展覽《MAKE IT HARD》。在面對《華爾街日報》的採訪時,他明確表示不願成為從前遺產的「守門員」,以這樣一種頗具毀滅意味且華麗的方式完成了與品牌的徹底切割。
Shayne Oliver 負責的 Helmut Lang 2018 春夏系列 | Via Fashion Snap
時間來到 2017 年,Helmut Lang 品牌決定不再設立創意總監,而是採取更為實驗性的方向,與年輕設計師合作以探索新的表達方式。由《DAZED》主編 Isabella Burley 負責挑選合作設計師,其中最具爭議的便是與 Shayne Oliver 的合作。在 2018 春夏系列中,Oliver 的街頭元素和高度挑釁性的審美風格引發了兩極化的評價。《WWD JAPAN》主編村上要透過刊物直接炮轟「Shayne Oliver 在 Helmut Lang 的新系列中犯下罪行」,認為 Oliver 鍾情的街頭元素和戀物癖完全奪舍了 Helmut Lang 的軀殼。
後續 Helmut Lang 更是經歷了一段群龍無首的時光 —— 在 Peter Do 正式上任前的 3 年時間裡,Helmut Lang 一直由內部的設計團隊領導。
復興的希望與現實的落差
Via MVC Magazine
正因 Helmut Lang 的長期掙扎,Peter Do 在 2023 年的上任一度被視為品牌復興的曙光,他的極簡主義與品牌 DNA 一脈相承。但以如今的「上帝視角」回顧,或許 Peter Do 繼承品牌遺產的方式從來就不是外界所期待的那樣,這點在 2024 春夏系列釋出前,BoF 就已經發出了「警示」:Do 更多的是受到 Helmut Lang 哲學思想的啟發,而非 Lang 任何特定的美學規範。
Helmut Lang 2024 春夏系列 | Via VOGUE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 2024 春夏系列中 Peter Do 選擇以紐約和汽車作為創作切入點,這兩者與 Helmut Lang 的品牌歷史有著深刻的聯絡。紐約對於出生在奧地利的 Helmut Lang 擁有不可抵擋的吸引力,他也曾是最早透過紐約市計程車廣告推廣品牌的設計師之一。而 Peter Do 對 Helmut Lang 的初識也正源於這一經典的計程車廣告形象。因此在 Peter Do 入主後的首個系列中就將這一場景印製在西裝制服上;提取出的 Helmut Lang 經典綁帶元素也與之聯動,輔以鮮豔的色彩和織帶、印刷等不同形式,呈現出安全帶般的視覺效果。
Helmut Lang 2024 秋冬系列 | Via VOGUE
而在 2024 秋冬系列「Protection vs. Projection」中,Peter Do 則選擇了一種全新的方向,他將 Helmut Lang 品牌基因中透過軍事風格單品外顯出的硬朗氣質投射進當下混亂的時代背景中,提煉出「防護」作為關鍵詞,並擁抱二元性,半透明絲綢材質打造的襯衫、長褲以及廓形被雕琢得更具攻擊性的西裝應運而生。此外,在該系列中能看到 Peter Do 在有意影射過往的經典作品,例如標誌性的防彈背心以及 High-Collar Bondage Bomber 等,條紋毛衣的圖案也是擷取自品牌曾推出的 Woven Plaid Market Bag,但也如 Peter Do 承諾的那樣:「他的系列中沒有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Peter Do 重構的經典單品 | Via VOGUE、BAZAAR、GQ
至此不難看出,Peter Do 對 Helmut Lang 的詮釋更多是透過他和品牌本身的聯結向內探索,亦或是透過品牌的一個切面來拆解社會議題。直白來說,他並非像從音樂、亞文化等領域中直接獲取靈感的設計師,單純地將 Helmut Lang 過往遺產作為靈感源泉,而是將 Helmut Lang 作為契機或者工具,對其它事物進行剖析。
Helmut Lang 2017 年推出的 Re-Edition 系列 | Via GQ
從品牌長期的角度來講,Helmut Lang 經歷了近 20 年的低迷,品牌力持續下降,在 Isabella Burley 與品牌合作期間還開啟了「Re-Edition」復刻企劃,Peter Do 入主後如果繼續竭澤而漁式地對過往檔案進行挖掘,只會加速將品牌推向深淵,因此他選擇的方向無疑是相對正確的。
但即使 Do 的設計展現了他對品牌歷史的理解與現代詮釋,雙方的結合仍舊未能取得預期的市場成效。僅僅兩季秀場之後,他便離開了品牌,宣告了又一次未竟的實驗。
Ann Demeulemeester 2023 秋冬系列 | Via SHOWSTUDIO
身陷同樣困境的還有 2022 年末被任命為 Ann Demeulemeester 創意總監的 Ludovic de Saint Sernin,在任僅五個月後便宣告離職。不得不承認 Saint Sernin 在品牌長達 30 年的設計歷史中輾轉有些許迷失,但也透過羽毛裙為品牌在網際網路上迎來了高光時刻,同時還在一步步為品牌塑造出性感、張力、流動、野性的全新面貌,僅僅一季就被判出局,實在令人唏噓。
Jean Paul Gaultier 與 Ludovic de Saint Sernin | Via Buro 24/7
關於 Ludovic de Saint Sernin 的出局,BoF 此前報道時提及主要的導火索是 Saint Sernin 與管理層之間存在衝突。繼任曾經輝煌的設計師品牌,僅僅是延續具備辨識度的品牌風格這一點就已經將其變成了一道「半命題作文」,後續如何平衡個人設計語言以及商業上的考量,甚至與管理層之間的關係,更是讓眾多星光熠熠的設計師無從下筆。
Jean Paul Gaultier 和 Mugler 如今的成功能否複製?
