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暴的風,終於還是刮到我們的“童年陰影”了。
想必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一個知識點,叫“恩格爾係數”,十分令人頭大
恩格爾係數越小,代表生活越富裕,反之,恩格爾係數越高,代表生活水平越差。
身為學渣+吃貨,挖醬對恩格爾係數這個坑人的知識點記憶猶新,但是最近大家才發現——恩格爾係數在自己身上其實根本不成立啊!
有的人恩格爾係數高到離譜,但一點不耽誤幸福指數,主打一個“攢點錢全吃進肚子”。
於是,史上最懂乾飯的一屆年輕人,對恩格爾開啟了“花式網暴”。
當代年輕人的金錢觀:不餓,就純吃
恩格爾不懂,以前吃飯是為了果腹,現在是一種情緒價值。
我們的恩格爾係數,和幸福指數是完全成正比的。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走在街頭打招呼不是說你好,而是說:吃了嗎您?
吃的飽飽=過得好好,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一種幸福感。
而當代人年輕人的金錢觀,則不只是“吃得飽”了,還要“吃得好”,最好是“頓頓都吃好”,才叫人盡興。
據說大部分人在外上學時,爸媽都說過:“花錢不要大手大腳!能省就省。”
當然,後面還有一句:“一定要吃飯,吃好點,千萬不要省!”
大學生在“吃”這方面也是主打一個聽話。
15元的會員到處求人,15元的奶茶說點就點。
69元的毛衣:猶猶豫豫。69元的香辣蝦雙人餐:太便宜了不吃不是中國人!
他們甚至可以為了省錢用漁網當照片牆,用雞蛋盒當美妝蛋收納,但是說到吃飯,絕對委屈不了自己一點。
據說現在大學生的恩格爾係數都飆到0.9了。
但你能說他們過得不幸福嗎?
恩格爾係數裡的“生存型消費”,到了年輕人這兒,就成了“享受型消費”。
但是你還真別怪他們饞嘴,要怪就怪中國的美食實在是太多了...
那老恩格爾天天嚼乾麵包,他可能真不懂我們每天過的是什麼神仙日子。
要說年輕人對美食尊重最大的一句話,那就是:有這錢,吃點啥不好!
感覺這錢只要沒吃進肚子裡,那就是虧了。
作為一名吃貨生在中國有多幸福?
身處美食荒漠的恩格爾,很難共情我們的快樂。
在恩格爾時隔多年再次“翻紅”之後,有人開始分析他:恩格爾是德國人,響應恩格爾係數的是英國人。
對於這倆美食荒漠來說,吃飯就只是吃飯...
所以他們根本意識不到,中國人在“吃”上有多會享受。
而且在中國,就算你不下館子,隔三岔五也能聽到家裡老人說:
“到冬至了,該吃餃子啦。”
“到小寒了,該喝臘八粥啦。”
這一年到頭,24個節氣每個都有對應的美食,講究可多了,咱這嘴就沒停過。
哪怕今天沒趕上任何節氣,只要一降溫,那全國各地都會拿出最地道的看家美食,正所謂先戰勝胃,才能戰勝嚴寒。
再看看恩格爾的故鄉呢?
滿心期待地在網上一搜德國美食,第一個出來的詞條居然是“德國美食荒漠”?
再一看德國留學生們發的本地菜,挖醬不僅眉頭緊皺。
就這...還是偶爾下館子吃了頓好的??
隨手搜箇中國的大學食堂,就能拉開幾條街的差距。
色香味俱全,量大管飽價效比還高,
誰看了不感嘆一句,中國大學生吃太好了。
而且,外國人好像連美食的想象都非常匱乏...
有網友扒出《哈利波特》裡的一段美食描述,據說是他們的聖誕大餐水平。
怎麼說呢...只能借用麥琳的一句經典臺詞:嗯,就還好。
豌豆苗、胡蘿蔔這種菜市場隨處可見的食材都能單獨當一道菜...
還有這個土豆,一個食材居然重複出現了三次,難道霍格沃茨的經典菜目是土豆三吃嗎?
看完只能說,真不怪恩格爾...突然有點心疼他了。
再看看中國對於美食的想象有多豐富。
就拿經典相聲貫口《報菜名》來說,菜品多到全網找不到一個完整版。
記得小時候每次看到這段相聲,都是看著看著就餓了。
看來,我們熱愛美食不是嘴饞,而是血脈裡的天賦。
恩格爾你記著,月入3000我就能吃2500,月入3萬我可就能吃2萬7。
如果恩格爾有反駁的機會,或許他會垂死掙扎一下,說:我的意思是不吃會餓死的最低食物需求...
那麼大學生就會眼淚汪汪地回擊:可是,今天不吃烤豬蹄我是真的會死啊!!
出去旅遊,去景點×品嚐當地美食√
出門看電影?不去。
出門乾飯?走!
想約年輕人出門,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給他分享一個新開的餐廳。
一頓好吃的飯,不僅讓年輕人邁出家門,居然還讓他們邁向了高鐵站?
你們有沒有發現,近兩年成為旅遊爆款的城市,幾乎都是靠美食火起來的。
當代年輕人的吃貨屬性已經暴露無疑,竟然連旅遊都是為了找吃的。
不知不覺間,美食竟成了看世界的第一動力。
去年淄博最火的那陣子,在網上想搜點攻略,但你會發現根本搜不到任何景點推薦,全都是《48小時純吃攻略》
因為年輕人們發現,吃飯,似乎是擁抱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人文旅行的終極奧義。
因為吃飯,從來不僅僅是吃飯,本地最地道的美食,往往都凝縮了當地居民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也有的年輕人追求反向旅遊,不去景點,就找一個舒服的酒店or民宿,點一桌外賣,睡一天覺,徹底放空自己。
誰說只有嚴格按照攻略來才叫旅遊?這種躺平式的反向旅遊也備受年輕人好評。
當然了,無論怎麼“反向”,也離不開吃。
一桌美食是靈魂,如果沒了好吃的,幸福感似乎就會少很多。
為了最大限度開發美食帶來的幸福感,年輕人還發明瞭高鐵野餐。
在旅行的路上就開吃,主打一個迫不及待,準備好各類美食擺滿小桌板,不知不覺中,旅遊的途中,也變得和目的地一樣令人幸福了。
有網友分享在日本旅遊最幸福的時刻,不是去富士山,也不是去迪士尼,而是暴走一天後,去便利店買各種小零食,拿回酒店慢慢品嚐。
看著酒店小冰箱被塞得滿滿當當,心裡倍兒有幸福感。
恩格爾那套理論之所以不適用,是因為我們的幸福指數,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係數”能衡量的了。
當然,美食也只是其中一種小確幸。
當我們不再為填飽肚子而發愁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幸福的方式,還有千千萬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