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迪
編輯/周雄飛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
這句曾被視為投資界的“聖經”,用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再合適不過。
正是在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光環”之下,下游的充電樁充電裝置商星星充電傳來上市在即的訊息。
近日,據智通財經報道,星星充電正考慮在香港進行首次IPO,其集資金額約為5億美元(約39億港元)。
作為如今充電樁領域頭部之一的運營商,星星充電歷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也完整地感受到了近兩年整個產業的充分內卷與競爭。
發展戰略上,星星充電透過集合B端主機廠和商家的資源,廣泛開展合作模式,以紮實的建樁資料和場站運營,立足於行業內。而其背後公司強有力的支援,也讓其在燒錢補貼的競爭中得以喘息和發展。
但產業的發展絕非是一蹴而就。充電樁產業固有的投資大、回本週期長、利用率低的問題愈演愈烈。
近年來,電價上漲、利潤攤薄、私樁數量增多,讓整個充電樁行業的參與者們都面臨盈利難題,裝置製造商原本安身立命的充電收入逐年縮減。同為充電服務商的特銳德(特來電母公司)財報資料顯示,2019年每充一度電毛利潤0.26元,2023年一季度則降至0.08元。
壓力正在肉眼可見地增大。
為了應對這樣的行業風險,去年11月,星星充電釋出最新核心戰略,宣佈要打造數字基礎設施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但在連線出行看來,從充電服務轉型全面數字化能源服務的背後,星星充電顯然承載了更大的運營與資本壓力,也需要更多的資金“備戰”。
星星充電可能尋求在上市時獲得約50億美元(約359.02億元)的估值。如若順利達成,在經歷了資本市場的補給與盤活之後,2024年,星星充電或許能搶到更多的蛋糕。
據智通財經稱,星星充電的本次上市計劃在香港公開招股,集資約5億美元,公司已聘請中金、摩根大通、招銀國際及國泰君安等投行參與香港IPO工作。上市事宜最快可能在今年進行。
對於此次公開招股的細節,星星充電並未透露過多的細節。由此,連線出行向星星充電進行了求證,後者表示,目前沒有最新訊息。
但實際上,星星充電早就對上市計劃“躍躍欲試”。
早在2020年,就有媒體報道星星充電母公司萬幫數字計劃在國內上市,並接受國泰君安的上市輔導。
相比於新能源產業鏈中的材料、裝置商或主機廠追逐上市的熱潮,充電樁裝置運營商尋求上市的並不多見。
畢竟在此之前,在國內資本市場上成功上市的充電裝置提供商,僅有特來電一家,但其並非分拆上市,而是包含於母公司特銳德的業務之中。
緊隨其後的,便是此次被曝出衝刺上市的星星充電。
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無不帶動著整個補能體系的發展與建設。2014年成立的星星充電,便是最早一批開始跑馬圈地的運營商。
“(星星充電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持續盈利的充電企業。充電網企業就是新興產業,在這樣的一個大浪潮下,有很多的坑,我們自己也踩過很多的坑,交過大量的學費,要想盈利是很難的。”星星充電董事長邵丹薇的話,透露著對於充電運營服務未來的看好。
據接近充電產業的分析人士表示,星星充電等業內最早一批充電樁裝置商都是行業內重資產的代表,重資產雖然帶來了巨大的資本投入,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充電樁,確實是未來整個充電運營服務進化轉型的基本盤。
這對於一家謀劃上市的公司而言,更是支撐業務、提升估值的關鍵。
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星星充電先後完成了四輪融資,曾計劃於2020年在A股進行IPO未能實現後,於2021年由高瓴領投的B輪融資中籌集近15億元人民幣,將其估值推至155億元人民幣。
但目前,星星充電已經多年未公佈其公司營收情況,其真實營收及盈利情況,並沒有明確的資料支撐。但根據同為充電樁裝置商上市公司——特銳德的財務資訊顯示,旗下特來電業務連年虧損已成常態,直到2022年,業務才實現淨利潤2600萬元,扭虧為盈。
可以想見,即便是星星充電宣稱自身已經實現持續盈利,但以特來電並不高的收益率計算,要想實現更好發展,搶佔行業空間,星星充電並不安全。
據金融界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星充電此次公開募股有望為星星充電提供更大的資本支援,以推動其研發創新、擴大生產規模及提升市場份額。在業內看來,此次星星充電尋求上市,尋求更多的資金是毋庸置疑的重點。
B端起家、燒錢擴張
