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捷
圖書推薦
書名:大衰退1929~1933
作者:弗裡德曼、施瓦茨
翻譯:雨珂
出版:中信出版社
1929-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這場危機蔓延到全世界,對整個世界經濟乃至政治格局都有深刻影響。
上世紀二十年代,隨著一戰結束和金本位的恢復,全世界大量資金流入美國,造成工業繁榮、地價高漲、股指攀升的局面,人們都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憧憬,即“美國夢”。既然是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天。但“衰退”還是“大衰退”,兩者實在大為不同。
弗裡德曼的《大衰退》就是來解釋衰退如何轉變成為大衰退。二十年代末,美國證券市場上已經有明顯的泡沫,投機活動非常猖獗。政府對此深感憂慮,一部分官員認為應該“道義勸告”,另一部分官員則認為,只有緊縮貨幣,才能直截了當地抑制投機活動。最終,美聯儲調高了貼現率,選擇用嚴厲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直接打壓證券市場。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
1929年大蕭條下,美國一家銀行出現擠提潮
雖然股市暴跌,投資與消費都逐漸下降,但大家並不認為金融體系本身存在什麼問題,好日子很快還會到來。就在這時,英國爆發了大規模針對英鎊的投機,即“英鎊危機”。英國政府當機立斷,放棄金本位,從而徹底杜絕了投機。人們猜測,投機者很有可能接著把注意力投向美國。恰逢美國經濟衰退,它很有可能步英國的後塵,也很快放棄金本位制。
然而美聯儲不想放棄金本位,罕見地過度反應,再次急速上調了再貼現率,用以打擊國際炒家。如此嚴厲地防禦,使國際炒家望而卻步,可是苦了美國國內的銀行。本來貨幣存量就緊張現在一提高再貼現率,等於一把勒緊銀行的脖子。很多銀行在這一輪擠兌中倒閉。銀行倒閉比股市崩盤更嚴重,直接影響到投資與消費,也進一步減少了貨幣存量。
失去工作的工人在紐約市政廳前抗議
緊接著,美聯儲又走錯了 第三步棋。1932年4月,國會向美聯儲施壓要求其進行大規模公開市場操作,回購政府債券。由於政策的“時滯”,美聯儲沒來得及看到政策的實際效果。弗裡德曼後來的統計研究表明,短短兩個月的公開市場業務已經開始拉動美國經濟復甦。然而,美聯儲多數官員認為降低名義貨幣利率已足以保持寬鬆貨幣政策,於是停止公開市場的交易,也就終結了美國經濟復甦的可能。
半年後,也就是羅斯福上臺之前,美國人民擔心羅斯福放棄金本位,又開始擠兌黃金,開始了又一輪擠兌潮。美聯儲沒有設法緩解人們擠兌的焦慮,而是採取防禦性措施,控制黃金,使得貨幣存量進一步下降。結果,很多銀行躲過前一年的擠兌潮,但終沒有躲過這輪,紛紛倒閉。商業銀行的倒閉又進步加劇貨幣存量的萎縮,使得美國經濟被牢牢地按在谷底。
羅斯福上臺後,積極推行新政,加上外部環境的有利變化,終於使美國經濟逐步走出衰退。最終,是美國人民為美聯儲支付了學費。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