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阿力米熱
過去的一年裡,江蘇經濟執行“平開中高後穩”,交出了一份有成色的答卷。
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江蘇全年GDP實現12.82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高於全國0.6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江蘇還拿下了多項“第一”:進出口總額5.25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保持全國首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居全國第一;科技型中小企業9.4萬家,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一系列成績背後,都離不開江蘇在產業結構最佳化、科技創新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持續發力。此外,江蘇的萬億之城也不容小覷。
2023年,隨著常州GDP突破萬億大關,江蘇成為全國擁有萬億級城市最多的省份。至此,江蘇集齊了自己的“五虎上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和南通。
梳理可以發現,這五座城市的車牌開頭分別是蘇A、蘇B、蘇D、蘇E和蘇F。而中間的蘇C——徐州在2022年GDP達到8457.8億元,按照今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宣佈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1%”來計算,2023年徐州GDP大機率破9000億元。
這也意味著,徐州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突破萬億GDP,從蘇A到F也將全是萬億之城。
萬億城市多在蘇南
與其它經濟大省相比,江蘇的經濟發展特點在於“蘇南模式”和外向型經濟。這也是江蘇擁有5座萬億城市的原因之一,以及實現快速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底氣所在。
上世紀80年代初,蘇南的蘇州、無錫等城市採用當地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出資辦企業,很快跨越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實現蘇南鄉鎮企業在全國的領先發展。
這種模式的重點是來料加工,產業鏈相對較短,且具有明顯的特徵:農村工業化、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帶動小城鎮發展。與此同時,蘇南地區位於長江下游,恰好毗鄰上海,有利於接受上海的輻射帶動,這也是蘇南模式成功的因素之一。
基於此,蘇南地區(包含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其工業也較為發達。2023年前三季度,蘇南五市GDP約佔全省的56%,並且深耕特色產業領域,形成了積體電路、電子資訊、新能源等產業叢集。
需要注意的是,“蘇南模式”並不只侷限於蘇南地區,蘇北的南通、泰州,浙北的湖州、嘉興也有大量“蘇南模式”的典型。同時,產業的積累、升級以及外資的引進,為江蘇萬億城市的誕生鋪墊了土壤。
在長期發展之下,江蘇的五個萬億之城都基本具備獨擋一面的能力。
從2023年前三季度的資料來看,蘇州以17655.2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省第一。梳理其產業結構可以發現,蘇州的經濟動力基本來自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服務業等新動能。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規上工業總產值30053.3億元,同比大增20.5%,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高達52.7%,同比提高了1.7個百分點。1-8月,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增長87.2%,2023年以來始終保持80%以上的高速增長。
蘇州之後,南京2023年的GDP預計為1.75萬億元,位列省內第二,無錫則有望以15456.19億元的GDP總量蟬聯第三。主導產業上,南京製造業和服務業較為均衡,無錫則是工業實力極為雄厚,其中,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5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超6000億元,較上年增長7.8%;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居全國第一。
此後,南通、常州分別位居全省第四、第五位。對於南通來說,高階紡織、船舶海工、電子資訊是三大支柱產業。這其中,託沿江沿海區位優勢,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強項,其船舶產業約佔全國市場份額的1/10,海工裝備佔全國市場1/3。
相比之下,常州看似很低調。但事實上,常州擁有超200家隱形冠軍企業,在新能源、高階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方面表現搶眼。
已公佈的資料顯示,2023年1-9月,常州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叢集實現產值超3300億元,總量佔全市規上工業的27.6%。新能源汽車產量45.9萬輛,同比增長101%,總量全省第一,佔比達三分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5個萬億之城中,蘇州、常州、無錫、南通均屬於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員。近年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快速推進與實施,上海正加快建設全球城市並帶動周邊腹地發展。
這也意味著,蘇州、常州、無錫、南通將享受到上海產業外溢效應帶來的巨大紅利。但綜合來看,這五座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先進製造業的極度重視和大力發展。
河海大學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智庫首席專家劉奇洪告訴時代週報記者,2023年江蘇光伏、動力鋰電池、船舶排名全國第一,且出口強勁;同時,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進入全國前列,縮短了與廣東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也仍有不少有待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傳統產業比重大,缺乏強勢本土品牌產品,本土企業創新不夠、動力不強,招商引資遭遇一二三四線城市同質競爭,是江蘇的短板所在。”劉奇洪說道。
下一個花落誰家?
放眼江蘇,目前徐州、揚州、鹽城三座城市正瞄準“萬億之城”目標。
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徐州GDP為8457.8億元,省內排名第六;揚州、鹽城為“7000億俱樂部”成員。而從目前公佈的2023年前三季度GDP來看,徐州與常州的差距較小,為412.86億元。
早在2021年,徐州就提出“2025年GDP力爭破萬億”的目標。2024年1月,徐州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錨定‘十四五’躋身萬億級城市行列不動搖”。
徐州底氣何在?據瞭解,徐州是江蘇唯一兼具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雙重身份的城市。在製造業方面,徐州也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工程機械、光伏、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突出,其中工程機械叢集為全國45個先進製造業叢集之一。
從統計資料來看,2022年,徐州工程機械產業規模超過1700億元,佔全國市場的1/5,足以顯示出其工程機械產業是其競爭優勢所在。
除製造業的優勢之外,劉奇洪分析稱,徐州突出優勢還體現在交通方面,鐵路、公路、內河航運、航空等發展較好,是中國非省會普通地市中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市。
當前,徐州 “米”字型高鐵已開通6個方向,與南京、鄭州、濟南、合肥4個省會城市構成“1小時城市圈”,3小時可到達北京、西安、武漢、上海、杭州。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層面先後確立了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
這也意味著,如果徐州成為下一個萬億城市,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的設立,會對中部地區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接下來,徐州將如何衝刺萬億之城?
在剛剛過去的新年第一會上,徐州將2024年定為“招商引資質效提升年”,明確要加快招引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叢集效應好、示範帶動性強的大專案好專案,聚焦“343”創新產業叢集發展,推進實施221個重大產業專案,年度預期投資1100億元。
徐州以外,揚州和鹽城緊隨其後。
揚州在2023年也提出,“未來三五年躋身‘萬億俱樂部’”。基於此,今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左右,2024年揚州確定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
為衝刺萬億之城,揚州正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長三角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同在長江以北的鹽城,也是江蘇萬億之城的後備軍之一。鹽城在近日釋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預計2023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超7400億元、增長6%左右,力爭用3到5年時間邁入萬億之城。
與揚州不同,鹽城衝刺萬億城市的底氣來自產業結構的不斷最佳化。2023年,鹽城工業經濟總量邁上萬億臺階,並實現工業實時開票銷售10074.1億元,連續3年跨越4個千億級臺階,23條產業鏈規模超7000億元。
此外,鹽城也是江蘇風電產業“主陣地”,至2022年底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佔全國的1/5,是長三角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據鹽城政府工作報告,未來還將實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目標突破1700億元,建設海洋強市,加快“藍色崛起”。
劉奇洪預測,鹽城、揚州將於2027年成為萬億城市。“若將時間拉長來看,2029年或2030年泰州有望成為萬億城市,也就是到2030年,江蘇或將有9座萬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