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說,從運動上找穿搭靈感這股風越刮越猛,不經常運動與愛上Sporty Chic絲毫不衝突。
夏天的各種→,讓時髦精大呼過癮,秋冬開始瞄上交通工具,比如→、機車穿搭、賽車穿搭、飛行員穿搭......
其中,Racing Core的東山再起,讓辣妹們在寒冬體驗了一把「速度與激情」。
logo疊加
F1賽車是全球最具商業價值的體育運動之一,每個車隊基本會配置多個重要贊助商。因此,賽車服(Racing Jacket)最醒目的標誌便是全身廣告貼標,自然而然也讓它成為一個行走的「活招牌」。
像Red Bull、Castrol、NGK、Marlboro、Lucky Strike等都曾是90年代的頂流贊助商,以徽標、燙章或logo字樣出現在賽車服上。
早期較為經典且傳統的款式是大面積贊助商logo疊加,為了避免視覺混亂,logo大小、配色、擺放位置等方面都需要經過團隊精心設計,通常最大的贊助商會被放在中央C位。
現在透過時髦化改良的賽車服,以數字編號、動態字母、圖案或印花錯落排列呈現, 這樣的拼貼設計風格充滿趣味和個性,輕鬆打破冬日沉悶,喚醒穿搭活力。
區別於對硬核且專業的功能性服飾的固有印象,現代版賽車服更日常,穿上就可以出門。
朋友說,再也不用N刷卡丁車只為拍照了,「制服誘惑」隨時隨地都能穿,甚至不需要額外的搭配巧思。
賽車夾克因為圖案密集,視覺上屬於膨脹單品,想削弱這種誇張的衝擊力,下半身可以搭配純色牛仔褲,平衡繁複,變得簡約。
不喜褲裝只愛露腿的女生,還可以搭配一些半裙,不過記得換上長筒靴更保暖。
筒圍適當選擇寬一點的設計,方便應急時加條打底褲,說不冷的我都不信。
撞色拼接
除了logo疊加,賽車服另一醒目標誌便是豐富配色,特別是拼接的撞色組合。
對於80、90後來說,這種蜜汁喜歡可能來自兒時的念想,表妹說她小時候格外痴迷奧特曼系列裡的隊服,以至於長大後穿上賽車服總有一種榮譽使命感。
在我們普通人眼中,賽車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極少有人能觸碰賽車這項運動,但穿賽車服的御姐辣妹卻很多。
所以,不會漂移也不影響耍帥,套上賽車服一樣可以很拉風。
和網球、馬術等貴族運動相似,隨著時間推移,賽車也逐漸變成名流精英的社交場。
把穿搭的手伸向賽車是入圈的第一步,即便不是F1車迷,也不影響融入氛圍。
此處劃下重點,賽車服並不是競技時才能穿,你可以自由掌控穿搭權。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賽車服終究是一件復古單品,所以很多女生搭配時都喜歡淘vintage款,有國外博主表示還要留給孫子做傳家寶。
總之,時尚確實是個圈,一些穿膩的單品先別急著處理,說不定以後還能等到幾輪翻紅。
賽車服裡比較熱推的款式還是夾克,至於好穿程度可參考機車夾克或飛行員夾克,在颯爽英姿這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條紋設計
早期賽車服上的疊加logo是贊助商的廣告位,而不同顏色的條紋設計則是用來區分車隊,同時還象徵賽道和速度,以及作為不同區域的功能分界。
改良後的款式,鮮明幾何立體線條的加入,讓穿著更具層次感,不失為全身造型的Highlight。
據說,20多年前,貝嫂身上這件賽車夾克至今都是爆款。
憑藉挺闊版型和品質觸感,讓皮衣成為當仁不讓的秋冬型格單品。
相對於普通純色皮衣,賽車手皮夾克因為有亮眼色彩和個性拼接,所以辨識度更高,也更迎合當下Y2K風和復古風的審美。
專業賽車服一般量感較大,現代時髦款更修身,以短款居多,最佳化全身比例,很顯腿長。
在夏天,10個街頭潮人9個會穿,用露膚度增加熱辣指數,冬天還是乖乖護好肚臍眼哦。
參考「上緊下松」的穿搭法則,賽車夾克越短小,下身最好搭配寬鬆一點的褲裝,闊腿或直筒都OK。
下裝除了選擇牛仔褲外,還可以嘗試降落傘褲或工裝褲,將復古街頭風直線拉滿。
如果說修身短款賽車夾克是辣妹嚴選,那麼偏休閒舒適的oversized款則是女大最愛,搭配棒球帽和跑鞋,輕鬆GET美式校園風。
棋盤格元素
最後說的賽車服上的這個設計元素,存在感沒有前面三者高,但卻是不可忽視的層次分割線。
看過比賽的大多數朋友都知道,賽車經常使用一種黑白方格旗,也稱為賽結旗(Check Flag),代表到達終點線或者比賽結束。
這一標誌性元素後來以棋盤格的形式被小面積運用到賽車服的設計中。
黑白棋盤格元素常見於胸前、背後或手臂處,雖然沒有撞色拼接鮮明,卻一眼可以鎖定它的位置,這大概就是賽車夾克獨有的魅力吧。
車手趨勢的復興少不了時髦女孩的一次次挑戰和嘗試。
就算賽車夾克不是一件中性單品,它依然佔有不低於50%的出圈機率。
如果說賽車運動是極限挑戰的心跳,那麼Racing Core也具備一定張力,誰說不是賽車辣妹和千禧辣妹的風格疊加呢?
賽車的門檻也許很高,但賽車穿搭卻好入門。
敢於打破常規向前看的勇氣,足以讓你成為Racing Girls中的一員。
(PS:本文圖片來源於pinterest、weibo)
撰文/策劃:sunny
排版:kiki
監製:GaGa
用穿搭制霸秋名山,
女車手來這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