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旨在提升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國內版TLAC(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發行即將進入實施階段。
日前,中國銀行釋出的董事會決議公告顯示,該行通過了“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務工具發行額度和發行安排”有關議案,擬分批次發行減記型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務工具,發行規模不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
TLAC非資本債券是一類創新型債券品種,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為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而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於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銀行是我國首家公佈此類債券發行計劃的系統重要性銀行。
業內研究人士預計,四大國有銀行近期或將陸續披露TLAC非資本債的相關發行計劃。
國內首單
TLAC非資本債將面世
根據中國銀行公告,此次TLAC非資本債券的發行包括境內外市場,期限不少於1年期;損失吸收方式是,當中國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透過減記的方式吸收損失。決議有效期自股東大會批准之日起至2025年8月29日為止。
事實上,對於國內銀行TLAC非資本債券落地實施,監管部門已醞釀多年。早在2021年10月,由中國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財政部聯合釋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對總損失吸收能力定義、構成、指標要求、監督檢查和資訊披露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其中要求,我國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須於2025年1月1日實施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監管。TLAC監管指標有兩個:一是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2025年須達到16%、2028年須達到18%;二是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槓桿比率,2025年須達到6%、2028年須達到6.75%。
2022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標誌著我國TLAC非資本債券這一創新的債券品種正式推出。
五大行或將陸續發行
去年11月,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公佈的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顯示,我國有5家國有銀行入選。其中工行、中行、農行、建行位列第二組,交行位列第一組。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此前研報分析稱,由於目前我國尚無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發行,因此,各家銀行TLAC風險加權比率可近似看作是資本充足率與緩衝資本之差。截至2023年三季末,工行、中行、農行、建行的TLAC風險加權比例分別為14.8%、13.3%、12.6%、13.6%,靜態來看,在不考慮使用豁免規則情況下,幾家大行距離16%的達標要求均有一定潛在缺口。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團隊研報稱,根據我國的監管政策,根據2023年半年報資料測算,四大國有銀行TLAC缺口約2萬億元,雖然銀行資本補充缺口有限,但考慮銀行淨息差收窄問題,僅僅依靠銀行內生增長以及到期資本工具續發,很難完全滿足考核,需要外部力量提供支援。
不過,該團隊強調,隨著2024年資本新規落地及監管部門可能提高存款保險基金認定比例,銀行資本補充壓力還將減輕。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撰文分析認為,預計四大行近期陸續披露關於發行TLAC非資本債的董事會決議。儘管部分大行2025年初達標TLAC已無壓力,但預計也將適量發行TLAC非資本債。
廖志明分析稱,按照監管審批流程,董事會決議及股東大會通過後,需要報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及央行審批,央行將TLAC非資本債納入對發行人金融債券的餘額管理範疇。額度批覆2年有效,考慮到審批流程需要一些時間,預計2024年第二季度將發行中國首單TLAC非資本債,四大行年內可能都將適量發行TLAC非資本債,後續交行預計也將發行TLAC非資本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