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人們總喜歡談論的話題就是收入問題。雖然這是一個比較隱私的話題,但是在人們好奇心的驅使下,又成了一個很可能討論到的話題!
如何回答也成了一個技術性的話題,如果你回答過多,村裡人又會嫉妒,甚至可能找你借錢。如果你回答的較少,他們又會看不起你,這就太糾結了。
有網友給出了建議,如果你月入過萬,就說自己月薪8000。如果你月入3000,就說自己能賺5000。
其實不管我們怎麼回答,那些賺到錢的人是很難裝收入很低的。
我們也會發現身邊那些賺到錢的人,可能並不是學歷最高的,也不是最會說的,但是他們就是因為做對了一些事情賺到了錢。他們只要賺到了錢之後,沒有亂投資,沒有賭博,就會變得越來越有錢。
很多人就會感覺不公平,為什麼他們本來就不缺錢了,花錢也是大手大腳的,錢反而還要流向他們呢?
如果我們不願意瞭解他們的創業歷史,你會簡單地認為他們就是運氣好而已,如果沒有運氣,他可能跟你一樣也在打工。
事實真的如此嗎?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運氣好,不僅生下來就有潑天的富貴,也擁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圈子,只要他稍微動用一下關係,就能賺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財富。
當然,也確實有個別人,隨便買了一張彩票,就中獎了500萬元。
不過從機率學上來看,大多數有錢人都不是單純地運氣好,他們是因為認知到了一定高度,這才幫助他們賺到了一定的財富。
得出這個結論,可能會遭到很多人無情的反駁,因為現在的網友非常反感有人來談認知這個詞。
一旦有博主談到認知,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要開始PUA粉絲了,或者是他要開始收割粉絲了。
我現在一般也不敢用這個詞,但是在回答本文標題的問題時,我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替代認知的詞彙。
認知這個詞看似很具體,實際上是一個範圍非常廣的詞。如果一個人非常賺到錢,你可以說他認知不到位。如果一個人遲遲沒有升遷,你也可以說他職場認知不夠。
總之,絕大多數問題都能扯到認知上面。
回到問題本身,我們要研究的是為什麼錢都流向了不缺錢的人?
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賺到這些錢的必要條件,比如說:人脈、影響力、渠道、營銷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等等。
而這些條件是怎麼擁有的呢?
我們以人脈為例,一個人想要擁有好的人脈,不可能是突然間就擁有的。都是一點一點慢慢積累來的。
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做向上社交,這其實就是我們獲得人脈的過程。我們當然希望認識很多比我們厲害的企業家、哲學家、政治家等。可是,人家的段位比我們高,憑什麼要跟我們玩呢?
這就需要我們給這些牛人當“小弟”,我們可以在某個方面替他們解決問題,要麼可以幫他們提高效率,要麼是可以幫助他們省錢。
只要我們能夠給他們不斷提供價值,那麼我們就算是向上社交成功了,也算是獲得了一個優質人脈。
當我們擁有成千上萬個比我們厲害的人脈之時,賺錢只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越是大環境不好的時候,這些人就越擁有更加全面的行業資訊,也更容易把握住機會,從而賺到更多的錢。
當一個人知道用人脈賺錢要比上班快得多的時候,就是他認知超出某些人的時候。
但是這個認知並不足以讓他脫穎而出,還需要付出行動來獲得這些人脈。
當他不斷實踐,不斷更新方法的時候,他的人脈也就越積越多。這其實也是認知成長的過程。誰也不是一上來就是認知很高的人。
當他從意識到人脈可以賺錢到獲得無數人脈的過程,就是認知突飛猛進的時候。他的認知到了某個閾值之後,就會爆發式增長,這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
根據人脈這個例子,我們再來思考為什麼很多打工人無法賺到可以實現財富自由的錢?
因為很多打工人受制於各種條件,他們並沒有不斷讓自己的認知成長,而是多年來一直鞏固自己的認知。你每天看似很努力地在上班,其實不過是在不斷重複而已,你的認知並沒有根據你的年齡變大而成長,因此,你也就很難等到認知到了一定程度以後,財富自己追隨你的那種場景。
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不可能做到認知既全面、又深邃。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細分領域,透過一切方法來讓自己的認知突飛猛進,總有一天,錢會像長了腿一樣,不斷流向你!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顛覆式創新與新商業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臺!
在新商業的世界裡,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顛覆出局的企業,現在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顛覆與重構”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闆,如果顛覆與重構能力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何來競爭力;要想破局突圍,必須顛覆原有商業模式,重構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