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力斯”)是一家以汽車製造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旗下擁有AITO問界、藍電等新能源汽車品牌。2019年,賽力斯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智慧網聯汽車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然而,與華為合作四年來,賽力斯的業績卻並不理想,反而一直出現虧損,2020年-2022年總計虧損73.8億元,疊加2023年預計21億-27億的虧損,總虧損額約為百億元。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賽力斯的困境?華為對賽力斯的合作又有何影響?
賽力斯的銷量與營收增長
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銷量和營收上。根據賽力斯的財報資料,2020年至2022年,賽力斯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43.02億元、167.18億元、341.05億元,複合增長率為54.42%。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營收佔比也逐年提高,從2019年的13.8%增長到2022年的75.6%。這一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賽力斯旗下的AITO問界品牌,該品牌是賽力斯與華為深度合作的成果,搭載了華為的智慧電動部件產品、智慧駕駛系統、智慧光伏等技術。2020年,AITO問界累計銷售約8萬輛,同比增長超過6倍,推動公司旗下新能源汽車整體銷售13.5萬輛,同比增長225.9%,遠超新能源汽車行業93.4%的增幅。
從銷量和營收的增長來看,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似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賽力斯帶來了市場的認可和使用者的青睞。然而,這種增長並沒有轉化為盈利,反而讓賽力斯陷入了更深的虧損。
賽力斯的虧損與成本增加
與銷量和營收的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賽力斯的淨利潤卻持續虧損,而且虧損額逐年擴大。2020年至2022年,賽力斯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7.29億元、-18.24億元、-38.32億元,複合增長率為-146.56%。2023年一季度,賽力斯繼續大幅虧損6.25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賽力斯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剩18.81億元,比期初減少4.47億元。去年,靠著在資本市場定增,賽力斯曾成功融資71.3億元。但如今鉅額虧損,這筆錢幾乎已所剩無幾。
對於虧損原因,賽力斯方面解釋稱,2022年受晶片、動力電池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儘管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了銷量的連續正增長,但疫情不僅影響了進店客流量和市場推廣活動的開展,同時也影響了供應、物流、生產等諸多環節,產品產銷量未達預期,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較大,折舊及攤銷費用較高。
從財報資料可以看出,賽力斯的虧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銷售費用的增加,二是研發費用的增加。2022年,賽力斯的銷售費用為48.2億元,同比增長276.56%,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4.13%;研發費用為13.14億元,同比增長38.63%,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85%。這兩項費用的增加,都與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有關。
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模式與影響
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採取的是捆綁程度最深的智選模式,華為將參與產品定義、造型設計、營銷、使用者體驗等環節,甚至汽車都會直接放到華為渠道進行銷售。AITO問界幾乎完全依託於華為的線下門店進行銷售,截至2022年底,AITO問界系列渠道已經覆蓋全國超過200座城市。
從表面來看,智選模式似乎很省心,可以為廠家節省大量研發、渠道成本,但實際上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好。一個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智選模式下,華為與賽力斯的分成比例為1:9,其中8%是華為渠道的營銷費用,2%則是技術授權費用。華為的渠道是現成的,其成本早已被手機及電子產品銷售收入攤薄。這種分成模式下,華為的成本遠小於需要承擔工廠和產線建設、維護的賽力斯。眾所周知,車企淨利潤普遍不到10%,強如豐田也就是7%-8%。賽力斯和華為的合作模式下,華為靠著極低的渠道成本,卻拿走了利潤大頭,讓賽力斯承受繁重的固定資產損益,自然是銷量越高,賽力斯虧得越多。
另一方面,賽力斯為了與華為的技術相匹配,也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智慧化水平。據悉,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產品,將聯合研發與製造電驅動、車載充電、增程系統、智慧光伏、底盤融合系統、線控制動、多合一驅動系統等部件產品8。這些產品的研發,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還需要長期的時間和人力。而這些產品的市場前景和競爭力,也並不明朗。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華為並非唯一的技術供應商,還有比亞迪、寧德時代、恒大汽車等多個強勢競爭者。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也並沒有帶來獨特的技術優勢,反而讓賽力斯失去了自主研發的能力和空間。
賽力斯的未來與出路
面對鉅額虧損和市場壓力,賽力斯的未來如何?賽力斯有沒有出路?對於這些問題,賽力斯方面表示,公司將繼續加強與華為的合作,推出更多智慧化、高品質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同時,公司也將積極控制成本,最佳化管理,提高效率,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似乎並沒有給賽力斯帶來太多的好處,反而讓賽力斯陷入了一種被動的局面。賽力斯不僅要承擔高昂的生產成本和研發費用,還要面對華為的強勢分成和渠道控制。賽力斯的產品,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而是成為了華為的附屬品。賽力斯的品牌,也沒有得到有效的塑造和傳播,而是被華為的影響力所掩蓋。賽力斯的未來,也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而是隨著華為的戰略變化而變化。
如果賽力斯想要擺脫目前的困境,或許需要重新思考與華為的合作模式,尋求更加平衡和合理的分工和分成。或者,賽力斯可以考慮與其他的技術供應商或渠道合作,打破華為的壟斷,增加自己的話語權和選擇權。或者,賽力斯可以迴歸自主研發,重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產品。無論賽力斯選擇哪種方式,都需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和執行力,才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