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家中國公司,在投資市場上擁有過這樣的待遇。
編者按
A股市場自從誕生以來,到目前為止,大家公認的“股王”非茅臺莫屬。這不僅僅因為它的市值和股價長期位居第一,也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種獨特現象,甚至上升到了信仰的程度。
A股投資者也從這家公司獲益匪淺,本文選摘自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新作《茅臺傳》的第二十章中的《茅指數:題材、現象或信仰》一節。歡迎讀者發表您對於茅臺及“茅臺現象”的見解,我們將挑選三位讀者贈送吳曉波的《茅臺傳》或《激盪十年》 。
英國的帝亞吉歐是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它由大都會(Grand Metropolitan)和健力士(Guinness)兩大公司於 1997 年合併而成,其產品橫跨蒸餾酒、葡萄酒和啤酒三大品類,業務遍及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帝亞吉歐旗下匯聚了200 多個顯赫的歐美酒類品牌,全球七大烈酒冠軍品牌中,帝亞吉歐坐擁其三。其旗下品牌包括: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蘇格蘭威士忌品牌尊尼獲加(Johnnie Walker)、珍寶(J&B),世界第一伏特加品牌斯米諾(Smirnoff),世界第一利口酒品牌百利甜酒(Baileys),世界第一龍舌蘭酒品牌豪帥金快活和銀快活(Jose Cuervo Gold & Silver), 世界第一黑啤品牌健力士(Guinness),世界第二朗姆酒品牌摩根船長(Captain Morgan)。
2017 年 4 月,貴州茅臺的市值超過帝亞吉歐,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烈酒公司。從收入和盈利能力來對比,2018 年,貴州 茅臺實現 736 億元人民幣的營業收入,對應 352 億元淨利潤,其淨利率為 47.83% ;而帝亞吉歐在這一財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 121.63 億英鎊 (約合1057 億元人民幣)和 31.6億英鎊(約合 261 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率為25.98%。
到 5 年後的 2023 年 4 月,貴州茅臺的市值為 2.29 萬億元人民幣,約為帝亞吉歐的三倍。在 2022 年的中國企業市值排行榜上,貴州茅臺名列第二,僅次於騰訊控股,排在阿里巴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移動之前。在國內的滬深兩市,貴州茅臺雄踞市值第一,並且是目前唯一一隻股價超過1000 元的股票。
2020 年 9 月,國內最大的金融資料分析公司萬得(Wind)別出心裁地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指數——“茅指數”。它涵蓋了滬深兩市中的 30 家 “類茅臺”公司,主要指消費、醫藥以及科技製造等領域擁有較強成長性及 技術實力的龍頭公司。在後來的幾年裡,“茅指數”與滬深 300 指數成為機 構投資人觀察和選擇績優股的評價引數。在民間的輿論市場上,散戶則喜歡把那些高成長、值得押注的公司冠以各種“茅”,比如,寧德時代被戲稱
為“寧茅”,片仔癀被稱為“中藥茅”,海康威視被稱為“安防茅”,等等。
從來沒有一家中國公司,在投資市場上擁有過這樣的待遇,它是一把雙刃劍,一側指向讚譽, 一側指向毀謗。貴州茅臺這隻股票既是“題材”又是“現象”,而在一些人心目中,它更是一種“信仰”。圍繞它所發生的各種爭議,往往超出了白酒產業甚至茅 臺公司本身,帶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公共性。在一些人看來,它是“股市之錨”,代表了價值投資理念的中國標本,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它是一個被集體炒作起來的“巨型泡沫”,是莊家收割散戶的白色鐮刀。還有一些人則把茅臺的高市值與美國科技股進行比較,視其為一種尷尬或恥辱。
2012 年:雙殺式危機
關於茅臺的這一切,都始於 2012 年。
這一年,貴州茅臺交出了一份十分亮眼的財報:生產基酒 4.3 萬噸,同 比增長 8.33% ;實現營業收入 265 億元左右,同比增長 43.8% ;淨利潤 133億元,同比增長 51.9%。
淨利潤增速超營收增速,營收增速超產量增速,沒有比這更好看的曲線圖了。
在 2012 年年初,酒廠把飛天茅臺的出廠價從 619 元一口氣提升到 819 元,是歷史上提價最多的一次。儘管如此,市場需求仍然十分旺盛,經銷商的零售價格同步從 2000 元提高到了 2300 元。
然而,也是在這一年的年底,茅臺遭遇建廠以來的又一次危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考驗最為嚴峻的一次。
危機發生在兩個層面, 一是政策面,二是行業面。
2012 年 12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透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 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八項規定》,即中央八項規定,提倡精 簡節約,嚴令禁止官員出入高檔消費場所。此後,各地紀委厲行嚴查,高檔場所及高價菸酒的消費頓時蕭條,杭州西湖邊的 30 家高檔會所被全數關停。
