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363
桐寶確診自閉症之前,桐媽覺得這個兒子太難養了:
生病時喂藥,各種拼命反抗,好不容易從喉嚨灌進去,又全吐出來;
去醫院輸液,四個大人摁著,衣服都扯爛了,針管還是扎不進去……
桐寶3歲確診自閉症後,桐媽擔心他未來在關鍵時刻遭遇危險,更加用心地培養桐寶配合就醫的能力。
現在桐寶14歲了,初中在讀,可以很好地完成體檢、牙科、眼科、過敏原檢測等就醫專案,甚至有時候不舒服還會很期待看醫生。
桐媽這麼多年積累了哪些獨家經驗?
口述丨桐媽
14歲自閉症孩子的媽媽
堅果超人分享平臺創辦人
成長性家長倡導者
兩歲輸液,4個大人搞不定他
桐寶兩歲多時在幼兒園感染了病毒,當時情況嚴重,傳染性很強,我們趕緊帶他去醫院輸液。好不容易排上了隊,但桐寶哭鬧得厲害,我跟他爸爸兩個人摁都摁不住。
醫生去辦公室喊來同事幫忙,我們四個大人一起上陣,兩個人摁著桐寶的胳膊,兩個人摁著桐寶的腿。桐寶拼命掙扎反抗,渾身已經完全溼透,衣服也被扯爛了,但即便這樣,四個大人還是沒能把他“制服”。
無奈之下,我們只好妥協,把他帶回家吃藥並做好隔離。
在家喂藥也像是打仗,我們嘗試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買了各種各樣的喂藥器,硬是喂不進去,好不容易從喉嚨灌進去了,嘔得到處都是……
當時我們還不知道桐寶是自閉症,只頭疼他特別“難養”,不肯好好看病,遇到突發狀況可怎麼辦?
從那以後,我們特意給桐寶創造接觸醫院的機會。大人身體有點不舒服就去看醫生,把桐寶帶上,在這個“教學場景”中訓練他對環境脫敏。
桐寶長到3 歲多,有一天坐電梯摔了一跤,傷到了眉骨,要縫針。儘管此前有無數次醫院“教學”,這一次的就醫,我們還是異常艱難。
受傷是發生在傍晚,因為桐寶的各種不配合,折騰到凌晨一點鐘,醫生仍然沒有縫上針。傷口很大,一直在流血,如果不縫針是很難癒合的,我們只好又趕緊轉到專門的兒童醫院試一試。
轉院後,為了防止桐寶掙扎,我們用很厚的毯子把他裹起來,緊緊抱著他,但是桐寶很害怕,一直在毯子裡哭鬧、對抗,眉毛上的傷口流著血,眼睛也充血變成了紫紅色……
幸而他折騰了很長時間之後,體力逐漸不支,哭鬧聲慢慢變小,後來終於累得睡著了。我們趕緊找到醫生給他打了麻醉劑,這才開始清洗傷口、消毒,最後縫了三針。
後來,桐寶的傷口慢慢癒合,但在換藥時還會有一點疼,我們就不斷做輸入,“你看,醫生幫助了桐寶,桐寶不疼了”,“你看,傷口粘在一起,就不疼了”。
為了給桐寶留下深刻印象,這次就醫我們還拍了照片,時不時拿出來給他覆盤:乘電梯要怎麼辦?如果不小心生病了要怎麼辦?日常透過不斷引導,努力減輕他就醫時的恐慌。
玩箭頭和望遠鏡,學會配合視力檢查
除了感染病毒、受傷縫針這些緊急情況,桐寶平常也有不少小毛病需要看醫生。他腸胃功能不好,另外每年都要經歷一次眼睛發炎。
從冬末開始到春天,桐寶的眼睛都會發紅、奇癢,嘴巴也長出點點紅斑,腫得像香腸一樣,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那幾年,特別痛苦。
擔心過敏引起視力下降,每次在桐寶季節性過敏時,我們都會帶他去看眼科。教會他看視力表,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桐寶非常喜歡地下車庫,也喜歡玩箭頭,我們就用圖片教他“你看,這是地下車庫,出口在哪裡呀?”讓他拿著 4 個箭頭去指。學會用箭頭指後,我們再教給他如何辨認視力表字母“E”字上下左右方向的變化。在家裡教會這些知識再去醫院,當醫生詢問時,桐寶就能夠用手指出視力表上字母開口的方向。
不過,有時候醫院要用儀器檢查視力,譜系孩子往往聽不懂複雜指令,這又需要進行訓練。
剛開始,醫生讓桐寶盯著儀器內的游標看,眼球維持幾秒鐘的穩定不動,但桐寶完全聽不懂指令,眼睛總是亂瞟。醫生示範了好幾次,但花了很長時間還是教不會桐寶,感覺很崩潰。我只好說,“醫生,不好意思,我們孩子可能確實聽不懂,這次就先不看了。”
因為家裡沒有驗光儀,我們買來了兒童望遠鏡、顯微鏡,透過這些儀器讓桐寶去看自己喜歡的強化物,等學會之後再帶他到醫院做儀器驗光。
視力檢查在小學體檢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訓練方法我跟很多家長分享過,很多孩子也因此學會了。
拔牙做了1周心理建設和模擬
進入譜系圈後,我加入了很多家長群,群裡經常有家長分享孩子不配合看牙的經歷,也會四處打聽,哪裡有專門給特殊需要孩子看牙的醫生。
牙齒不好,孩子的身體也長不好,為了給桐寶更高質量的生活,我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讓他提前適應牙科環境。
首先是在家玩“我是牙醫”的社交遊戲:“你的嘴巴要張開維持幾秒鐘,你得配合我把棉籤放進去。”“你得配合我用顯微鏡。”“你要接受我用鑷子伸到裡面晃一晃牙齒。”但是,真的到了診所,桐寶還是會緊張和害怕,所以我們會找準一切機會緩解他的就醫焦慮。
最好的機會是換第一顆乳牙的時候。當桐寶的乳牙開始晃動,我們就籌劃帶他去口腔門診拔牙。我們提前一個禮拜給桐寶做心理建設,約定好只要配合醫生拔了這顆牙,他就可以吃大餐,還每天帶他去小區門口的口腔門診,讓他在裡面的手術檯上躺一會,提前適應。
到了真正拔牙那天,牙醫說,“這個不用拔,馬上就掉下來了。”我說,“不行,一定要拔,你可以收我三倍、五倍的錢都行。”於是,醫生趁桐寶不注意,用鑷子輕輕一扯,牙就掉了。
拔完後,醫生誇讚桐寶說,“哇,你好棒,牙已經拔下來了!”
