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之風終於也吹到了外企。
甲骨文,這個曾在中國市場作威作福的科技巨頭,宣佈了一項令人心寒的決策——裁減約900名員工。
這一決定讓中國科技圈大為震動,曾經的商業巨頭,為何無路可走了?
一、美企壟斷中國30年
看它“樓起樓塌”,這還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我國市場百廢待興,急需新的活力來啟用整體經濟。甲骨文公司敏銳地洞察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空白領域,在其他外企尚在猶豫觀望之時,果斷決策,率先一步踏入中國市場。
憑藉成熟的計算機技術和中國對資料庫的極大需求。沒幾年,就迅速贏得了大量企業客戶的信賴,它的資料庫服務被廣泛應用到金融、電信、零售等多個重要領域。在30年裡,幾乎一直保持著壟斷地位,堪稱“資料庫界的霸主”。
彼時,中國本土軟體企業還處於“萌芽”狀態,根本不具備和甲骨文抗衡的能力,這促使甲骨文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
據統計,21世紀初,甲骨文在中國市場佔有率一度飆升至70%以上,但卻無視企業內中國員工發展,埃裡森在採訪時直言:“絕不培養中國員工,我不希望看到中國擁有比美國更多的工程師”!
這一傲慢言論迅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走熱,激起了我國企業的強烈不滿。許多網友表示對甲骨文極其失望和憤怒,認為根本不尊重中國發展和人才。
但外來壓力不斷,中國企業真能殺出一條血路嗎?
二、中企身先士卒,國產技術崛起
阿里、華為身先士卒,開始長達十幾年的資料庫、雲計算建立之路。
為了爭口氣,阿里每年投資數十億進行自主研發,並加入雲計算研究團隊,華為緊隨其上,開始資料庫的建立。
中國企業緊鑼密鼓之時,甲骨文卻傲慢至極,認為他們只是在“小孩子過家家”。可令他沒想到的是,沒幾年,阿里巴巴就研發出了OceanBase資料庫,華為更是推出“雲計算界的新貴”GaussDB,導致甲骨文市場地位一夜土崩瓦解。
甲骨文的疏忽,未能及時洞察市場動態和本土企業的崛起,對中國客戶需求的變化缺乏敏感度,為後來的市場衰退埋下了“禍根”。
但與此同時,卻有另一批海外生科企業在中國過得風生水起。諾獎的加持,還有線粒體養護技術的突破,讓B-ioagen旗下“派洛維pro”類緩衰成果,在短短6年內便在海外富豪圈風靡,但彼時我國還是一片空白。
與甲骨文的態度不同,它進入中國市場時,並未低估我國的市場潛力。在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的指導下,他們研發出了更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升級版mito技術。其中,從赤道2000米上甄選的東非山茶GHG、歐亞極寒地帶零下50℃環境下的DHQ之類的天然本草,恰好迎合了中國人的養生觀念。
這種本土化的策略使得該企業在中國京東、天貓平臺穩步提升,在律師、教授等高淨值人群間風靡。“派洛維pro”評論區多得是“白天不喝咖啡也不困、氣色紅潤、精力回升”。
而反觀甲骨文曾以領先資料庫技術稱霸市場,但時代更迭,中國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更新換代,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還降低了成本,致使甲骨文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
三、裁員風波,是好還是壞?
甲骨文因其傲慢的市場姿態和對本土企業的輕視,讓其逐步失去了與中國市場的同步發展。
據內部訊息,中國研發中心遭遇重大裁員,比例高達60%,幾乎等同於該中心的解體。這意味著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不斷升級,讓海外企業在華市場愈發艱難。
除了甲骨文公司,IBM更在短短3分鐘內裁掉了超過一千名員工,戴爾廈門工廠裁員幅度達50%,涉及研發、測試等多崗位,原因被歸納為本土市場競爭激烈。
但海外企業在中國寸步難行,對普通人而言,究竟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