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馬江博 ,關注我,看清形勢,看到趨勢。
今天朋友圈又 各種訊息滿天飛,乾脆我也不談具體政策趨勢,發點個人感慨,說點宏觀認知層面的事。
現在大家都感知到了,我們正處於時代的鉅變之中。
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幾年中,很多聰明人因為對時代的訊號不敏感,在歷史的車輪中沿著之前的慣性走,不管是慣性還是心存僥倖,最終被集體碾壓。事實上訊號如此明顯了,甚至都已經看到了閃電,但大家居然還是覺得或許暴風驟雨會更晚一些。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閩系的房地產商。
話說2021年“三條紅線”之後,數十位閩系地產商的大老闆,低調的在上海秘密聚會。
三盛集團是東家,參會者還有旭輝、、寶龍、融信等全國化閩系房企的老闆。
在這之前,同為閩系的泰禾集團、福晟集團已經爆雷,此時有些老闆如驚弓之鳥。
會議過後,陽光城、三盛、融信、正榮、港龍等閩系房企從此開始停止拿地,但為時已晚,這些房企後來都集體爆雷。
最令人看不懂的是,三條紅線後,還有一批體質比較好的閩系,秉持著“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繼續加槓桿拿地,他們是旭輝、寶龍、中駿、世茂,現在也是集體爆雷、
要知道,中國這麼多年活下來的房地產開發商不可謂不聰明,他們最擅長計算收益和成本,也擅長打通政商關係,特別閩系在很多領域自認為資訊敏感度無人能及。
最終,在時代訊號的大勢面前,這群聰明人的公司都塵歸塵,土歸土。
上面只是個例子,在時代大潮中看不清方向,不敏感或者心存僥倖的群體這幾年比比皆是。
比如明明地方債如此龐大,眼看要暴雷,地方政府很明顯沒錢了,但還是一群人按照慣性在墊款做政府的生意,最後把自己變成了包工頭老賴。
比如明明泛金融業被日益嚴管,上面臉色越來越嚴厲,資金管理領域亂象重生騰挪無路,各類產品收益只可能越來越低了,還要相信百分之幾十的收益率,最後爆雷血本全無。
比如產業迭代和土地財政雙重打擊下,很多中西部小城市很明顯要衰落了,還要說不在大城市捲回到小城市,最後只能一再滑落,想重回到一線又困難重重。
而這些人往往是過去幾十年的受益者,也是通常意義上的“聰明人”。
可也有人,看到了時代的閃電就知道要趕緊躲雨,因為一粒時代的塵埃都是個人的大山。
他們或者以老江湖的決絕,看到了風險,過去幾年進行資產大甩賣,提前一步落袋為安。
他們或者以老江湖的敏感,拼命抓住了時代訊號,提前一步佈局紅利。比如我的一位朋友,提前看到了“驚濤駭浪”、“底線思維”和“善於鬥爭”,在“卡脖子”領域縱橫捭闔,迎風直上,現在已經是兩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實控人。
他們或者又以老江湖的韌性,及時佈局產業鏈出海,不僅保住了自己的產業和財富,還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
我知道這麼說很多人會罵你這是事後諸葛亮,上面所說的“犯錯”,事實描述沒錯,但是扣的帽子肯定是錯的。
因為大部分人都會說,這都怨大環境不好,這誰能想到。
可是,“一葉知秋”和“大風起於青萍之末”都在語文課本里學過了啊。
實際上時代已經早早給出了訊號,只是大家沒注意到,或者說,大部分人是看到了也當做沒看到,因為慣性的紅利過去實在是太長了。這裡就不展開說。
而能不能對訊號保持敏感,在鉅變時代就成了越來越重要的關鍵。
但這取決於知識、閱歷、格局、思維方法論等等等等,但都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這裡我有一個簡單建議:對於包括我在內大部分稟賦只能算中等或者中上的人來說,想要看清時代訊號,就更應該“尊重常識”。
根據常識,我們的發展並不是特例,肯定要遵循經濟週期的基本規律。
根據常識,我們的樓市脫離不了基本面,地產也不可能一直是永動機。
根據常識,槓桿不可能一直加下去,不管誰借的錢也總要還。
根據常識,我們的投資市場並不完善,鉅變中火中取栗就是一場豪賭。
根據常識,我們大部分人站在資訊不對稱的劣勢方,小心保守點才是對的,因為對手也就是賭錢,而我們往往要賭命。
根據常識,這個冬天沒那麼短時間能回暖,積累的問題要更長時間來癒合。
同樣,根據常識,時代鉅變也必然有很多機會,尤其新舊動能轉換,都是財富的巨大重組。
最後,根據常識,作為一個有完整工業體系和足夠大內需市場的大國,雖然我們不會馬上世界第一,但是也肯定不會一觸即潰、一瀉千里。這個是國家的韌性,也是基本面。
最最重要的是:根據常識,我們要承認,中國急速發展了40多年後,已經是週期的末期,在這個關口,過去40年的路徑依賴已經不再可靠,要有直面陣痛的勇氣和辦法。
只有相信常識,很多時候,才能識別自己看到的訊號,看清形勢,看到趨勢。
我是馬江博,關注我,關注趨勢與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