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河邊的卡西莫多
審校 | 劉六七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第二屆老北京“拔根兒”大賽在北京龍潭中湖公園的摩天輪廣場熱烈地舉行啦!
比賽中,選手們發揮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優良作風,嚴格按照了組委會的要求,沒有出現選手作弊(把“根兒”放在臭鞋裡悶壓)的情況,從而保證了比賽現場空氣質量不受汙染。選手們勝不驕敗不餒,即使落敗的選手,還可以透過鼓足勇氣,喝完一碗豆汁兒的方式獲得一次復活的機會。
最終經過一下午的激烈角逐,第二屆老北京“拔根兒”大賽的“根兒王”從200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並從上一屆“根兒王”的手中接過了象徵榮譽的流動紅旗。
“拔根兒”比賽現場,除了冠軍榮獲“千年根兒王”的稱號外,另有7名選手分別獲得“金根兒”“銀根兒”“銅根兒”“木根兒”等稱號(圖片來源 : xinwen.bjd.com)
對於很多北方人來說,“拔根兒”遊戲並不陌生。比賽的方式也非常的簡單:兩個人各拿一根樹葉的葉柄,把兩個葉柄交錯在一起,就像拔河一樣,兩人拿住自己手裡葉柄兩端一起使勁。葉梗斷的一方落敗,沒有斷的一方獲勝。
遊戲雖然簡單,但卻因為存在勝負的較量,所以遊戲有了比賽競爭的氣氛,也增加了趣味性。“拔根兒”獲勝的關鍵,更多的在於自己能夠慧眼識珠,在遍地落下的楊樹葉中,找到最適合的目標。所以在遊戲的過程中,經常能看到孩子們低著頭,細心地“掃描”地面尋找合適的樹葉。能夠拔斷許多其他葉柄的就是“老根兒”,這是多少孩子心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寶貝。
“拔根兒”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經很難追溯了。至少在上世紀60年代,在河北和北京地區就已經有這種活動形式了。有學者曾經做過推斷,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民間就出現了“鬥百草”的遊戲,當時分為“文鬥”和“武鬥”:“文鬥”主要是採摘花草,互相比試誰採的花草種類最多,甚至要即景賦詩;而“武鬥”則是草莖相交結,兩人各持己端向後拉扯,這其實就已經和“拔根兒”的形式類似了。白居易還曾寫過“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的詩句來描述孩子們“鬥百草”時的場景。
故宮博物館內收藏有一幅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繪製的《群嬰鬥草圖》,就是表現“武鬥”的場面。乾隆非常喜歡這幅畫,並且毫不意外地在畫上賦詩一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但“鬥百草”在古代是端午的習俗,而“拔根兒”則是屬於秋天的遊戲。這主要是和“拔根兒”需要選擇的樹種有關。一般情況下,“拔根兒”使用的是楊柳科楊屬( Populus)的樹葉葉柄,最常見的就是毛白楊( P. tomentosa)、青楊( P. cathayana)、小葉楊( P. simonii)等樹種。至於北方常見的其他一些樹種,比如銀杏、懸鈴木、槐樹、柳樹等,不是葉梗太纖弱,就是葉梗太短甚至沒有葉梗,自然都被排除在遊戲之外了。
“大王椰子,你走開!”至於南方的一些植物,似乎更加不適合參與這個遊戲(圖片來源:http://kplant.biodiv.tw/)
不過能讓“拔根兒”遊戲在北方廣為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與一項曠日持久的工程有關。這就是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我國的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及東北西部),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區域內分佈著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森林覆蓋率不足6%,北方地區長期受到了沙塵暴和水土流失的侵襲。
因此我國在1978年開始,在“三北”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而在其中,楊屬植物尤其是毛白楊,更是人工林中最主要的樹種之一。根據統計,目前我國楊樹總面積已達1010多萬公頃,相當於整個韓國的國土面積,蓄積量達5.49億立方米,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楊樹人工林種植面積的總和。
河北省塞罕壩遙感影像動態變化圖(圖片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楊樹生長迅速、容易繁殖、適應性強,所以在“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初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正是伴隨著我國國土綠化面積增加,三北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楊樹的大規模出現,也讓“拔根兒”遊戲的材料變得非常容易獲取,成為了它能夠流行的關鍵。
一棵經歷了四季的楊樹。在楊樹諸多優點背後,也存在著產生大量飛絮、病蟲害較多、樹種衰弱老化過快等問題。一方面我國科學家在不斷改良培育新的楊樹樹種,另外一方面隨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推進,更多新的樹種也在進行更替。(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一旦有輸贏,自然就會存在作弊的現象。初級的作弊現象有“掐根兒”,就是在比賽的時候,故意把倆手的大拇指捱得特別近,然後在拔根兒的過程中,用指甲劃對方的葉柄。這就相當於球類比賽中的惡意犯規,容易引起對手和“吃瓜群眾”的不滿。
