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險,差點就擦著現實的邊了。”
2025年1月21日,預熱了半年的戀愛模擬遊戲《》終於首發上線。遊戲的製作人是《中國式家長》的兩位主創之一,整體制作規格體量比《中國式家長》要大很多,融合了大地圖、模擬經營和卡牌戰鬥等玩法。
但玩了六七個小時遊戲通關後,對遊戲期待比較高的部分玩家就開始在Steam上打起了差評——到目前為止,遊戲整體的好評率還算良性(75%),但有言辭激烈的差評出現,關鍵就出在“中國式”三個字上。
很多《中國式相親》的玩家都玩過《中國式家長》,所以比較偏好現實主義模擬遊戲對於真實人生經歷的挖掘和呈現。
他們能從遊戲對普通中式家庭、升學考學和各種生活成長細節的刻畫中找到共鳴,在遊戲裡重新體驗童年,或者“重新養自己一遍”。
能做到這些的《中國式家長》,在2018年9月29日上線之後的一週之內成為銷量名列前茅的優秀之作。“中國式xx”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在國產獨立遊戲中成為一個有標準前身的“Tag”,後續的類似遊戲被拿來與《中國式家長》比較,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國產獨立遊戲裡的本土意識通常體現為兩個面向,即對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發揚,或者針砭時弊直指社會問題。“中國式”這個詞也包含著很微妙的的褒貶傾向,既可以指向偏正統文化意義的內涵,也可以帶著對某些本土特色現象的諷刺和調侃。
上文提到的這部分玩家對《中國式相親》的期待明顯落在後者,也就是這個名字所隱含的諷刺意味上。這部分需求與製作人表達的遊戲定位也基本符合,但反映在遊戲上,就顯得有些貨不對板。
很多玩家希望在“中國式”的賣點下看到一些真正意義上的現實圖景,或者至少能巧妙關係到一些當下相關話題的熱梗,大家能圍在一起吐槽,也是很好的。
但現實是,《中國式相親》與現實存在相當的割裂感。畢竟 “相親”這樣一個最容易引發中國青年共鳴的話題下,能挖掘的點數不勝數,而遊戲製作組似乎選擇了最流於表面的一種處理方式,將“好牌”往爛的方向打:在劇情上包餃子,強行勸和不勸離;在主題上走網文流,對話幼稚空乏;玩法上也近似微信小遊戲的大雜燴,還出現了類似“打《王者榮耀》加勇氣值、去夜店加魅力值”這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設定。
由於遊戲視角限制,“相親”的一對多屬性本身確實很容易被功力不夠的策劃做成都市後宮爽文模式,這大概是《中國式相親》目前最大的問題之一:混淆相親和戀愛幻想的區別,低估和忽略前者的複雜性,把中國現代社會話題度最高的現象之一敲打壓縮成一張扁扁的紙片人幻想圖——主角是落魄富家子弟,攻略角色依然對標青梅、天降和鄰家美女,加上很多和主題無關的遊戲玩法,“相親”作為遊戲主題的潛力完全沒有發揮出來,讓人看不出和《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本質上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在主線玩法上,《中國式相親》似乎也有些兩面不討好:喜歡開後宮的無法同時攻略四個角色,喜歡走純愛的又由於劇情太虛浮無法代入任何一個角色。
題材立意與實際遊戲體驗之間的矛盾無疑是缺憾,但遊戲的價格和質量上好的立繪配音等似乎又彌補了這一點。因為有視聽層面的福利托底,從1月21號上線到現在,《中國式相親》在Steam上也不乏好評——夢幻總歸是一種無功無過的萬能解法,畢竟有些太過現實的東西,大家也不必非要在遊戲裡模擬。
只是打著“中國式”標籤的遊戲,除了《中國式家長》以外,還會不會有同等定位和質量的作品,也得在日後才能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