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21世紀以來第21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正式釋出。
中央一號檔案提出,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面對新時代新徵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涉及領域更廣、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金融也需要不斷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重點領域信貸服務模式,助力打好鄉村振興漂亮仗。
多點多方多處發力
“檔案中‘信貸’一詞出現了3次,明確信貸擔保業務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這是一個積極向好的訊號。”上海市長三角科創產業金融服務協同創新中心城鄉產業金融研究所所長孫文華指出。
孫文華表示,農業農村領域的專案與城市建設專案不同,需要地方政府的動態支援,建議地方金融機構藉助地方政府產業規劃,藉助地方行政力量融合金融支援農業農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檔案提出,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政府投資基金等作用。強化財政金融協同聯動,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開展高標準農田和設施農業建設等涉農領域貸款貼息獎補試點。
“實踐表明,一些地方金融組織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應在法律地位、稅收政策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加大支援力度,引導和鼓勵小額貸款、融資擔保等機構發揮機制靈活、響應快速等特點,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健康發展。”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要構建和完善多層次信貸市場體系,發揮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各自優勢。
檔案指出,完善大中型銀行“三農”金融服務專業化工作機制,強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定位。
近年來,大行持續下沉服務助力鄉村振興,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小銀行的生存經營空間。董希淼指出,要明確大中小銀行的不同定位。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銀行機構,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以開發包容的精神,逐步構建整體協同、分工明晰的服務網路。
技術助推體系化建設
近年來,數字技術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孫文華指出,糧食安全、種業振興等領域擁有穩定的上下游關係,機構可以透過產業聯合體實施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授信,糧食、種業等產業規模較大,產銷相對穩定,透過“全鏈”授信,鼓勵產業鏈、供應鏈相關企業結盟合作,同時,也能容易採集資料,動態監測信用安全。
山東省濰坊市法學會金融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歐永生則認為,金融機構應探索種子企業債權、股權融資等方式,加強金融服務現代種業的意識,擴寬融資渠道。
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檔案則指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我國‘大國小農’的特徵明顯,銀行作為我國普惠金融的主體機構,應當發揮其銀行分支機構遍佈農村網點的優勢,尤其要圍繞縣域經濟發展。”孫文華指出,可以積極拓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物件,設計“新型信用評估指標”,加大對創新型鄉村產業業態產品的支援力度。
歐永生指出,資訊共享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農業信用資訊分散在多個部門或主體中,信用資料只有共享和流動起來,使之更完整充分、更體系化,信用風險評估才能更加準確,在“三農”貸款中的作用才能得以更好顯現。
董希淼建議,要充分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手段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創新,促進金融產品批次化、標準化,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普惠金融可持續性。對中央和地方政府來說,重要的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透過加強農村徵信體系和小微擔保體系建設,積極最佳化縣域乃至村域數字金融服務生態。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建設好區域大資料平臺,賦能金融機構。
實現三大主糧收入保險全國覆蓋
中央一號檔案提出,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實現三大主糧全國覆蓋、大豆有序擴面。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明確將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從產糧大縣,擴大至全國範圍,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國元保險農業保險業務總監、農業保險部總經理沈光斌在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採訪時表示。
至於如何逐步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這需要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結構,支農財政補貼應進一步向農業保險傾斜,激勵各省市區繼續加大農業保險投入,最佳化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協調好政府與保險公司及農業生產者的關係。
“同時,也需要加強農業保險宣傳,做好理賠工作。”沈光斌認為,目前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仍需不斷培養。保險公司應做到應賠盡賠,透過每一次賠付,提升農戶保險意識。
針對理賠問題,中央一號檔案也特別強調了,要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
沈光斌表示,近年來,農業保險在協同政府部門應急響應和災害救援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理賠中,目前仍存在一些薄弱之處,比如不精準等,保險機構應加大機構網路建設,重視資訊化手段應用,尤其是加大對衛星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的應用,利用大資料分析提高風險評估和預測的準確性等。
王國軍則建議,在承保時要加強風險評估與管理,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減少風險的發生。理賠時要完善理賠制度與流程,明確理賠標準和程式,確保理賠工作的規範化,同時,要加強與農戶的溝通與協調。
在國家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業保險已成為保險業助力“三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農業保險為農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4.98萬億元。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已基本形成以成本保障型產品為主,產量保險、收入保險和指數保險等各類創新型產品共同發展的農業保險產品供給體系。
“但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仍以種植、養殖類成本保障型產品為主,收入保險和指數保險等創新型產品適應範圍較小。以安徽為例,目前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保障程度在20%左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沈光斌說。
中央一號檔案提出,要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
對此,王國軍建議,要豐富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建立多層次的風險分散機制,透過再保險、巨災保險等方式分散風險,減輕保險公司賠付壓力。同時,增大補貼力度,降低費率。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