高階一點的作弊有“殘根兒”和葉梗裡裝鐵絲。“殘根兒”就是用已經被拔斷的葉梗繼續比賽,由於力矩變短,承受拉力的強度提高,所以更容易獲勝。不管是哪種作弊方式都不值得提倡,這也是“拔根兒”帶給孩子們的重要一課:再小的比賽,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則,公平地去競賽。
另外“拔根兒”遊戲中還有一個充滿氣味和爭議的做法,那就是“捂根兒”。其實“拔根兒”獲勝的本質是選擇的葉梗纖維的粗度和抗拉強度超過對手。那麼適當地讓葉梗脫水,並且內部結構更為緊實,獲勝的機率自然更大。
有什麼處理方法,可以快速、便捷、無成本地提高勝率呢?那自然就是把葉梗塞進不透氣的球鞋裡面啦!腳出汗分泌的鹽分,再加上內部微生物的發酵以及走路過程中腳與鞋的摩擦,就是天然的處理過程。通常經過一兩天的磨練,這些原本青黃的葉梗,會變成褐色甚至黑色。它變臭了,也變強了。
有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加工者的腳要足夠臭,越臭越好,“根兒”就越厲害(圖片來源:bonnysilver.us)
不同地區對是否可以“捂根兒”有爭議,畢竟樹葉再加上腳臭混合的氣味,讓比賽從單純的物理較量變成了化學的比拼,至少第二屆老北京“拔根兒”大賽就限制了這種行為。那麼,如何在乾淨又衛生的條件下,選出能夠戰勝對方的“老根兒”呢?透過對一些“拔根兒”高手的採訪,還是能找到一些訣竅的。
最基礎的篩選標準,就是不能去選那些剛飄下來的楊樹葉,這些樹葉含水量比較高,葉梗過於柔軟一拔就斷。在地上躺了太久的枯萎老葉子也不行,因為葉梗經過了長時間風乾會顯得過脆。最理想的“根兒”, 是那種落下來一陣子了,但是還保留了一些水分,這樣的葉梗最有韌性。
其次就是選擇葉片較大、葉梗粗壯的“根兒”,尤其是要找呈三角形或形狀較扁的葉梗,不能選擇圓柱形的葉梗。這樣的“根兒”在拉扯的時候受力面積更大,壓強會比較小,就沒那麼容易斷了。
著名的科普博主,“明星藏狐”張辰亮老師也給出了他的獨家秘籍:選擇葉梗的時候,不要去選毛白楊的葉子,雖然毛白楊的葉子看起來粗壯,實則弱不禁風。要去選加拿大楊( Populus × canadensis),它的葉梗更扁、更韌,更適合出成績。
其實我國楊屬60多個物種,可以分為五大派:白楊組、大葉楊組、黑楊組、青楊組、胡楊組。毛白楊只是白楊組的代表,加拿大楊則是黑楊組兩種楊樹雜交的後代。究竟哪派的“老根兒”才是真正的王者,還需要更多的比較才能知曉。
如今正是秋高氣爽,一片金黃的時節。不如大家趁著秋色正濃,帶上這份“拔根兒”指南,在戶外“以根兒會友”。去自然感受山野森林的美好,去享受一下最單純的快樂吧!
其他關於遊戲的文章:
參考資料:
[1] 李曼.拔根兒:50後的童年記憶[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
[2] 虎志強.要重視發展速生楊[J].甘肅農業, 2005(11):1.DOI:CNKI:SUN:GSNY.0.2005-11-087.
[3] 施溯筠.兩種楊樹木纖維形態特徵與樹葉化學成分分析[J].遼寧林業科技,2009,(01):29-30+34.
[4] 張青松,於兆英.楊屬植物葉柄的解剖及系統學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1989,(02):88-91+135-136.
[5] 三北防護林工程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 http://www.forestry.gov.cn/distribution/2006/12/27/zllh-2006-12-27-1350.
[6]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總體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 https://www.forestry.gov.cn/c/sbj/gcgh/355834.j
[7]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發展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 https://www.forestry.gov.cn//sbj/sbj_5102/20220125154748720366588/file/20220419084114310665949.pdf
[8] 北京日報. 以“根兒”會友,誰是“根兒王”?各路高手齊聚老北京“拔根兒”大賽.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72611c9e4b0e1ace8a7d328.
[9] 新民晚報.拔根兒.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716/c404018-40036758.
[10]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還記得“拔老根兒”嗎?這裡竟然專門辦了一場比賽. https://www.bjdch.gov.cn/ywdt/dcyw/202311/t20231114_3300886.
[11] 文摘報. 拔老根兒. https://epaper.gmw.cn/wzb//2016-09/27/nw.D110000wzb_20160927_2-05.htm
[12] 經濟參考報. 第三屆中國楊樹節5月泗陽舉辦.http://jjckb.xinhuanet.com/sq/2010-03/29/content_214366.htm
[13] 三聯生活週刊. 拔根兒. 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199384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