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全天震盪調整,創業板指跌超3%再創調整新低,滬指衝高回落失守2900點。
盤面上,中字頭板塊延續強勢,中視傳媒、、中成股份、中南股份漲停。次新股開盤活躍,騰達科技、上海汽配、永達股份、金帝股份漲停。上海本地股分化,長江投資、上海鳳凰、中華企業、上海建科、光明地產漲停。銀行板塊相對抗跌,中信銀行漲超4%,北京銀行漲超2%。下跌方面,光伏、儲能等新能源賽道調整,TCL中環、愛旭股份、德業股份、清源股份等跌停。CPO板塊大幅殺跌,聯特科技跌停,源傑科技、新易盛、太辰光、光庫科技、中際旭創跌超10%。
板塊方面,中字頭、中船系、銀行等板塊上漲,CPO、BC電池、AIGC、算力租賃等板塊跌幅居前。總體上個股跌多漲少,全市場超4800只個股下跌。
截至收盤,滬指跌0.92%,深成指跌2.06%,創業板指跌3.49%。滬深兩市今日成交額8052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235億。北向資金全天淨賣出5.92億,其中滬股通淨買入9.36億元,深股通淨賣出15.28億元。
官媒發聲:買在無人問津處
今日市場呈現普跌格局,除了中字頭、銀行股兩大板塊收紅,其餘板塊悉數下跌。
主線熱點之外,市場整體的虧錢效應進一步放大,其中光伏、AI概念股更是呈現批次跌停態勢,而大小盤的分化背離也反映至指數層面,上證50跌幅較小,而創業板指再度跌超3%重新整理階段低點。可以看出,當前的市場走勢仍以反覆為主,投資者仍需謹慎應對。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表現是上市公司價值和投資者情緒共同作用的結果。市場週期週而復始,人性情緒潮起潮落,帶來了市場的起起伏伏。通常情況下市場會正常執行,但在頂和底的極端時刻,往往會嚴重偏離價值中樞,而這時候往往是決定長跑業績的關鍵時刻,也是考驗專業人士能力高下的時候。
對於A股近期的波動,上證報頭版刊文評論稱,關鍵是要有"買在無人問津處"的勇氣。
關鍵時刻,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投資者對於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在市場極端行情直面而來時,依然無法擺脫貪婪和恐懼的枷鎖。對於投資時機的把握,有句老話說得好——"買在無人問津處,賣在人聲鼎沸時"。
關鍵時刻,勇氣才是最重要的。
證監會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
市場今日的表現較為極端,沒有太多亮點,但訊息面上倒是可圈可點。
在突出強調"以投資者為本"後,1月28日,證監會又有新動作——加強對限售股出借的監管,進一步最佳化融券機制,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將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由實時可用調整為次日可用,對融券效率進行限制。
證監會表示,因涉及系統調整等因素,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的措施自1月29日起實施,融券效率限制措施則自3月18日起實施。滬深交易所同步發出通知,暫停戰略投資者在承諾的持有期限內出借獲配股票,通知實施前尚未了結的出借合約到期不得展期。
對於此次暫停限售股出借的意圖,證監會表示,在總結前期最佳化融券機制安排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穩妥推進、分步實施"的思路,此次最佳化融券機制,主要體現兩方面監管意圖:
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約機構在資訊、工具運用方面的優勢,給各類投資者更充足的時間消化市場資訊,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秩序。二是突出從嚴監管,階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進一步加強對限售股融券監管,同時,堅決打擊借融券之名行繞道減持、套現之實的違法違規行為。
董明珠:建議長期持有格力
個股層面,今日的格力電器人氣頗高。
早間,格力電器高開近4%,在家電行業指數跌超2.5%的情況下,公司股價今日逆勢收漲4.16%。訊息面上,1月28日晚間,在"格力2024全球夢想盛典"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再度發聲。
公司業績方面,董明珠透露,2023年格力電器創造了成立33年來最好的業績。此前公司釋出的業績預告顯示,格力電器2023年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2050億元至2100億元,同比增長7.8%至10.4%;實現歸母淨利潤270億至293億元,同比增長10.2%至19.6%。董明珠還表示:"未來五年,我們爭取(業績)翻一番。"與此同時,格力電器2012年至今累計納稅1534.4億元,2023年納稅也創下歷史新高。
在員工和股東紅利方面,董明珠宣佈,會多拿出兩個億給員工發年終獎。要讓員工有尊嚴地工作。這一訊息一度衝上熱搜。她還強調,格力電器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不是簡單的工廠,更不是為了盈利而做的工廠。股東分紅方面,2012年至今,格力電器累計向股東分紅1067.6億元。近5年,格力電器平均每年股票分紅達140.73億元。
對於投資者更關注的股價問題,董明珠強調,格力電器並不關心股價,"我們不靠股價生存"。她還喊話,"格力股票你們都可以買,保證不吃虧。"如果對格力有信心,就應該長期持有格力股票。從股價表現看,2020年12月創下歷史新高後,格力電器股價至今已經跌去40%。
A股具備繼續修復動能
最後,回到A股市場整體走勢上來。
開年以來,市場震盪走低,投資者情緒低迷,雖然有"神秘資金"時常出手、公私募頻繁自購等積極訊號,但市場的恐慌情緒尚未能有效釋放。
誠然,在缺乏賺錢效應的市場環境中,敢於逆勢入場的只是少數人,大部分投資者更多的是擔心市場再度下跌,甚至選擇了離場。但是,在積極因素不斷積累的當下,機構普遍認為,A股市場具備繼續修復的動能。
中金公司指出,近期政策層面正在發生積極變化,貨幣政策、房地產政策、資本市場政建設都在持續改善,短期流動性風險逐步得到化解,指數具備一定的修復動能。
從市場走勢看,當前機構重倉的成長行業與中小盤風格整體表現偏弱,反映投資者風險偏好仍待修復。不過,結合當前偏低估值所隱含的謹慎預期,以及政策因素積極轉變,對後續市場表現不必過於悲觀。
配置上,短期結合政策變化關注受益領域,注重景氣回升和紅利資產的攻守結合。建議關注三條配置思路:
1)受益於國內產業政策支援、產業趨勢明確的科技成長板塊,例如半導體、通訊等TMT相關行業。2)估值相對偏低、行業景氣邊際回升的部分高分紅資產,例如現金流充沛疊加高分紅優勢的煤炭、石油石化。3)溫和復甦環境下率先實現供給側出清的行業,例如具備較強業績彈性的汽車零部件,以及外需好轉推動景氣度提升的出口鏈相關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