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溫州市代市長張文傑(2月1日當選)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是該市衝刺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萬級常住人口“雙萬”城市的重要一年,要在變化變局中搶抓機遇,在知重負重中攻堅克難,在苦幹實幹中奮勇爭先。
前不久,各地陸續公佈了2023年經濟資料,其中較為引人關注的是常州和煙臺,兩市雙雙跨過萬億GDP大關。至此,全國萬億城市俱樂部數量擴容至26個。那麼常州、煙臺之後,誰會是下一個萬億城市呢?
目前,GDP在8500億元以上的候補萬億城市共有4座,分別是唐山、徐州、大連和溫州。其中,前三座城市都位於北方,唯有溫州是南方城市。作為民營經濟重鎮,溫州曾在八九十年代憑藉“溫州模式”風光一時。如今,站在萬億城市門口的溫州,是否正在迎來城運“第二春”?
浙江第三城的“雙萬目標”
溫州所在的浙江,作為全國唯一“共同富裕”示範省,這些年各項事業發展亮點紛呈。經濟上,去年浙江GDP實際增速達到6%,總量邁上8萬億元大關;人口上,浙江更是連續多年增量高居各省第一。
溫州南塘街全景
但即使在這樣的明星省份,溫州去年的經濟表現也堪稱亮眼。一方面,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730.6億元,增長6.9%,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1.7和0.9個百分點。另一方面,649.2億元的GDP增量大幅拉開了與紹興、嘉興等競爭者的差距。而且,溫州的這個增速還是在上調了2022年終核數據的基礎上得來的。
根據最近公佈的2022年終核數據,浙江當年的GDP為78060.6億元,較初核時上調了345.24億元。這300多億元的GDP主要是由杭甬溫金這4座城市貢獻的。其中杭州上調最多,達到202億元。其次便是溫州,將近52億元。
除了在省內表現出色,即便放在全國,溫州也十分搶眼。
就以4個候補萬億城市來說,雖然總量上溫州暫居末席,2023年當地GDP為8730.6億元,跟排名第一的唐山差了整整400億元。但論增量,溫州卻排名第一,其中,溫州和大連2022年的時候還差了將近350億元,但到2023年末已經只剩下22億元。按照這個追趕速度,估計今年溫州就有可能迎來反超。
2023年12月21日,浙江溫州,在位於樂清市的浙江寶龍機電有限公司微型馬達生產車間,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視覺中國 圖
即便是唐山,也已進入溫州的“射程”。畢竟溫州過年一年的增量就比唐山多出417億元,超過了兩者的差值。所以,只要溫州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2024年就有可能反超其他三座城市,進而成為四城中第一個撞線萬億GDP線的城市。
事實上,根據溫州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到2025年末,該市就將力爭邁上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億級地方財政收入、千萬級常住人口、百萬級新增人才的發展新臺階。而其中有些目標,可能就會在2024年末實現。
溫州過去一年表現搶眼
提起溫州,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足跡遍佈全球的溫商。有錢、會做生意、製造業發達……這一連串標籤的背後,既有溫州成功的密碼,也隱藏著溫州走過的彎路。
溫州在2011年爆發區域性金融風波,城市經濟遭遇很大影響。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曾經名聲赫赫的溫州,幾乎成了一個被忽視、甚至被輕視的城市。偶爾引起外界關注,也或是因為網紅歌曲《江南皮革廠》之類的“花邊新聞”。
即便是在浙江省內,溫州的實際地位前些年也受到影響。從曾經與杭甬並列的鐵三角,到與金(華)義(烏)一同列入四大都市圈,再到最新的杭甬雙城記,地處浙南、區位一般,又沒有省會、計劃單列市等行政頭銜加持的普通地級市溫州,越來越邊緣化。
而浙北的紹興、嘉興,依託杭州灣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東風,紛紛對溫州的“第三城”地位發起挑戰。最接近時,紹興GDP一度僅差溫州30億,“第三城”險些易主。
經濟增長乏力,也使得溫州的人口吸引力大不如前。過去,溫州曾長期是浙江人口第一大市。但2016年,溫州常住人口被杭州超過,如今兩地人口已相差近300萬。而第三名的寧波,2022年末常住人口也已僅比溫州少6.1萬。考慮到過去幾年,寧波每年新增人口都比溫州多出四五萬人,趕超只是個時間問題。
正當人們以為溫州將就此“沉淪”,成為一座不起眼的地級市的時候,從2018年起,溫州經濟成長開始悄然提速。2019年,在歷經了10年的沉寂後,溫州經濟總量重返全國30強。過去一年,溫州不僅GDP增速全省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同樣高居浙江首位。
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溫州究竟做對了什麼?對於大多數非省會、區位不佳的普通城市來說,能從溫州觸底反彈的經歷中學到些什麼呢?
溫州的成功可以複製
溫州發家於製造業,改革開放之初,當地曾湧現出五金大王、礦燈大王、螺絲大王、電器大王等“八大王”。但進入21世紀後,一些人放棄主業,賺起了炒房、金融等偏財。2011年區域性金融風波後,溫州痛定思痛,重新樹立起製造業立市、強市、興市、富民的理念。
過去十年,溫州苦練內功,一方面加速打造傳統支柱產業、新興主導產業兩大萬億級產業叢集,特別是搶抓新能源發展風口,一大批新能源重大產業專案紛紛佈局,新能源產業全鏈條加速成形。另一方面先後整合打造了溫州灣新區、甌江口新區等多個產業平臺,重點佈局高階裝備製造、電子資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產業。
為了吸引人才,溫州出臺促進青年就業創業十條舉措,開展“千企百校”人才合作對接系列活動,推進人才友好型、職業友好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構建青年人才創業、安居等“十大場景”,打造青年人的嚮往之地。光是今年,溫州就有望新增全職頂尖人才5名、省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40名,引育大學生12萬人以上。
為了鼓勵創新,溫州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規上企業和高新企業“雙邁進”計劃,透過稅費減負、新增貸款等方式,傾力扶持、加速壯大創新主體,形成企業發展“雁陣齊飛”的景象。根據計劃,今年溫州將新增科技領軍(小巨人)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6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00家,力爭規上企業研發機構設定率和研發活動覆蓋率均達60%,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在2.85%以上。
一套組合拳下去,溫州的產業經濟果然觸底反彈,並呈現加速發展勢頭。十年間(2014-2023),溫州GDP增長了100.7%,翻了整整一番。雖然跟八九十年代最為風光的時候還有距離,但顯然已走在重振輝煌的路上。
更難能可貴的是,溫州的這些成績是在不借助外力,主要倚仗產業政策的基礎上獲得的。而這對於廣大三四線城市來說,無疑更具借鑑意義。
海報設計 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