此前釋出的 Shayne Oliver x Jean Paul Gaultier 合作系列 | Via SSENSE
對比之下,Jean Paul Gaultier 和 Mugler 如今的現狀更加令人稱奇,前者因為在時裝以及香水領域的強勁表現,助推母公司 Puig 在 2024 年上半年實現同比增長 9.6% 的業績,收入達 22 億歐元。Mugler 被涵蓋在 L’Oréal 旗下的奢侈品部門中,雖沒有關於品牌的確切收入資料被公開,但不論是透過聯名企劃還是本身的秀場,都能看出品牌的時尚號召力在逐步攀升,今年 5 月還在中國開設了首家時裝與香水店鋪。
Nicolas Di Felice 負責的 Jean Paul Gaultier 2024 秋冬高定系列 | Via Instagram @jeanpaulgaultier
撇去香水業務作為「現金奶牛」帶來的持續增長,Jean Paul Gaultier 和 Mugler 在時裝業務上的舉措同樣具備標杆意義。Jean Paul Gaultier 品牌雖被 Puig 集團收購了多數股權,但其本人直到 2020 年退休前依舊負責品牌內的創意事務。退休後更是推出了客座設計師制度,即親自為品牌的每個高階定製系列「欽點」一位設計師。
Simone Rocha 掌舵的 Jean Paul Gaultier 2024 春夏高定系列 | Via Instagram @jeanpaulgaultier
乍一看這種做法似乎與 Isabella Burley 為 Helmut Lang 挑選一次性設計師進行合作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兩者之間的最大的差異在於 Jean Paul Gaultier 本人「欽點」所帶來的「正統性」。在這種欽點模式下,外界普遍認為被選中的設計師是獲得 Jean Paul Gaultier 認可的,即使這中間或多或少有品牌管理層的參與。也導致後續愛好者們更多的是期待客座設計師如何將自身風格與 Jean Paul Gaultier 進行結合,而非單純延續 Jean Paul Gaultier 的設計語言。
Mugler 1997 秋冬系列和戴文青木參與走秀的 1998 秋冬系列 | Via Artsy
Mugler 在千禧年初甚至經歷過成衣業務的停擺,現任創意總監 Casey Cadwallader 於 2018 年進入品牌後才逐步開啟復興之路。如今的 Mugler 依舊將「性感」和「前衛」作為品牌最顯著的標籤,但相較於 Thierry Mugler 時期透過富有戲劇性的方式在身體上展現「妖冶」和「華麗」之美,Cadwallader 更注重透過服裝凸顯身體線條的性感,並融入多元概念,將曾經作為表達工具的元素轉變為如今的表達主體。在不篡改品牌對外界最鮮明標籤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這個思路與 Peter Do 形成了鮮明對比。
Mugler 2024 秋冬系列 | Via SHOWSTUDIO
也是因此,在品牌設計遺產的繼承問題上,Casey Cadwallader 不必再誠惶誠恐地塞入大量品牌經典元素以證明自身設計的「正統性」,能夠更加關注產品及秀場本身的連續性。但這並不意味著 Casey Cadwallader 忽略了對於設計遺產的使用,今年作為 Mugler 成立 50 週年,Casey Cadwallader 就在早前與 Gentle Monster 的合作中根據 1997 年高定秀場 Les Insectes 中亮相的 FLY 墨鏡打造了一系列產品,將品牌過去的輝煌重新呈現在聚光燈下。
Casey Cadwallader 親自參與設計的 Gentle Monster 合作系列 | Via Instagram @gentlemonster
回溯完 Jean Paul Gaultier 和 Mugler 的重振歷程,能發現「正統性」始終是推動品牌復興的重要因素,不論是透過品牌創始人欽點還是時尚理念高度契合所帶來的,這兩種方式都為品牌煥發生命力提供了不同的路徑。然而,正統性的建立並非簡單的有跡可循,它更多取決於創始人與繼任者之間的共鳴,以及設計師對於品牌精神的深刻理解。
Thierry Mugler 1997 春夏系列中出現的 Fly 墨鏡 | Via Pinterest
因此,這種可遇不可求的平衡往往需要時間與信任來支撐,但在時尚行業低迷的大背景下,這兩者對於大部分品牌來說都過於昂貴,Helmut Lang 和 Ann Demeulemeester 顯然也是如此。從愛好者以及消費者的角度,與其過早評判繼任設計師的表現,不如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允許品牌和個人共同探索更多可能性,最終完成「半命題」的深度答卷。這種耐心或許才是當下時尚行業真正的奢侈品。
關於「正統性」起決定性作用的推論,眼下就將有絕佳的論證機會:上文中提及被 Ann Demeulemeester 踢出局的 Ludovic de Saint Sernin 此前已經被任命為 Jean Paul Gaultier 品牌第八位客座高定設計師,正式的成果將會於明年 1 月釋出。從原本 Ann Demeulemeester 風格的「背叛者」到 Gaultier 欽點,屆時關於這場秀的輿論很大程度上能驗證「正統性」對外界寬容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各位不妨矚目。
AUTHORWoody
對於時尚品牌的頻繁人事變動,還能再聊些什麼?
攝影師和造型師「繫結」的品質真不一般
憑什麼時尚品牌熱度排名都是它「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