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本文為轉載文章,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風雲君的研究筆記
來源:
2024年在海外市場指數強勢上漲的背景下,A股、港股卻被反覆捶打,對投資人來說確實是非常難熬的時刻。尤其當數小微盤的大幅回撥,整個一月,萬得微盤股指數下跌21%,萬得小市值指數以月度回撤20%的表現同樣令人糟心。
但與此同時大盤藍籌風格卻表現較好,尤其高股息紅利受到市場強烈的追捧,不少投資者也蠢蠢欲動亦或早就加入,也有不少朋友想要割肉小微盤追逐高股息紅利策略。
所以,小微盤開年為何不利?直接割肉小微盤轉而擁抱高股息紅利是當前最好的選擇嗎?今天一起來聊聊。
為什麼最近小微盤表現急轉直下?
2023年以來,A股市值下沉的趨勢相較於過去更加明顯,小市值因子持續貢獻著超額收益,小市值中更小一點的微盤股成為了市場熱點。萬得微盤股指數、萬得小市值指數、國證2000指數相較於滬深300表現十分亮眼。
其實微盤股收益來源為規模溢價和風險溢價,在進行微盤股投資的時候,需要透過持有較多數量的股票,保證樣本量足夠大,疊加較快的調倉頻率,以獲取收益。
但是當市場風格切換,出現明顯主線的時候,投資者很可能就會將資金轉移到新的核心資產,微盤股的炒作資金流失,成交量可能面臨迅速萎縮的局面,股價可能遭遇迅速回調。
所以在進行微盤股投資的時候,需要關注基本面、資金面及流動性的改變。但正如硬幣的兩面一樣,也正是由於小微盤波動較高、錯誤定價較多,帶來了很多的投資機會。
2024年開年以來的這輪下調,也引起了很多管理人的關注和討論,專注於小微盤量化選股的量子複利基金經理王巖和盛冠達基金經理何純也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王巖認為這輪下跌有“自動敲入敲出型期權產品”敲入的直接原因,更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整體股票業績預報較差和對未來預期信心不足導致的。
何純透過觀察最近成交額認為,近期小微盤的下跌並不能簡單的用流動性缺失來解釋,更多的可能是出現了集中的拋盤形成,這種拋盤即使集中在大盤股,大盤股也一樣承受不住,而只是救市資金主要集中在大盤股上,才使得大盤股相對抗跌一些。
小微盤行情到頭了嗎?小微盤策略還有機會嗎?
風雲君也和大家一起復盤過,從歷史來講,大小票風格的切換之前也多次發生。
從2010年以來,市場經歷了多次大小盤風格的切換,恆強恆弱的時間並不長,但從歷史來看小盤風格佔優的時間會更長些,即便是大盤風格佔優勢的情況下,也只有2017年出現了較長時間大票指數漲而小票指數下跌的分化行情,整體來講大盤佔優的市場下,小盤指數的表現也還算不錯。
另外大盤相對佔優反映出了大家對於大市值、穩定性的投資需求增加,但近期大盤風格的佔優至今持續時間並不算很長,短期的下跌並無法得出長期的悲觀。
所以,當前來看我們也很難得出小盤行情就要結束的結論。
而且萬得小市值指數和微盤股指數本身來講,指數本身等權重編制,日度更新買跌賣漲,指數長期存在一定的虛高現象,當前來看小微盤指數的PB也處於很低的位置。而且小微盤股票數量眾多,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多元化的投資領域,是市場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即使後續走出大盤的修復趨勢,小微盤股票由於對資金的需求量並不大,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也大機率會表現不錯。即使後續有資金短期流出小微盤股票,但對量化策略來說,不僅和本身的賽道指數有關,和市場的Alpha環境、管理人的超額能力都息息相關。小盤指數成分股較多、行業較為分散、錯誤定價也更多,長期來看獲取超額的機會還是會更大一些。
割小微盤基金去擁抱高股息紅利策略,靠譜嗎?
這個真的很難回答,當然從估值、市場環境等方面來看,高股息紅利目前確實具備一定的吸引力,但如果不經過謹慎的分析,只是因為看到高股息紅利策略目前的表現,就盲目地割小微盤基金去追高股息紅利,操作不好確實容易左右捱打。
這個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今天的小甜甜,明天就變牛夫人的故事也不少見。對市場時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獲得長期的發展,在保持樂觀的同時,做好預期管理,瞭解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比如最近不少朋友都聊到了當初購買“自動敲入敲出期權”結構的產品,就是隻看到了吸引人的票息,以為是穩賺不賠的操作,而忽略對尾部風險,所以導致在產品敲入後難以接受。
沒有一類策略、一種產品是完美的,只看到階段性的優點而忽視背後潛在的風險,只一味追逐熱點而不搞清楚策略背後的邏輯,一旦策略表現不及預期,就很容易束手無策。
所以在無法很好地判斷市場的時候,做好資產的均衡配置,不過分暴露於某一類風格,在發生風格轉換的時候,方可更加從容。
當然雖然很多人都在強調配置的重要性,但能做到並且能夠做好,卻是非常困難的。市場極致行情反覆,如何配置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詭譎多變呢?大家可以加入風雲君所在的厚雪長坡俱樂部,這裡不僅有想有最新宏觀大類資產配置策略,更有免費提供專屬於你的私募陪伴與長期服務。
更多詳情,歡迎關注專注私募研究的風雲君。不僅有你想要的產品資訊,更有免費提供專屬於你的私募陪伴與長期服務~
專注私募基金,分享私募基金測評、私募行業話題、基金經理認知、產品歸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