在企業界,第一個被摧毀的上市公司是湘鄂情,它是京城高階餐飲的龍頭,所有門店都開在各大部委集中的黃金地段。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一夜之間門店門可羅雀,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湘鄂情相繼關閉了 8 家門店,公司鉅虧 5.64 億元。
在這一次的整頓中,茅臺酒成了“焦點中的焦點”,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它就是高價酒的代名詞。公務性消費在茅臺酒的總銷量中到底佔多大的比例,茅臺酒廠其實並沒有確切的統計,市場普遍認為,應該佔 35%~40%。在政策面出現突變的同時,一個行業性的惡性事件也意外地發生了:2012 年 11 月 19 日,上海的一家檢測機構在酒鬼酒中驗出塑化劑(DBP)含量超標 2.6 倍,迅速引發輿論風暴。
雙殺效應之下,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高階白酒的銷量斷崖式下跌。體現在終端的零售價上,飛天茅臺從 2000 多元一路下跌到 850 元。這意味著經銷商已經無利可圖,甚至可能賣一瓶虧一瓶。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上的白酒板塊也集體狂跌,茅臺、五糧液和瀘州 老窖等的股價跌幅約為 35%,汾酒和洋河更是跌掉了 46% 和 58% 。14 家白酒上市企業的市值縮水超過 2500 億元。
最看好茅臺酒的人是誰
凜冬來臨,有的人看到了絕望,有的人看到了光。
在悲觀氛圍濃烈的 2012 年年底,一件頗讓人意外的事情是,最看好茅臺酒的,居然是資本市場的投資人,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深圳的投資人林園和但斌。
林園在 2003 年就開始買入貴州茅臺的股票。他是一個低調而勤勉的投資人,幾乎每年都參加茅臺的股東大會,還曾到茅臺鎮實地走訪。有一年,他參加茅臺投資者晚宴,季克良向他敬酒,林園不喝酒,於是推辭。然而, 季克良看到林園的酒杯裡還有酒,就拿起來一口飲下,說自己不捨得浪費好東西。這讓林園看到了茅臺人的不一樣。
2012 年危機來襲時,林園仍然堅定持有茅臺股票。在他看來,飛天茅臺只要能夠以 819 元的價格賣掉,公司盈利就有保障,別的因素對它都不構成影響:“茅臺市場價賣 2000 元或者是 1000 元,都與茅臺的股價無關, 股東只能享受 819 元所產生的利潤。茅臺的經銷商是每月按計劃進貨的, 而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從這個意義上說,茅臺一天就能收足一年的貨款,因為茅臺按出廠價是供不應求的。”
相比林園,但斌則在輿論市場上扮演了“茅臺捍衛者”的角色。
我認識但斌是在 2010 年前後。他是國內投資圈裡的一個知名人物,在 新浪微博上有上千萬的粉絲。他平日最喜歡的事情是讀書,最崇拜的偶像是巴菲特。早在 2003 年,他就開始購進貴州茅臺的股票,那時的股價為 23 元,公司市值約為 80 億元。
2017 年,但斌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寫道:“為什麼我們這麼看好茅臺?因 為它像液體黃金一樣珍貴!金山還有挖光的一天,只要中國人的白酒文化 不變,用當地紅高粱加赤水河水釀造的成本極低的茅臺酒,就能像永動機一樣源源不斷地提供現金流。”
2012 年 12 月 10 日,就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的一週後,但斌在自己的 微博上發出了第一篇看好茅臺的博文:“相信茅臺!對茅臺質量還是要相信, 白酒行業毛利這麼高,特別是茅臺根本沒有利益訴求。要相信常識!塑化劑自酒鬼酒始,茅臺終。過去的終歸過去,中華民族,白酒的歷史源遠流 長!民族的終歸是久長、永存的!”在後來的四年多里,但斌寫了3000 多篇類似的微博,成為國內最著名的“茅臺唱多者”。
跟林園、但斌一樣,在那一時期堅持唱多茅臺的還有北京的私募基金 投資人董寶珍。他在 2013 年 2 月寫了一篇《貴州茅臺的成長是由收入水平驅動的,不會停止》。根據他的計算,從 1981 年到 2012 年,茅臺酒零售價與國民人均月工資收入有一個固定的比例關係,尤其是 1997 年以後,基本維持在 35% 左右,也就是 10 天左右的收入夠買一瓶茅臺酒。
當時有一位叫揚韜的投資人撰文《投資的邏輯》,認為“貴州茅臺完美財務資料背後的成長邏輯來自三公消費,隨著國家大力限制,貴州茅臺將失去成長動力”。董寶珍在網上與揚韜辯論,提出“支撐貴州茅臺成長的邏輯是中國禮尚往來的文化與精神性消費的興起。若三公消費消失,茅臺酒仍可以憑藉自身的特質吸引其他消費主體”。
董寶珍與揚韜的分歧,代表了市場的兩大立場。兩人在網上不斷地辯 論,最後竟演出了一場“行為藝術”:當時貴州茅臺的總市值為 2000 億 元,揚韜認為將會跌到 1000 億元以下,董寶珍認為不可能跌破 1500 億 元,如果跌破,他就裸奔。誰料,2013 年 9 月 17 日,貴州茅臺股價大跌 5.58%,市值跌至 1469.52 億元。四天後,董寶珍在北京郊區找了一片小樹林裸奔,並上傳了兩張裸奔的影片截圖在網上。
股價的狂瀉讓裸奔的董寶珍成了資本市場的一個笑話,他持有的茅臺股票縮水七成,但是他像一塊頑石一樣繼續苦熬。他在網上繼續與人辯論。先後寫了 10 萬多字的文章。同時,他還和助手選了 80 家茅臺酒專賣店,進行實地調研。他在現場看到,“當把茅臺酒和任何一款中國白酒放在一起 的時候,只要價格差距在 300 元以內,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茅臺酒, 白酒行業整體的價格下行有利於茅臺銷量增加”。
這些“茅臺唱多派”,在後來的投資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
《茅臺傳》
作者:吳曉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