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法國統計局公開的訊息,2023年第四季度的經濟依然未能取得顯著提升——環比零增長,同比增長率也僅為0.7%。其中,家庭消費、商業投資、建築投資、建築業生產均在下降。
唯有對外貿易的“淨出口”GDP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這個激勵效應並非是出口實現了多麼巨大的提升,而是“出口、進口都在下降,只是進口降幅更大變相帶來的淨出口回暖”。
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法國的出口下降0.1%,進口縮減3.1%,變相推動“淨出口”增長1.2%,扭轉了前一季度下降0.1%的頹勢。就像法國媒體所說的那樣,全球需求疲弱等因素影響下,前景難言樂觀。
2023年,法國經濟增長0.9%
採用季調標準,2023年第一季度的法國經濟同比增長0.9%,第二季度增長1.2%,第三季度增長0.6%,第四季度增長0.7%。2023年全年實現了0.9%的實質性增長,完成的名義GDP為28038億歐元。
這個0.9%的年度增長率,是剔除商品與服務價格變動因素後的真實提升力度。但2023年較為特殊,歐美諸國都被高通脹深度影響,物價的提升能在較大程度上助推按市場價格衡量的名義GDP。
當前的統計結果顯示:法國2023年的GDP與前一年相比,剔除物價因素僅獲得0.9%的增長,若不剔除通脹因素那名義增長率將超過6%,疊加歐元匯率升值因素,按美元計算的增長率超過9%。
在美元角度下,法國經濟提升力度超過9%,接近10%,進而帶動GDP擴張至30316.6億美元。是的,你沒看錯,法國也成功晉級到3萬億美元區間了,成為第七個達到3萬億美元的大國。
前六個是:美、中、德、日、印、英
這六國中,日本、印度和英國還未正式公佈2023年經濟成績單。已公佈的三國中,中國經濟實際增長5.2%,完成的名義GDP實現了126萬億元人民幣的突破,但按美元計算卻小幅縮減至17.89萬億。
美國,2023年經濟實際增長2.5%,增長力度不及我國的一半,這表明中國人在生產商品、提供服務方面依然處在世界領先水平。但中國境內的物價趨於通縮,人民幣匯率長時間處於貶值狀態。
而美國卻在實現2.5%的真實增長前提下,完成了通脹和匯率的雙重保障,進而推動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名義GDP暴漲至27.37萬億美元的高度,經濟規模在全球的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德國,這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在2023年表現較差——經濟實際下降0.4%,成為抑制歐盟各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大拖了因素。既然是拖累,那GDP是不是變動更低呢?
按正常情況,經濟下降,GDP自然也要下調。但2023年是特殊的年份,包括德國、法國、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通脹都可以彌補自身經濟、產業生產低迷的影響,甚至還起到助推作用”。
我們來看德國統計局給出的答案:按市場價格衡量的名義GDP為41211.6億歐元,實際下降0.4%,名義增長6%——兩者有著6.4個百分點的差異,這就是通貨膨脹帶來的貢獻率。
看到了吧,對包括德國、法國和美國在內的國家而言,經濟真實發展水平是下降零點幾個百分點,是增長零點幾個百分點,還是提升兩至三個百分點都不是很重要。
高通脹完全可以“忽視”這些,尤其是德國,即使經濟實際降幅再擴大一個百分點,但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名義GDP依然能創下歷史新高。再加上歐元升值,帶動按美元計算的經濟規模升至4.456萬億。
這也是日本媒體多次表示德國勝之不武的原因,他們強調:日本經濟在2023年是實現增長的,要比德國下降0.4%好很多。日本的輸,僅僅是源於物價提升力度不及德國,日元匯率表現不及歐元。
總之,2023年是一個較為“異化”的年份,僅觀察各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已不能充分反應各國的真實國情。這也是日本、俄羅斯提醒媒體應著重參考購買力平價這一指標的背後邏輯,對此您認同嗎?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