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評論區“媽”聲一片但表達的不是憤怒。
網友說,第一個喊吉賽爾媽媽的人是天才。
吉時已到(吉賽爾是Aespa的成員,之前一直是小透明)
這是媽感最濃的妝造,腰封一卡,胸腿分明,罩衫扒在腿上又露出一側肩膀,欲遮欲掩,嘶哈嘶哈。
這是媽媽攜帶三個隊友女兒上臺領獎的時候。
這是媽媽早年在外國留學的時候。
這是精通4國語言的媽媽從事外交官工作的時候。
去年《封神》熱把費翔daddy帶火,終於,今年誇美女的新詞是某某某完全是媽媽級別的!
宋佳在演完《好東西》後,粉絲喊她的稱呼也從“老公姐”變成了“媽媽”,這部電影確實給人一種在媽媽子宮裡暢遊般溫暖安全的感覺。
最近很火的“女王從不哭泣”梗,和甄嬛的“這點悶熱都受不了怎麼做我的孩兒”有異曲同工之妙,拜媽教雄起!
氧叔之前聽過一個說法,女同性戀的源頭其實就是戀母。
媽感的火熱可以說是愛女審美和女權主義在當下社會達到巔峰的表現。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為什麼現在夸人都流行喊“媽咪”。
想喊棠夫人“媽媽”這件事終於不用藏著掖著了
01媽感的美學象限
媽感之美,不是某一類具體的長相,而是一種抽象的氛圍和感覺。
它遊走於賢妻良母和性成熟度很高的特質之間。我最先想到的是離婚後自己帶女兒的單親媽媽。年輕且神秘,永遠猜不出她的年齡。
誰懂這種母系氏族的眼神,給人一種“生命的守護者”的氛圍,彷彿她的存在可以讓一切生長與繁盛。
早期賢妻良母感很重的張小斐、劉濤,像是能為了給女兒完整家庭,而在一段感情裡忍辱負重。
還有一種母親角色性成熟度不高,對孩子採取禁慾式教育,反而形成無法彌補的精神漏洞。
房思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她的媽媽說: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再看另一個極端,叔也刷到很多人,放著吉賽爾進行曲mama的bgm,穿著黑絲大走特走媽媽風,性成熟度很高,但風塵感太重。
其次,媽感美,在愛己感和愛人感之間實現了很好的平衡。
看起來愛己感重的人更女王,比如、倪妮。
沒有人可以讓她們輕易地放下自己的事業與美。
愛人感重的人自我感略弱,比如葛夕、林志玲,但這也許是表象,畢竟真的能做到處處得體、時時愛人的人怎麼會照顧不好自己。
或者為愛痴魔,比如周迅,她的美學意象是未婚妻,愛情的排序比親情靠前。
氧叔之前寫過嬌妻、未婚妻,今天終於寫到媽咪
還有一種,神女不愛世人感,比如劉亦菲和趙麗穎,演仙演佛很適合,愛抽象的人大於愛具體的人。
愛己和愛人之間能實現平衡的是大S給人的感覺,勁勁兒的很自我,又有一種習慣犧牲的疲憊感,她像是離婚後把小孩安置好轉頭就去date的人。
媽感審美,不是雌雄同體,而是爸媽同體,她的美像是深海和大地的結合。
很高興以後想走愛女人設的女明星可以不用扮演男人,媽感的破局不是走姬風,也不需要和女性炒cp。
而是在溫柔和嚴厲之間切換自如,比如吉賽爾讓粉絲學習的那句“go study”。
無論是吉賽爾進行曲還是宋佳進行曲,對媽媽的審美崇拜不僅是對女性成熟魅力的新發現、新讚美,也是一種情感寄託和身份認同的延伸。
02 媽感審美崛起背後是現代人開始擁抱自己的脆弱
每一種美感風格都是特定社會情緒的產物。
當媽感審美成為流行,氧叔認為是人們對脆弱與缺陷的接受度在提升。
即便這幾年原生家庭有罪論甚囂塵上,但迴歸媽媽這個詞最原始的釋義,媽媽意味著什麼——
她是世界上最無條件理解和包容你的人,媽媽允許你不必時刻保持強大。
“你可以晚一點再面對。”——《好東西》
媽感審美展現的就是理解與支援的力量,它使我們在表達脆弱時能感到安全。
《好東西》更準確講是媽咪電影,《愛很美味》、賈玲導演的電影也給人這樣的氛圍。
它沒有把男女塑造成激烈的對抗群體,而是透過“理解與包容”來展現性別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
比如《好東西》有一幕是宋佳和新男友親熱,男友突然把宋佳的內衣撕了,說是從AV裡學的。
宋佳並沒有用嚴厲的對抗來回應,而是透過表達和溝通讓對方意識到問題。那句“下次不撕就好了”莫名讓人鬆了一口氣,這就是母親獨有的柔軟而溫暖的敘事方式。
包括鍾楚曦在電影裡的“戀愛腦”行為,要是放在女權電影裡都被罵八百遍了,但是她說“男人有時候也挺可愛的”。
這種表達也打破了以往對女性“必須獨立、強大”、“絕對不能吃男人的虧、受愛情的苦”的單一期待。
