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鵬 成都報道
截至1月31日收盤,除了溫氏股份(300498.SZ)等少數公司外,絕大多數生豬養殖企業業績預告發布完畢。
整體來看,在最具成本優勢的牧原股份(002714.SZ)預虧至少39億元的背景下,其他上市公司更是無法實現盈利,盈利變動趨勢基本符合此前市場預期。
但是,讓人頗感意外的案例是此前進行重整的*ST正邦(002157.SZ)。
根據業績預告,該公司預計2023年盈利將達到80億至100億元,同比實現扭虧,上年同期該公司淨利潤為虧損133.9億元。
不過細究之下,*ST正邦去年扭虧卻僅僅侷限於“賬面”,帶動扭虧的關鍵更多來自於非經常性損益,公司主營業務並未實現盈利。
資料顯示,該公司淨利潤與扣非後淨利潤相差巨大,淨利潤為盈利80億至100億元,扣非後淨利潤則為虧損50億至70億元。
同時,在實現上市至少80億元淨利潤的背景下,該公司當期營業收入至多也只有70億元。
以上看起來違背常識的財務資料,關鍵便在於上市公司此前進行的重整。
去年12月15日,*ST正邦收到南昌中院送達的(2023)贛01破16號之四號《民事裁定書》,裁定確認重整計劃執行完畢並終結公司重整程式。
依據法院裁定結果,債權裁定總金額269.92億元。
*ST正邦實施以股抵債,產生重整收益預計約175億至185億元,該項重整收益計入到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中。
只此一項偶發性收益,便為上市公司扭虧奠定了厚實基礎,公司主營業務和其他利潤影響因素均為扣減項。
具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日常經營性虧損,另一類是資產減值專案。
主營業務方面,2023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0億至70億元,受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位影響,生豬業務淨利潤虧損30元至40億元。
這與去年行業執行情況相符,比如去年出欄量達到700萬頭級別的天邦食品,去年公司整體虧損金額超過26億元。
資產減值方面較為複雜,涉及多個歷史遺留問題。
其中,公司因為執行重整計劃設立信託平臺公司,導致公司合併報表範圍發生變化。公司應收信託平臺公司往來餘額約50億元,且被動形成對外擔保清償約9億。“基於謹慎性原則,對上述被動形成的59億應收款項全額計提減值準備。”*ST正邦稱,剔除轉讓收益金額後,扣減利潤金額約25億至35億元,此部分金額計入非經常性損益中。
同樣是因為執行重整,上市公司被動代為清償及其子公司部分擔保債權等約9億元。該項全額計提減值準備,扣減利潤金額約9億元。
此外,公司對期末存欄生豬及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約9億元,再次扣減利潤金額約9億元。
175億至185億元重整收益,並剔除以上扣減項後,*ST正邦在不依賴主營業務的背景下實現年報扭虧。
不過,以股抵債所帶來的一些後續影響需要留意。
2020年12月上市公司總股本為25.28億元,而經過可轉換公司債券轉股、《重整計劃》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等影響,其總股本已經膨脹至92.98億股。
要知道,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目前總股本尚不過54.65億股和66.52億股。
後續,一旦豬價反彈、養殖企業盈利好轉,*ST正邦過大的股份數量也會使得公司每股收益的攤薄效果更為明顯,從而壓制其股價的反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