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出於1993年的射擊遊戲《毀滅戰士》,距今已經有著31年的歷史了。儘管年代久遠,但因為其太過經典,至今影響著無數人。在那個普遍是2D畫素遊戲的時代,《毀滅戰士》的“偽3D”效果令人折服,同時也在遊戲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於這款31年前的老遊戲,現今的玩家早已不滿足於體驗通關。不知從何時起,大家更熱衷於在除傳統遊戲裝置外的機器上,執行這款遊戲。於是乎,這些年你能看到任天堂Game&Watch上執行的《毀滅戰士》。
印表機上執行的《毀滅戰士》。
照相機上執行的《毀滅戰士》。
甚至有技術宅玩家把驗孕棒拆開,用以執行《毀滅戰士》。
隨著裝置的不斷縮小,顯示屏功能的不斷減弱,大家所看到的《毀滅戰士》畫質也越來越差。到驗孕棒這個層次時,就只能看到黑白兩色的畫素點。然而這還不是極限,如今有大佬已經突破了電器的限制。
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研究員Lauren Ramlan,近期就給廣大遊戲玩家們整了一個究極大活——用細菌玩《毀滅戰士》。在此過程中,由大腸桿菌製成的細胞壁將充當顯示器的作用。
Lauren Ramlan在學期論文中表示:建議透過生物發光大腸桿菌的1位顯示器執行《毀滅戰士》,形成1位32x48解析度的顯示器。細胞中熒光阻斷基因的啟用和停用會導致螢幕點亮併產生遊戲幀,該顯示器每天能夠以略低於三幀的速度顯示遊戲,也就是每秒僅0.00003幀。
由於Lauren Ramlan的研究課題,已經將遊戲裝置從電器變為了生物,所以這次的實驗跟以往還是不大一樣的。細菌本身只充當著顯示器的作用,要想真正玩遊戲還是得用到一臺電腦主機。
不僅如此,因為胞中熒光阻斷基因的啟用和停用會導致螢幕點亮併產生遊戲幀,該顯示器每天才能夠以略低於三幀的速度顯示遊戲。由於完全熒光需要70分鐘,等待細胞恢復需要8個小時,Lauren Ramlan估計使用這種方法完全通關需要600年!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利用細菌來玩《毀滅戰士》目前只是理論上能實現的,誰也無法花600年來玩一款遊戲。不過即便如此,Lauren Ramlan的腦洞也已經足夠大了。或許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場特殊遊戲道具的應用比拼還會出現新的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線的《毀滅戰士:永恆》,在當年還開啟過一場另類的“行為藝術”。在B社的主持下,波蘭團隊x-kom配置為 i7 9700K 6.6GHz和華碩RTX 2080Ti Strix 2.4GHz的PC裝置(附帶液氮冷卻),成功挑戰在1000幀情況下運行遊戲。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沒什麼意義,但是對於眾多技術宅而言,能夠實現這件事本身就足夠了。無法想象,未來關於《毀滅戰士》這個IP還會產生多少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