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尾以來,長債利率迭創新低,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2.5%以下,30年期長債也“漲瘋”了。
長端債表現強勢之下,主力買方都有誰?他們是何策略?如何看長債走勢?
利率不斷下行
連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5%以下持續走低。1月31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2.4256%,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盤中下行至2.41%,最終收於2.433%,創多年新低。截至最新,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2.444%,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在103.525,再創新高。
除10年期國債外,30年期國債近兩月行情也受關注。1月30日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收於105.43,創新高,2月1日盤中上探105.48高點。截至最新,為105.14。
對於10年及以上期限國債利率創下新低點,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實際上這一輪利率下行行情自2023年11月末起,基本面偏弱、資金面轉松、財政等寬信用政策預期轉淡、風險偏好降低、配置力量搶跑等等因素形成共振,加速利率下行行情的演繹,推動了利率的持續下行。
同時讓固收投資圈感嘆的是,現在超長期國債很搶手,從招標結果看,往往是溢價發行。
例如,2023年12月15日,規模230億元的50年期國債發行,票面利率3.27%,招標結果顯示,發行價格108.43元。今年1月12日,280億元30年期國債招標,票面利率3%,發行價格105.10元。
中債研發中心月度資料顯示,在債券市場中,國債交易活躍度明顯提升。國債換手率此前一般為百分之十幾,2023年四季度顯著提升,到2023年12月,國債換手率達到38%,成為全債券市場換手率最高的品種。
誰是長債購買主力?
哪些機構是長債的購買主力?據券商中國記者獲得的淨買入債券成交統計資料,上週(1月22日-26日),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含私募)對期限7-10年國債的淨買入超百億,證券資管、保險產品等產品淨買入也超百億,也是購買主力之一。而對30年國債,基金公司、保險公司是淨買入較多的機構。
從更廣義的包括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在內的長期限債券看,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以及證券資管等產品,都是購買較多的機構。
據業界人士稱,在超長期國債一級發行市場購買機構中,外資保險公司身影比較多。外資保險大多經歷過利率下行週期,對優質超長期資產的價值認知更高,行動上也更堅決。
“要抓住債券市場牛。”一家配足了長債的外資壽險公司高管表示,在低利率且利率下行階段,保險公司配足長期債券,是配置和交易策略的綜合考慮。在持有階段,結合短期交易機會,會可望實現較好的資本利得,也就是“騎乘策略”。如果策略得當,總體收益並不低。同時,超長債屬於長久期資產,有助於資產負債久期匹配。
多位投資人士認為,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購買長債量較大,主要源自存在交易類需求。
“自去年底以來的這波長債利率下行中,除了保險機構有配置需求之外,基金公司等注重相對收益的機構,也對長債‘搶’得很厲害。”一位保險固收投資人士稱,在優質資產稀缺的情況下,基金公司也看中了長端債券存在交易機會。“現在基金公司在30年國債上的活躍度是非常高的,市場跟以前已經不太一樣。”
易方達穩健收益債券A基金2023年第四季度報告顯示,在基金操作上,組合債券資產積極調整,增加了長久期利率債的配置比例,及時拉長了平層久期,在12月份收益率下行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資本利得收益的增厚。
資產荒下仍有配置盤
總體上,從投資資產配置角度而言,長期利率債受追捧,一大原因是優質資產稀缺。
近期,泰康資產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蘇振華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曾分析,近年固收投資面臨的一大問題即是資產荒,在國內利率中樞持續下行時期,可以預期,未來保險機構固收投資的一大趨勢是,對超長期優質“壓艙石”資產的配置會系統性地提升。
“資產荒格局未改,配置盤或仍然有配債空間。”明明認為,從配置的角度看,2024年初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資產荒”,信貸投放節奏要求平穩均衡、傳統高息優質資產(城投等)受制於地產政府化債而難以放量、地方債提前發行的安排也並不積極,原本在年初的配置力量在2023年年底提前配置節奏,尤其長端和超長端利率品種配置力量大增。資產荒的格局或仍然難以見到扭轉。而在信貸需求偏弱、信用派生不暢的情況下,貸款、信用債等利率持續下降的趨勢仍難見拐點,長久期利率債作為當前的高息資產需求仍然較強,長期看利率繼續下行難以扭轉。
從保險行業來看,截至2023年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達到27.67萬億元,其中債券投資12.57萬億元,佔比45.4%,創2013年以來新高。
責編:王璐璐
校對:陶謙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755-8351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