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馬拉松昨天(12月1日)舉行,對南沙優美的城市環境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展示。
當然,南沙的優點是環境好,人口密度低,宜居,現在商業、教育、醫療等配套也起來了,這些東西都是有目共睹的。
南沙馬拉松,圖片來自廣州南沙發布
但南沙始終有一個問題無法迴避,那就是優質的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目前很多生活在南沙的年輕人,仍然在中心城區上班。
有資料顯示,南沙約有12.342萬人需要跨區上班,其中絕大部分需要通勤到50公里之外的中心四區,另有2.6萬人需要跨城上班,其中絕大部分去到佛山、中山、深圳等城市。
南沙作為一個距離母城50公里的郊區新城,長距離的跨區/跨城上班很累,未來需要本土供應大量的優質就業崗位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前的話,南沙優質的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汽車、造船等國企大廠,再就是一些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市場化的優質民企比較欠缺,但這兩年,開始有一些還不錯的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了,能夠為南沙提供一些優質的就業崗位。
資料顯示,南沙目前的上市公司達到17家,獨角獸企業4家,以及620家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企業。
僅從數量來看,這在廣州11區中不算特別出眾,但南沙畢竟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新區,能有這些還是值得鼓勵的,下面簡單來盤點一下。
01
小馬智行已上市,市值約50億美元
首先一個就是這周剛剛赴美上市的小馬智行。
11月27日,總部位於廣州南沙的小馬智行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股票程式碼“PONY”,成為全球Robotaxi第一股。
此次,小馬智行擴大發行規模,按每股13美元上限發行2300萬股ADS,融資2.99億美元(約 21.73 億元人民幣),是今年以來美股自動駕駛領域最大規模的IPO,目前市值約50億美元。
小馬智行由清華“姚班”天才樓天城與百度前自動駕駛首席架構師彭軍於2016年在美國矽谷創立。次年,小馬智行北京和廣州成立了研發中心,並將中國總部遷至廣州南沙區。
小馬智行的投資方陣容豪華,包括紅杉中國、IDG資本、五源資本、君聯資本、紅點中國以及豐田汽車、廣汽資本等。
招股書表明,小馬智行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商業化營收能力突出,是中國營收最高的L4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在全球同類公司中營收規模和增長表現也居前列,該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3951萬美元(同比增長85.5%),近三年總營收超1.79億美元(約13億元人民幣)。
在小馬智行的發展歷程中,南沙區政府給予了很多支援。
例如,在政策上,南沙提供自動駕駛測試便利、人才引進支援及稅收優惠等,為小馬智行技術研發、人才吸引、成本控制提供助力;在資金方面,南沙國資聯動市屬國資投資3億元助力其募資上市。
02
南沙還有哪些上市公司?
除了小馬智行,一個月之內,南沙還有一件公司成功IPO。
11月8日,南沙區內企業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晶科電子”)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掛牌上市,目前市值20.36億港元。
據介紹,在中國高階照明領域,晶科電子在國內生產器件和模組的企業裡能排到第三名。
晶科電子2006年8月在廣州南沙成立,目前其業務輻射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產值規模近25億元。
另一家比較有知名度的上市公司是雲從科技,這家公司於2022年5月登陸上海科創板,目前市值約為135億元。
雲從科技的總部位於廣州南沙區,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企業,被稱為“AI四小龍”之一,通俗來說,主要是做人臉識別的。
雲從科技是國內“AI四小龍”成立最晚的一個,但發展速度很快,這背後離不開廣州市的大力支援。
2015年被稱之為人工智慧元年,剛成立的雲從科技天使輪融資6000萬元,投資方為廣州佳都科技、傑翱資本。2017年,雲從科技B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廣州佳都科、元禾原點、廣州基金、越秀產業基金等。
2018年的另一個標誌性節點,雲從科技B+輪融資超10億元,融資規模和B輪相比擴大了一倍,粵科金融、中國國新控股、廣州基金、聯升資本、渤海產業基金、張江星河、前海德昇、越秀金控等近10家機構集體趕來。
從雲從科技多輪融資名單中,都能清晰地看到廣州企業的身影。
2023年8月,另一家總部位於南沙的廣鋼氣體能源有限公司成功IPO,成為是繼雲從科技後,第二家登陸科創板的南沙獨角獸企業,目前市值約為124.02億元。
另外,市值約125億元的網際網路雲計算企業奧飛資料,市值約260億元的港口運營商廣州港,也均註冊在南沙。
03
南沙的獨角獸有哪些?
除了17家上市公司,南沙還有四家獨角獸企業,分別是:
造新能源電池的巨灣技研;
商業航天領域的中科宇航;
農業科技領域的中芯種業;
以及9月底剛完成10億元A輪融資的新晉獨角獸——芯粵能。
9月份,總部位於南沙的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完成約十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據介紹,成立於2021年的芯粵能,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注於車規級碳化矽晶片製造的企業,公司投前估值為60億元人民幣,投後估值超70億元人民幣,正式晉級獨角獸企業。
除了芯粵能,位於南沙萬頃沙的半導體積體電路產業園,還聚集了芯聚能、晶科電子、聯晶智慧、南砂晶圓、奕行智慧、先導裝備等優質企業。
11 月 11 日 ,由中科宇航研製的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發射成功,採用“一箭 15 星”方式,將 15 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11月29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包層遮蔽模組全球首發儀式在東方電氣集團下屬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舉行,首批48件包層遮蔽模組以水陸聯運方式發往法國。
ITER計劃被稱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陽”,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實施。此次,“人造太陽”重要模組的全球首發儀式位於南沙,被認為是南沙的驕傲。
半導體、商業航天、自動駕駛、核能裝備等領域一度是廣州產業圖譜上的空白,南沙在這些方面正在開啟廣州的想象力。
能夠在本土創造足夠多的優質就業崗位,是南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南沙樓市長遠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