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3年,老百姓豬肉吃得很爽,但養豬的卻很慘。
按照農業農村部公佈的資料,2023年中國整個養豬業平均每頭豬虧損76元,2023年一共出欄了7.26億頭生豬,這意味著,整個養豬行業虧了550億。
這個演算法可能不太準確,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比這個數字還要慘烈,有的“豬王”甚至已經倒在2023年。
比如行業老四正邦科技,2023年中就已經扛不住了,直接申請了破產重整,如今已經被收歸到競爭對手雙胞胎集團旗下。
雙胞胎早就想上市了,可以預見,以後有可能逐漸就沒有“正邦”這個名字了,雙胞胎將成為新的江西“豬王”。
而福建“豬王”也早就深陷債務的泥潭了,目前的違約金額已經超過14億,控股股東的股權也已經被法院輪候凍結了,破產重整可能只是個時間問題。
傲農生物一度是養豬界的“黑馬”,只用了5年的時間就從零開始幹成了行業老五,沒成想,也倒在了這個“寒冬”。
一年的時間,五大“豬王”沒了倆,而行業老大、老二、老三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截止1月31日,所有養豬上市公司的年度業績預告都已經公佈了,我們著重看看老大(牧原)、老二(溫氏)和老三(新希望)的成績單。
牧原股份預計虧損38-46億,溫氏股份預計虧損60-65億,新希望預計虧損45億,行業前三合計虧了近150億。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新希望,原本預告的淨利潤是3億,但實際上是由於出售子公司資產獲得了額外的收益,扣非後經營虧損是45億。
成績單不好看,賬面上也很危險,各個都是“巨負”。
牧原股份負債1131億,短期借款453億,長期借款120億,一年光是利息就要花近30億,屬於是虧著錢給銀行打工。
溫氏股份負債577億,相對較少,但賬面的貨幣現金只有40多億了,已不足以覆蓋一年內到期的100億短債。
新希望負債970億,金額不是最高的,但負債率卻是最高的,達到了72%,比牧原和溫氏足足多出了12%。
新希望負債率最高,2023年的籌錢動作也是最多的,正應了那句話,所有行業的老三都不好當。
籌錢得從省錢開始,新希望從2022年底就開始對擴張養豬規模猛踩剎車了,還賣了不少新建豬場。
2022年12月,新希望把川渝地區11個在建新豬場專案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回籠了9億的資金。
2023年4月,新希望又把川渝地區7個已建好的豬場專案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再次回籠了13億的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是成都市國資委旗下控股子公司,可見,成都國資為了幫新希望一把,也是拼了。
不過,區區22億的資金也就只夠救救急的,很快,新希望被迫把旗下兩家核心子公司的業務也賣了。
一家承載了新希望旗下食品業務,一家承載了新希望的家禽養殖,老闆劉永好當年就是從養鵪鶉起家的,這意味著,四川首富為了養豬,把起家的家業都賣了。
兩家子公司的股權一共賣了42億,暫時解了新希望的燃眉之急。
而新希望的新一輪定增計劃也正在進行中,計劃募資74億,有相當一部分是計劃用來還債的,看來,多年的四川首富也沒有餘糧了。
當然,籌錢的也不只是新希望,還有牧原股份,只是老闆秦英林的籌錢方式不同於劉永好的賣賣賣,而是買買買。
當然不是買資產,而是秦英林自己認購牧原股份的定增,2022年底認購了60億,也就等於是直接為牧原股份輸血60億。
老闆給公司輸血,看得出來,這是真愛。
相比之下,溫氏股份沒有太多的籌錢動作,只是4.4億賣了一個子公司股權,但為了養豬,溫氏其它業務做出的讓步還是蠻大的,原本在分拆的溫氏乳業都暫時終止了,等挺過了這場“寒冬”再說。
而說到“寒冬”,2023年確實很“冷”,就像開頭所說,7.26億頭的生豬出欄量,僅次於2014年曆史最高點的7.35億頭。
供需決定價格,這是2023年成為“寒冬”的直接原因。
但實際上,如果從生豬銷售價格來說,2023年與歷史低點相比算好的了,平均都能賣到14-15元/公斤的水平,問題在於養殖成本比以前高了太多。
2014、2015年的時候,豬的養殖成本在6.5元/斤左右,有的甚至還更低,如果現在也6塊多的成本,也就是13元/公斤,怎麼都不會虧了。
但如今大家的養殖成本普遍都在7-8元,溫氏股份2023年的成本甚至達到了8.35元,以至於銷售毛利率都是負的,當然沒法掙錢了。
也許有人會問,這就怪了,規模養殖比以前更集中了,養殖成本怎麼反而還高了?
除了飼料、人工成本上漲之外,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經歷“非瘟”之後,對於規模養豬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直接增加了養殖成本。
目前的情況是,豬企們正處於新一輪養殖降本的探索和研究過程中,可以說,不是豬肉賣得太便宜了,而是豬企們還沒適應“非瘟”後的成本變化。
可以做個簡單的測算,以出欄豬240斤的標準重量計算,如果養殖成本能降一毛,每頭豬就能多掙24塊錢,按照開頭說的每頭豬平均虧76元,也就是說,只要能降3毛多點的成本,就能盈虧平衡了。
當然,養豬成本也有個體差異,比如牧原股份2023年每頭豬隻虧了60元,說明其成本要優於行業平均水平,用不著降3毛就能盈利了。
而溫氏股份成本達到8塊多,則可能需要降一塊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這種成本的差異,也就導致了競爭力的差異,競爭不過的只能倒下。
所以豬企們現在互相比拼的就是養殖成本。
可能也有人會說,大家都少養點,調節一下供需,售價不就起來了嗎?
原理上是這樣,但卻無法操作,如果坐下來談,那違法了,如果自己主動少養點,那別人就會多養點,此消彼長,根本達不到調節供應的目的。
唯一的辦法還是隻能交給市場,像現在一樣,大家都扛著,扛不動了自然會有人倒下,而站到最後的就是贏家。
2024年,養豬的江湖會怎樣,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