媽感審美有一種情感療愈的作用,給予觀者類似情感避風港的體驗,它讓脆弱不再是一種羞恥,而成為人性的一部分。
想來大女主審美風靡一時,她賦予了女性力量感和獨立性,教會女性在逆境中成長和戰鬥,但大女主的使命也就到此了,因為她逐漸讓人們感受到高壓之下的疲憊。
要在事業上披荊斬棘,要在感情中佔據主動,這些都是女性成長的重要課題,但叔也很清楚,在現實環境下“必須成為大女主”對很多普通女性來說可能顯得過於遙不可及,甚至容易產生壓力和挫敗感。
而媽咪不會忽視你的情緒與脆弱,媽感審美要教女生的是,不必每次都要贏,不必把人生活成一場永不停歇的戰鬥。失敗、脆弱和無力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媽媽們像母系氏族的首領,既是最溫柔的守護者,也是最堅毅的戰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安全感,像根扎進土壤的大樹,庇護著所有需要她的人。
當代女性已經從“如何變強”的階段進入到“如何接納自己”的階段。媽感審美的流行,正好契合了這一心理需求的轉變。
另一方面,媽感代表審美趨勢從“疏離”走向“貼近”,相比於以往高冷、距離感強的審美風潮,比如留學白月光、黑道千金、辦公室海妖、性冷淡老錢——
今年流行的風格更接地氣,冬天也終於不再是上面棉服下面光腿這種“看不出到底什麼季節”的穿搭。
而是更保暖、更具有實用意義的巴恩風。
媽感審美也更貼近生活,更有接地氣的真實感,給人一種親切的家的感覺。
它不追求過於完美的外表,而是透過真實、自然的狀態和細膩的言語行為打動人心。
當然,媽感審美不是弱化女性,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與力量。
從“成為強”到“接受自己”,這種審美背後是一種更包容、多元的成功觀念。成功不再僅僅是“征服世界”,而是“活得舒適和真實”。
03當我們愛媽媽時,其實是在好好愛自己
《我的天才女友》裡有一句話,“一個不愛自己母親的女人是迷失的”。
氧叔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還記得它出現在書頁的左側偏上面部分。
母親是女兒對女性身份的初次認知。
無論是性格、情感處理方式,還是生活態度,母親的經歷與態度往往塑造了女兒應對人生的方式。
如果母親身上存在未解的痛苦或遺憾,女兒可能無意識地繼承並延續這些模式。
不愛母親的背後,總是隱藏著無法接納自己的一部分——那些遺傳自母親的性格、行為,甚至命運,由此導致的與自我的分裂,正是迷失的核心。
不愛母親即是與自我切斷連線。
而媽感審美塑造了一種全新的母親形象——堅韌、智慧、獨立又溫柔。
它打破了傳統母親形象中犧牲與操控的標籤,賦予母親更多維度的美感,讓人們開始重新理解母親的內在力量。
媽感審美的崛起,不僅僅是對母性美感的重塑,更是一種母女關係模式的更新。它超越了傳統母女關係中的愛與衝突,注入更多平等、理解和共同成長的元素,創造了一種既充滿溫暖又富有力量的全新關係模式。
接納母親,便是接納自己,當女效能理解媽媽的愛與侷限時,也會更容易與自己和解。
這種接受與包容,能讓女性重新找到情感與身份上的平衡。
費蘭特——這世界上最會寫母女關係的人,萊農和莉拉故事的開始,就是以萊農想逃離母親為決心而開展的
所以氧叔很希望大家能透過重新愛上媽媽,而學會真正的愛自己。
與自我和解、愛自己,這類口號喊了快5年了,但仍然有很多虛假的愛自己、養自己。
比如最近風評急轉直下的大女主葛夕,如果愛自己只是翼裝跳傘,還是穿孔紋身,都是一種透過激烈的外在刺激找尋內在主體性和自我存在感的行為。
還有流於喊口號的女性互助和女性獨立,總在一些好聽響亮的口號聲中變得更加混亂。
這些“愛自己”,具體表現為透過物質和表面變化來短期滿足自我需求,但最後往往陷入外在標準與社會評價的困境,缺乏深度的自我認知與內在成長。
比如大冰最近提到的旅遊≠自由,要問問自己,真的眷戀遠方嗎?真的愛山川美景嗎?
旅遊是為了跟風、還是隻想逃避眼下日復一日的生活?旅遊帶來的支出是否會給生活帶來更多負擔?
如果真的想出去看看,可以,那請等到你能承擔這樣生活的時候,再去做,在此之前,紮實耕耘,你會成為你正在成為的人。
氧叔也很開心地看到,女性獲取力量的渠道,不僅是事業成功、友情支援和愛情滋養,也可以是最最簡單的,從母親身上獲取生命力。
這會是一種深刻而直接的情感與認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