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去年四季度盈利情況超出預期的差,我們外部合作商的很多福利都砍了。”一名頭部財經公關公司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記者多方瞭解,不少基金公司為節省開支,內部已開源節流,例如砍掉了一部分員工福利。
天相投顧資料顯示,公募基金去年四季度共虧損2287.6億元,相比三季度虧損3467.8億元,虧損敞口縮小34.03%。以此計算,公募基金2023年全年共虧損4346.78億元。如果算上2022年整體虧損1.45萬億元,意味著公募基金歷史上首次出現連續兩年虧損。
這裡的統計口徑為“本期利潤”,即基金當期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其他收入扣除相關費用和信用減值損失後的餘額,加上本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權益類基金仍是虧損大頭
2023年四季度市場繼續呈現“股弱債強”特徵。
權益類基金依然是去年四季度虧損“大頭”。天相投顧資料顯示,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計虧損超過3300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虧損1872.81億元,股票型基金虧損1452.28億元。除了權益類基金,QDII和FOF產品也告虧損,分別虧損48.39億元和36.5億元,商品型基金小幅盈利32.84億元。
固收類基金去年四季度則繼續實現盈利。其中,貨幣型基金盈利579.68億元,和去年三季度盈利570.49億元基本持平;債券型基金盈利508.64億元,較去年三季度的356.94億元大幅增長。回看2023年基金髮行資料,債券型基金髮行份額佔新發基金的比例高達71.26%,創10年以來新高。數量和規模的增加帶來利潤的增加,使得債券型基金坐穩2023年基金“王者”寶座。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已披露去年四季報的155家基金公司中有56家實現盈利,多為中小基金公司,其中以固收管理資產佔比較高的銀行系基金公司居多。具體來看,浦銀安盛基金、建信基金和中銀基金盈利排名前三,旗下基金分別盈利18.13億元、16.09億元和15.48億元;博時基金、興業基金、永贏基金和平安基金緊隨其後,盈利額均超過13億元。此外,上銀基金、國壽安保基金和中加基金盈利均超過10億元。
通聯資料也顯示,盈利表現較為優秀的基金公司,旗下產品整體以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為主。以浦銀安盛基金為例,截至去年末,該公司基金管理規模為3345.63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為1388.96億元,佔比達41.52%;貨幣型基金規模為1785.77億元,佔比達53.38%;權益類基金規模僅為170.25億元,佔比僅為5.09%。
建信基金整體管理規模為7296.45億元,權益類規模為492.06億元,佔比僅為6.74%;而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整體規模達6794.78億元,佔比高達93.12%。
榜單的另一頭,虧損額超過百億元的基金公司有8家,其中2家虧損超250億元,多為權益類產品管理規模較大的頭部基金公司。
以前的邏輯走不通了?
一名券商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公募基金的上漲邏輯在於,基金抱團、股票上漲、基民申購、更多資金湧入抱團股,股價連續上漲。
但從2022年起,這條邏輯鏈斷了。由於新發基金數量降至冰點,意味著市場增量資金不足,缺乏更多資金推動抱團股進一步上漲;而市場整體贖回情緒強於申購情緒後,存量資金也在逐漸流出。
通聯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年內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共1177只,合計發行份額約1.10萬億份,同比2022年分別下降14.83%、24.45%。2021年、2020年的新發基金份額均在3萬億份。
權益類基金中,股票型基金近四年的發行佔比雖然都在12%的水平,發行份額卻由2020年、2021年的3513.80億份、3791.06億份“腰斬”為2022年、2023年的1478.08億份、1390.79億份。
混合型基金髮行則發行份額與佔比雙降。2020年、2021年發行均超過1.6萬億份,佔發行市場的半壁江山;而2022年、2023年發行份額均跌至冰點,分別僅有2571.59億份、1422.02億份,佔比迅速下滑至17.70%、12.95%。
信達金工與產品研究團隊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主動權益基金總規模為3.75萬億元,基金數量共計3933只,相比2023年三季度規模下降3323.69億元,環比下降8.14%;相較上年同期規模同比下降19.10%。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規模縮減較為明顯,減少2157.06億元。
從份額變動來看,2023年四季度,主動權益基金的總份額較上季度減少1099.17億份;其中,存續基金(成立日早於2023年9月30日)總份額較上季度減少1237.86億份;新發產品帶來的份額提升對於存續產品贖回導致的份額縮減有一定對沖作用,但效果較弱。從細分型別基金份額的變化來看,存續基金中偏股混合型基金份額下降最多,份額減少接近839億份;其次為靈活配置型基金,份額下降163.01億份。
整體來看,截至2023年四季度,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已連續三個季度下滑,主要是受到權益市場回撥的影響;疊加新發權益基金數量雖較多,但“吸金”能力不強,新發產品對於規模增量的貢獻不明顯;並且存續產品遭遇了一定的贖回。2022年以來,股票ETF份額增長大幅領先主動權益基金;2023年四季度,股票ETF份額保持了正增長。
增量資金不足、存量資金持續流出,2023年一季度甚至一度出現“資金繞著機構重倉股走”的現象,即漲幅榜前30沒有一隻機構重倉股。
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胡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募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往往有很明確的風格或者行業標籤,這也是其能成為明星基金經理最主要的路徑。即使在行業相對來說確定性不高的情況下,他們也必須保持一定的持倉。
就持倉而言,新能源和消費等傳統板塊仍舊是公募基金的“心頭好”和價值底倉。
截至2023年四季度,公募主動權益基金持有重倉股市值排名前五的A股個股為貴州茅臺、寧德時代、瀘州老窖、五糧液、立訊精密;持倉市值排名前五的港股個股為騰訊控股、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移動、美團-W、藥明生物。
底層持倉邏輯無法改變,公募基金若想盈利,或許只能等待市場迴歸主線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