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伴生行業,充電樁行業的發展,一貫都是“刀刀見血”,每個玩家都充滿野心。
後來者星星充電,能夠存活下來並且成為行業頭部,並不是易事。
作為資產型充電運營商的代表,星星充電的主要業務模式是生產+運營一體化,對於包括星星充電在內的幾乎所有充電裝置運營商來說,B端客戶的打通才是關鍵。透過合作模式,透過與包括主機廠在內的B端客戶合作,逐步在行業內站穩腳跟。
按照公開資料顯示,星星充電脫胎於萬幫汽車,是萬幫汽車面向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落子。母公司萬幫汽車的主營業務為汽車銷售,江蘇本地最大的汽車經銷商萬幫金之星就是萬幫的重要資產;創始人邵丹薇此前更是成長於汽車銷售業務之中,積累了豐富的銷售經驗和主機廠資源。
這也意味著,藉助母公司在汽車行業的先前佈局,星星充電可以相比於其他行業玩家在拓展市場方面,更加容易些,之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星星充電成立之初,由創始人邵丹薇牽頭,星星充電在常州發起類似於合夥的商業方案,與酒店、景區、商超等場地提供方合作,星星充電負責充電樁的建設、運營和維護,所得收益三七分成,場地方獲得三成。據瞭解,僅3個月時間,星星充電建設了1000餘個充電樁。
2016年,星星充電又推出“私樁共享”模式,支援私人充電樁與“星星充電”平臺繫結,平臺與個人進行交易分成。透過一步步開放加盟,更多的個人、企業開始投入新建充電站、接入星星充電進行代理售賣,擴大星星充電的“朋友圈”。
但這僅僅是起步。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讓消費者對於充電補能的需求也增長起來。正如網約車所經歷的燒錢補貼時期一樣,星星充電為了爭奪市場,也經歷過燒錢擴張的發展階段。
從2020年開始,諸如快電等聚合類充電運營商開始打出了“一元充滿車”等宣傳口號開始打響,優惠與折扣都力度不小。
作為裝置運營商,星星充電更是早就感受到了充電市場對於價格的敏感性。
為此,星星充電適時打出充電免停車費、服務費低至0元等促銷活動,以此應對市場的價格戰。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是一件享受優惠的好事情,但是對於運營商來說,在擴充套件客源的同時,更是對自身產品、運營與資金能力的全盤考驗,稍有不慎就會出局。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對連線出行表示,“以星星充電為代表的裝置商的優勢,就在於擁有硬體資產和穩定的運營服務。作為裝置擁有者,星星充電的產品品質更可控,更讓消費者放心。從長期使用來看,消費者仍會優先考慮自己有裝置的充電樁企。”
這無疑是對時間與金錢的考驗。經歷了市場充分競爭的星星充電運營量地位開始逐漸穩固。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最新資料顯示,至去年12月末,星星充電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45萬臺,行業排名僅次於特來電,位居第二位。
今年1月18日,邵丹薇在一次活動現場透露稱,星星充電平臺充電網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和地區,服務使用者超1400萬,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裝置研發、製造和電動汽車充換電運營頭部企業。
但是,過去近乎野蠻的擴張發展模式,帶來了規模優勢,但並不足以成為“護城河”。
一位熟悉充電樁行業的業內人士向連線出行透露,先發優勢讓星星充電、特來電等企業吃到了第一波時代紅利,但卻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充電樁利用率,就是擺在所有充電樁企面前最直接的問題。
日前,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稱,2023年全國新增公共充電樁93萬個,新增私人充電樁245.7萬個,略高於“1公樁=3私樁”的行業測算標準。在他看來,充電樁適度超前發展的結果就是利用率不足,充電設施運營必然總體虧損。
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城市公共充電樁的實際使用更加集中,缺乏運營的情況下,空置情況明顯;高速公路的充電樁使用則更為集中到節假日期間,全年大部分時間的使用率都不可觀。
更重要的是,充電樁產業也並非是強壁壘型的產業。充電樁不像電池等零部件,本身的技術壁壘相對較低,各家裝置商技術路線並無太大差別。
顯然,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卷度更勝以往的今天,充電樁企也需要以更豐富的產品與運營,來講出新故事。
星星充電如何發展?
