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老劇時,都在看什麼?
考古的風不知何時而起刮到現在,《後宮·甄嬛傳》《愛情公寓》《潛伏》《龍門鏢局》《娛樂百分百》......老劇、老綜、老藝人一個接著一個翻紅,各種切片和熱梗在短影片平臺輪番播出。
一邊是觀眾痛批內娛“劇荒”“爛劇橫行”,一邊是老劇集體“文藝復興”。我們這屆觀眾為何突然開始懷舊?
首先,能夠經得住時代大浪淘沙,被記住和反覆觀看的劇作,其本身的文字要足夠優秀脫俗,這是能禁得住不斷解讀和重構的基礎。
優秀在這裡有兩層維度,第一:資訊量大,探討的議題和承載的內容深刻而本質。
許多經典作品重新獲得關注度,是觀眾驚覺它原來藏了這麼多社會道理。小時候只能看到表層故事,跟著嬉笑怒罵看劇情,長大重溫時才能讀懂臺詞背後的另一層含義。
《愛情公寓》中的胡一菲聰明優秀,一路考上博士,還在大學任課教過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但實際上自己從沒離開過學校找過工作。這裡聊的是大學生課程安排與年輕人就業困境問題。
《編輯部的故事》中許多臺詞到現在看依舊犀利:
裸體一旦成為藝術便是最聖潔的,道德一旦淪為虛偽便是最下流的,勇敢地去做你認為重要的事情。
有情人難成眷屬,真正能結婚的,那都是寒了心扛不住孤獨的大男大女。
你說這人吧,餓了沒精神頭,吃飽了吧更打不起精神。
這聊了道德、人性、與兩性。
《龍門鏢局》更是“神預言”電影《滿江紅》內容:秦檜挑撥離間,皇上信以為真,下了十三道金牌,命嶽飛回來斬首,最後全場一起合唱《滿江紅》。家國情懷、商業大片、喜劇元素、流量明星、秦檜加戲……全都跟《滿江紅》對上了。
時代輪轉,但是問題總是這些,相比於當下總是保守安全而無聊的觀點,這些老劇老的只有年份,表達反而更“領先”。這也引起大家對時代的懷念,“我們喜歡的不僅是老劇,還是懷念那個還能拍出好劇的時代。”能跨越時間打動人心的,從來不是特效與噱頭,而是對生活的真誠又準確的洞察。
第二層是表達方式獨特,用現在的詞就是“抽象”,精神狀態很美好。
依舊以最近很火的《龍門鏢局》為例,它劇情之離譜,網感之領先,形象之反差,每一個都抽象得令人嘆息,生不逢時啊!
每集開頭的集數展示就開始癲,沒有具體數字只有算式;
演著演著突然開始sorry,sorry;
還有“令人害怕”的郭京飛;
2013的劇有如此精神狀態實在領先,網友:新奇、欣賞、拜服、刷到停不下來。
可以發現翻紅的劇作中,群像屬性尤為明顯。
《愛情公寓》中的“合租生活”曾是許多都市青年的理想模板,經常能在評論區看到“我以為長大後就會和朋友們這樣一起生活的”“長大之後才知道房租減半水電全免的含金量”。
《龍門鏢局》同樣如此,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鏢師因機緣聚於同一屋簷下,從互不相識到成為彼此依靠的“家人”。
這種關係,被觀眾評價為“自己選擇的家人”——沒有血緣的牽絆,卻能因共同的經歷形成深厚的情感聯結,打造了“成年人的烏托邦”。而在長大後的現實中,年輕人發現迫於種種現實壓力很難過上幼年幻想的群居生活。
於是,從熟悉的群像作品中,看鮮活的角色插科打諢、互懟互助,恰恰填補了現實中獨居青年的情感空洞,讓我們完成了情感代償。
最深層的翻紅邏輯,藏在當代人的精神需求裡。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社會處於動盪或轉型期時,懷舊會成為大眾的情感出口。當大環境處於不確定性中時,老劇提供了一種確定性的安全感。
近年影視市場雖不乏新作,但“續集魔咒”“虛假懸浮”“低幼”等問題頻發,觀眾對“未知風險”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相比之下,老劇經歷了時間檢驗,品質相對穩定。更重要的是,觀眾對“確定性”的追求已超越內容本身。曾有一位影城經理提到:重映的《哈利·波特》《泰坦尼克號》票房遠超國產新片,因為“觀眾不願為未知買單,經典至少不會踩雷”。
當開啟這些熟悉的老劇,我們只聽聲音就能知道劇情,對接下來的笑點和哭點瞭如指掌。我們明確地知道點開這個劇或切片後,會收穫想要的情緒。這種確定性和即時滿足感有效而珍貴。 誠然,老劇翻紅是對過去的致敬,但也是對當下的不滿,老劇不會死,但內娛需要“新經典”,希望更多好的新劇出現,繼續成為值得考古的老劇!
編輯: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新浪微博 / 豆瓣 / 抖音 /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