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城市競爭,日益白熱化。
01
最新10強城市格局,塵埃落定。
作為GDP總量最高的城市,“十強城市”往往都是省域經濟的佼佼者,代表著各自區域的天花板。
2023年,中國內地GDP十強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
可以看到,十強城市的守門員仍舊是南京,自2020年被趕超之後,天津仍未能回到TOP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作為“守門員”的南京之外,TOP10城市幾乎全部躋身2萬億俱樂部,2萬億GDP正在成為新的競爭起點。
畢竟,隨著常州、煙臺晉級,內地萬億城市多達26個,未來幾年還有望繼續擴容,萬億GDP早已不再像過去那麼稀缺,無論是經濟含金量還是影響力都大打折扣。
作為領跑者,經濟第一梯隊城市的門檻正在不斷抬升。
過去一年,多個城市取得歷史性突破。
上海逼近5萬億,廣州、重慶聯袂躋身3萬億俱樂部,杭州、武漢同時突破2萬億。
其中,廣州反超重慶,重回GDP第四城;杭州反超武漢,重回GDP第八城;而成都與蘇州的差距明顯收窄。
雖然多城取得突破,但TOP10城市,仍舊集中於南方和東部地區。
從南北分佈來看,TOP10城市中,仍舊只有北京一個北方城市,其他9個均位於南方,而作為北方第二城的天津,短期重回前十的可能性並不高。
從東西分佈來看,TOP10城市中,中部只有武漢一城,西部則有重慶、成都兩城,其他都位於東部,且集中於長三角、珠三角,最強增長極可謂名副其實。
這些經濟大市,既是各自區域經濟的領頭羊,也是挑起全國經濟大梁的主要支撐所在。
02
誰在晉級?
自從三年前南京首超天津躋身其中,十強城市格局基本保持穩定,暫時沒有新的挑戰者突圍,但在內部,卻一直呈現你追我趕之勢,主要集中在京滬、廣重、杭武之間。
先看京滬,上海守住了第一大市之位,且拉大了領先優勢。
此前,由於疫情等超預期衝擊,北京季度GDP一度歷史性趕超上海,上海能否守住經濟第一大市之位備受關注。
事實上,即使在疫情年份,上海年度GDP一路絕地反彈,守住了第一城,而在後疫情時代拼經濟的背景下,上海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畢竟,分工不同,北京並非經濟中心城市,也不以製造業見長,而是以全國政治、文化、對外交往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定位。
反觀上海,經濟是第一位的。不僅有著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全球科創中心的定位,本身又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領頭羊,且承擔著引領現代化建設的重任。
再看廣重,廣州反超重慶,經濟總量重返全國前四。
廣州對重慶的反超,既有GDP終核調整的因素,也有廣州穩住自身陣腳、以二次創業再造一個新廣州激發出的增長動能。
拋開重慶究竟是一個省還是一個市的爭議不談,也拋開廣州因為三級財政而承擔起多大的財政轉移支付重任不談,廣州這些年的確面臨著“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壓力。
近年來,廣州提出“製造業第一、產業強市”的口號,以智慧網聯和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和健康等新興產業,重塑增長動能,無疑是關鍵的一步。
杭武之間,雖說杭州反超武漢,重回GDP第八城,但兩城差距極其微弱,未來競爭態勢仍然焦灼。
過去10多年來,武漢GDP總量整體領先於杭州,但2020年疫情的到來,導致武漢遭遇有史以來最大沖擊,被杭州連續2年反超。
直到2022年,武漢才以微弱優勢反超杭州,而2023年,杭州又以微弱優勢反超武漢,兩城GDP差距在百億之內。
經濟實力接近,但兩城的產業結構和定位全然不同。
武漢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市。汽車製造、鋼鐵、光電子、醫藥產業都是繞不開的存在,不少產業有了全國性的影響力,就連上海也罕見跑到武漢招商。
杭州則是數字經濟領域的一線城市。2023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5675億元,佔GDP比重高達28.3%,整體實力僅次於北京、深圳和上海。
面向未來,武漢要補科技創新的短板,杭州要補製造業的短板,2萬億之上,誰能更進一步,仍然值得關注。
03
南京,能否守住第10城?
自2020年南京趕超天津,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躋身經濟第10城以來,未來能否站穩“守門員”之位,一直都備受關注。
第10城之爭,最大的挑戰者不是天津,而是華東地區的兩匹黑馬:寧波、青島。
寧波、青島,都是計劃單列市,城市性質與深圳相當,有著財政單列的優勢,在各自省域中都作為與省會相抗衡的一極而存在。
如今,寧波與青島經濟總量不僅無限逼近天津,而且與南京的差距雙雙收窄,未來未必沒有挑戰第10城的可能。
根據最新資料,寧波2023年GDP達到1.64萬億,與天津的差距不到300億,與南京的差距也從前一年的1200億收縮到千億以內。
青島2023年GDP達到1.57萬億,與天津的差距從1400以收窄到千億以內,與南京的差距從2000億進一步收縮到1600億左右。
對於寧波來說,第10城,或是志在必得的目標。
寧波官方曾表示,“奮力實現2025年GDP總量破2萬億、進入全國前10名的目標”。
與天津、南京相比,寧波最大的優勢在於千億級製造業眾多、擁有港口優勢、民營經濟一流。
寧波共有8個千億級產業,以汽車及零部件、綠色石化、新材料、電子資訊、紡織服裝、智慧家電等為主,無論是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還是專精特新小巨人,都位居全國前列。
寧波-舟山港則是全球貨運第一大港,2023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24億噸,較上年增長4.9%,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
同時,寧波還是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2023年,寧波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大關,民營經濟貢獻了該市66%的GDP、79%的出口、85%的就業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
這是寧波的經濟活力,也是力爭躋身2萬億俱樂部的重要支撐。
04
劍指第10城,但青島首要突破的是北方經濟第二城之位。
青島是山東經濟第一大市,也是山東新興產業最為發達的地方,智慧家電、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產業位居前列。
過去一年,青島取得兩個歷史性突破。
一是青島港繼晉級為北方第一大港後,又連超廣州港、深圳港,躋身全國前三。
資料顯示,2023年,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首破3000萬標準箱,成為全球第五個躋身3000萬標箱俱樂部的港口。
這背後,地緣變遷導致的外貿格局變化是主因。
青島一方面具有“東北亞國際貿易中心”的區位,成為地緣變遷的受益者之一,另一方面作為北方第一大港,青島又有著連線北方與南方的優勢,內貿蒸蒸日上。
二是青島、濟南都市圈先後獲批,山東成為全國第二個擁有兩個國家級都市圈的省份。
根據規劃,青島都市圈,涵蓋青島、煙臺、濰坊、日照等四個城市,陸域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558萬人。
與其他都市圈多是“強中心+弱地市”的格局不同,青島都市圈成員無一不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煙臺2023年正式躋身萬億俱樂部,濰坊邁上8000億大關,成為下一個萬億城市的候選者。
都市圈的意義,在於同城化,是交通、規劃、產業的同城化,在帶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同時,還擴大了中心城市的輻射半徑。
當然,第10城之爭,誰也沒有特別大的領先優勢。
畢竟,大國博弈攪動的衝擊波,地緣變遷帶來的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的大洗牌,城市從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都讓未來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這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誰能最終站穩“守門員”且更進一步,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