在連線出行看來,長遠來看,運營方式與運營手段,才是區分星星充電與其他品牌、實現突破發展的命門。
星星充電或許也看到了這一行業趨勢。
2020年,星星充電首創提出“移動能源網”概念。基於此,其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運營商打通形成全國一張網,並作為一個開放平臺,將自身技術與“硬體+軟體+服務”系列資源整體支援同行小微企業的發展。
萬幫數字能源高階副總裁張育銘認為,現在及未來的電網結構區別於集中式發電的特徵在於,分散式發電、雙向能量流、供需平衡以及生產性消費者。在他看來,充電設施的發展目標變得多元化。
因此,星星充電近期釋出的最新核心戰略,目標就是形成以充電網為主的星星充電品牌,以能源微電網為主的星星能源品牌,兩者聚合為萬幫虛擬電廠,提供更具符合價值的能源服務。
有了產品的支撐,星星充電能夠為使用者提供高效率的整體解決方案,透過營銷、渠道等角度,為投資場站建設的商家提供營銷策略和支援,保障場站發展的全生命週期;開展更豐富的線上和線下推廣,以可靠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體驗,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在產品與服務多元化的基礎上,星星充電也在進行客戶建設的多元化。
10年間,其已經與近200傢伙伴進行了資料合作。其中,面向汽車領域其服務全球59家車企,是大眾汽車、保時捷、梅賽德斯賓士、雷克薩斯等企業的戰略供應商;針對地產和物業充電服務領域,與以萬科地產為代表的74家國內地產公司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同時,星星充電也是國家電網等多家能源企業的合作物件。
整個轉型與調整的過程中,服務與運營明顯被提升到了更為重要的部分,這也是整個充電樁市場下半場競爭中的核心要素。
但與此同時,就在星星充電的轉型過程中,整個產業鏈上的變化也從未停止腳步。
主機廠們不再是單一的合作方,而是站在了星星充電等裝置商的對立面:為了適應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卷,構建自身的補能體系、自營充換電站,也成為了眾多車企近幾年的關鍵佈局。
據不完全統計,蔚小理、特斯拉等頭部車企都開始逐步搭建充換電體系,800V高壓、超充站幾乎成了車企們的標配。
目前,致力於補能體系建設的蔚來在去年底實現累計佈局2216座換電站,投入21049根充電樁;小鵬汽車的超充站建設持續加速,截至2023年11月,正式完成全國100座城市超快充站點覆蓋。
特斯拉則一直致力於自身的充電服務體系建設,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快速充電網路。2023年11月,特斯拉官方宣佈其超級充電站在大陸省會及直轄市實現100%覆蓋,落成超過11000根充電樁。
充電樁賽道的含金量還在上升。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3-2028年中國充電樁專題研究及發展前景預測評估報告》顯示,按終端銷售口徑統計,2022年中國充電樁市場規模為372億元,2023年約為431億元。機構分析師預測,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517億元。
對比目前的狀況,充電樁市場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在某一家公司形成更大的規模優勢之前,整個產業鏈的機遇與風險並存,下半場戰鬥才在剛剛打響。
在產業鏈上游同行的擠壓、下游主機廠的合圍下,星星充電必須開始進行更多的調整和探索。IPO訊息的傳出,便是尋求資本支援的訊號。
在連線出行看來,對於星星充電們來說,強大的資金能力、足夠的規模效應、優秀的使用者運營,才能讓它們跑得更快,從而在充電樁行業的下半場戰局,擁有更多優勢。
(本文頭圖來源於星星充電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