我們也馬上給桐寶獎勵,給他吃冰淇淋、吃大餐。孩子體驗到了拔牙沒有那麼痛苦,有了成功經驗,拔第二顆牙就非常順利。
陪診多年的4點經驗分享
除了家長帶著去看醫生,桐寶在學校還要應對體檢。
小學一年級時,學校開展體檢,老師沒意識到自閉症孩子很難配合做常規檢查,沒有提前通知我,結果桐寶在現場情緒爆發。接到老師電話後,我急忙趕到學校,輔助他從在醫院聽醫生的話,泛化到在學校聽穿“白大褂”的話。
我陪了桐寶體檢三年,到四年級時,他就完全自己搞定,老師也不再通知我了。現在,桐寶上初中了,就醫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哪怕是驗血,也只要一個大人陪著就可以順利完成。
多年陪診下來,我也總結了幾點經驗分享給家長們:
1.不要等孩子生病了才訓練就醫配合。在孩子身體狀態很好時就要不斷引導和脫敏,幫助孩子認識醫院、瞭解醫院的功能、明白醫院是幫助自己的,在真實就醫環境中減輕恐慌。
2.當孩子有進步和重大突破時一定要重獎。桐寶每次成功配合就醫,我都會給他一份大餐獎勵,這讓他充分嚐到了甜頭,也讓他配合就醫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3.要重視孩子跟我們說的每一次不舒服。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要教給孩子如何指給爸爸媽媽看,表達身體哪裡不舒服,生病了要好好休息。平時我們要給孩子不斷地輸入,如果孩子及時告知就要獎勵強化,有助於規避風險。
4. 講清病情遵照醫囑,不能自由發揮。很多自閉症小朋友都有共患病的問題,我的原則就一條,如果孩子不舒服一定要去醫院,提前跟醫生講清孩子的情況並且遵醫囑,不能憑自己的想象。
最後,我還想說“預防大於治療”,我們家長要提前學習相關知識,比如孩子容易共患的問題是什麼,出現相應症狀才能第一時間診治,防患於未然。
整理丨幾米
編輯丨雪裡紅
督導點評
姚瑤
大米和小米發展行為和融合方向督導,國際認證應用行為分析師BCBA
獎勵孩子也要注意“區別增強”
每個人都有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醫不可避免。看完桐寶就醫的故事,非常感慨,家長在背後付出了很多努力。桐寶媽媽總結的經驗,也很有參考價值。當然,每個孩子對就醫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我來補充幾條通用建議:
就醫前,提升孩子先備能力,包括認知、命名和表達等等。
“手”、“胳膊”、“腿”……這是客觀事物的命名,“我這裡疼”“我現在不舒服”,這是感受和想法的命名。我們不要求孩子表達得完整、豐富,但他要能夠用簡單的字詞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
孩子學會認知、命名之後,才可以更好地表達,養成跟家長主動分享的習慣,如實、客觀地去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時候,孩子害怕和恐慌是因為他對事情的本質不瞭解,我們可以藉助卡片、就醫故事繪本、短影片等,幫助孩子建立對醫院的認知,還原就醫過程。家長也可以在家跟孩子玩假扮遊戲,進行模擬和演練。
就醫中,家長給到孩子充分的包容、安撫,給到一些人文上的最大關懷,降低孩子的恐懼心理。
就醫後,對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孩子強化,文中桐寶媽媽的做法很對,但要注意“區別增強”。比如,孩子去醫院了但哭哭啼啼地完成了一套就醫流程,我們可以獎勵一杯酸奶;如果孩子很堅強沒有哭,實現了就醫配合的重大突破,我們可以給予一個對孩子而言更大的獎勵。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徵集線索/稿件,一經採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點選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