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本、阿根廷、俄羅斯等國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總金額已超過4萬億元了,那真正落實下來的金額到底有多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中國央行在近期公開答案了,預計會出乎大多數網友的意料。
甚至會讓大家感到傷心
央行公開的訊息顯示,截止到今年9月份,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中,境外央行、貨幣當局實際動用的“人民幣餘額”減少至900億元,創新低了。
前一期的報告,也就是截止到今年6月份的資料,境外貨幣當局實際動用的“人民幣餘額”還是1045億元呢。
更早的報告還顯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國簽署的總額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中,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實際啟用的人民幣互換資金餘額為1148.86 億元人民幣,佔協議總額的比例不到3%。
時間還可以進一步前移,截止到2023年9月份,境外當局實際動用的人民幣金額為1171億元。連續多個報告都顯示,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實際啟用的人民幣餘額在下降,這說明:
與到期已償還的原有借款金額相比,境外當局新借的人民幣金額越來越低,導致實際啟用的人民幣餘額跌破1000億元大關了,佔協議總金額的比例更是下滑至2.2%左右。
雖然名稱是“貨幣互換協議”,但實際上是相互借錢,相當於相互“授信”。近期,中日兩國續簽協議,互換規模保持不變——還是2000億元人民幣/34000億日元,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意思是:在協議有效期內,允許日本央行從我國央行借2000億元人民幣。可以低於這個金額,甚至是僅簽署協議,而不是實際啟用,但借款總的餘額不得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設定上限,但沒有下限。
假設在10月份,日本從我國央行借款10億元。在11月份的時候,還給我國5億元,並支付相應的利息。12月份沒有再借錢,該月份:日本央行實際啟用的人民幣互換餘額就是5億元。
我國啟用的外幣數量,也創下新低了
央行公開的報告還顯示,在境外貨幣當局啟用的人民幣餘額降至1045億元的時候,我國央行實際動用的外幣餘額摺合人民幣更是下滑至5億元,也創下新低了。
南生注意到,在截止到今年6月份的報告中,我國啟用的外幣餘額摺合美元為4.81億,大約是34億元人民幣。到如今降至5億元人民幣,跌勢更大了。
從這些報告我們可以瞭解到如下資訊,首先是簽署協議與協議被真正落實的兩回事,畢竟從對方國家借錢是有成本的——不僅要償還本金,還要支付利息,而且是借什麼錢,就用什麼錢來還。
其次,與境外當局相比,我國啟用的外幣佔比更低。這在說明中國外匯充足的同時,還說明了:並非是對方從我國借錢的時候,就要求中國採取對等行為——可以是對方單方面從我國借錢。
第三,貨幣互換協議不具有“強制性”,在實際啟用之前,不會出現債權與債務關係。雙方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需求進行調整,一般情況下,與美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啟用美元比例更高,而啟用人民幣的額度有限。
第四,借什麼貨幣,就用什麼貨幣來償還,不存在貨幣貶值產生的損失。好比是我們從工商銀行貸款買房,借的是人民幣,還的還是人民幣,與匯率有什麼關係呢?真正有關係的是通脹。
自己國家的貨幣貶值的越厲害,自己國家的損失會越大。舉個例子,假設我國從阿根廷借比索,借的時候能這些錢買1萬噸鋼材,到期償還時,由於比索大幅貶值的影響,購買力減少一半。
損失的是阿根廷,而不是我國啊!因為,我國現在只需要出口5000噸的鋼材,就可以償還本金了。而當時用這些借來的比索,可是從阿根廷購買了能提煉1萬噸鋼鐵的鐵礦石啊。
第五,貨幣互換協議中“規定的利率”主要是用來做抵押的。若對方想從我國央行借人民幣,需要按規定利率將等值的外幣存入我國央行,作為抵押。到期後,對方還本付息,我國將押金還給他。
抵押,可不僅僅是本幣
以中日兩國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為例,若日本央行想借錢,得拿同等價值的日元來抵押。若到期他們不願還本付息,違約了,貸款的“直接抵押物”,就是日本本國的貨幣——日元也拿不回去。
同時,還會對日本的“主權貨幣信譽產生重大影響”,即:貨幣互換協議的抵押物實際上是主權信譽。為了不想償還實際啟用的這點錢,而對自己國家的信譽產生重大影響,得不嘗試啊。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和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