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沛 編輯/徐喆)剛剛過去的2023年,無疑是中國鋰電產業又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調研資料,去年電池出貨量達到630GWh,同比增長31%,帶動國內鋰電全年總出貨量達到885GWh,同比增長34%,如果沒有重大意外,今年中國鋰電產業將正式跨入TWh時代。
假如將2009年的“十城千輛”專案作為中國鋰電產業自主創新的首個里程碑,那麼短短十五年後抵達TWh門檻,全產業鏈形成絕對競爭優勢,這樣的成就無疑堪稱炫目,不過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路徑之千迴百轉,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包括鋰電在內的諸多戰略新興產業在生命週期初始階段的共性特徵,恐怕就是發展動態的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從技術路線到“殺手應用”,從供需格局到商業模式,從企業命運到政策衝擊,都如同早春的天氣一般,在萬物復甦與雨雪寒潮間突兀交替,同時呈現著看似矛盾的多重面相。
回顧2023,中國鋰電產業的這一年,或許有七個線索尤其值得擷取。
一,全球引領
2023年,中國企業在鋰電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的“統治力”進一步鞏固,電芯與正負極材料產量在全球佔比均已達到70%乃至更高水平,較2022年進一步提高,而量的積累,也正穩步轉化為中國鋰電產業全球影響力質的飛躍。
去年驟然升溫的海外車企磷酸鐵鋰裝車潮,正是這一趨勢的極佳代表。曾幾何時被視為落後技術路線的磷酸鐵鋰電池,在中國產學研用共同體持續打磨最佳化下,已然成為海外市場入門級/普及型新能源汽車的優選儲能解決方案,在超高性價比面前,海外廠商也不得不選擇跟進,甚至一度以9系高鎳三元引領高階技術迭代的韓企SK Innovation,也在上月宣佈計劃最早於2026年開始磷酸鐵鋰電池量產。
磷酸鐵鋰熱潮,還只是中國鋰電產業“統治力”的牛刀小試,接下來可預見的磷酸錳鐵鋰、矽基負極、複合集流體、大圓柱電池、半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乃至鋰硫電池產業化程序中,中國這一產業高地恐怕將源源不斷地“順流而下”,為全球產業界制定議程與路線圖,定義技術標準規範。
二,產能躍進
歷經2021、2022、2023年合計數萬億人民幣規模的產能投資,從上游鋰鹽精煉到中游主材、輔材,再到下游電芯製造,國內鋰電各個產業環節普遍已實現產能供給的飛躍,也帶動供需格局從短缺驟然轉入過剩。
根據相關機構的資料,去年國內動力電池需求量為六百多GWh,而產能供給已經壘高到了1800GWh,導致電芯製造環節開工率不可避免地大幅下滑,考慮到在建產能仍在不斷釋放,2024乃至2025年鋰電嚴重過剩格局仍將延續,在去年末某次行業活動上,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甚至認為,2023年已建在建鋰電產能已經提前覆蓋了2030年市場預測需求。
三,市場內卷
供需格局深幅且持續的失衡,必然導致供給側出現殘酷的價格“內卷”,2023年尾聲堪稱驚心動魄的碳酸鋰期貨行情,正是這一過程的現實寫照。
在上游原材料價格暴跌的同時,成品電芯價格也不斷重新整理行業內外人士“三觀”,根據鑫欏鋰電採集的市場資料,方殼磷酸鐵鋰動力電池2024年1月均價已經跌破0.4元/WH,由於產能難以有效出清,三毛五分上下的行情或將成為常態,這意味著此前國內外設想的50美元/KWh鋰電成本遠景目標,儼然已一步到位照進現實。
這樣的價格區間,固然有助於刺激下游應用需求,但也意味著電芯製造環節整體毛利率微乎其微,企業間的盈利能力分化將直接事關生死,頭部企業憑藉成本控制能力和規模/品牌/渠道優勢,將表現出極強的適應性,而二三線企業則很難逃脫開工不足-單位成本抬高-虧損放大-減產停產的惡性迴圈,即便部分企業試圖透過虧本接單維持現金流,但在嚴重過剩格局貫穿2024、2025年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
四,出海佈局
海外市場,被不少鋰電企業視為應對內卷的救命稻草,產品出海與產能出海,也早已從圍繞WHY的討論,轉入關於HOW的多元實踐,在“各顯神通”的出海大軍共同發力下,2023年我國鋰電累計出口超150GWh,同比增長超60%,同期官宣的海外產能建設投資逾2000億元人民幣,海外規劃鋰電產能超500GWh。
這場全產業鏈有志一同的“出海”熱潮自然並非一路通途,除了專案落地過程中磨合當地合作伙伴、摸索最佳化實施路徑所交出的“學費”,在部分國家,中國鋰電企業還面臨著巨大的地緣政治風險,特別是美國政府一系列所謂“綠色新政”在啟用其本土鋰電產業投融資的同時,對中國企業明確採取排斥態度,美國民主黨大佬,參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主席喬·曼欽甚至揚言,不想讓美國納稅人哪怕一個美分的資金流入中國企業口袋,這樣的敵意下,部分中資專案即便曲線落地美國,往往也很快遭遇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抹黑詆譭,甚至有政客提出中國企業為儲能電站提供的電芯也可被用於“間諜”活動。
然而鋰電出海中的種種波折,卻也是經歷超高速發展的中國企業從青春期走向成年所必須的一場洗禮,優勝劣汰的盪滌將使中國鋰電企業跨國運營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而更貼近歐美消費市場的產能佈局,也最終將有力支撐中國鋰電產品參與海外競爭。
五,綠色發展
低碳、零碳、ESG、碳足跡......2023年鋰電行業這組高頻出現的關鍵詞,勾勒出業界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一直以來,鋰電產品儘管發揮著能源消費轉型“支點”的價值,但鋰電產品製造過程的碳排放與環境影響,仍然被不少懷疑者所詬病,認為其從搖籃到墳墓的汙染甚至高於傳統化石能源,只是為終端使用者帶來了一種低碳環保的幻覺。
時過境遷,鋰電行業迸發的綠色發展熱情,一方面來自企業對自身使命責任的“覺醒”,另一方面也呼應著鋰電出海的現實需求。
2023年,歐盟鋰電監管新規正式頒佈,其中的產品碳足跡合規要求,預示著一種全新的“綠色壁壘”出現在全球鋰電貿易中,埋頭拼產能、拼成本的中國企業,如果在能耗、能效上繼續粗放管理,將之視為可有可無的成本負擔,那麼在未來就很可能自食苦果,被輕柔而又堅決地擋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在降碳、減碳方面,寧德時代無疑是一個標杆案例,寧王此前獲取的集中式新能源建設指標已達到4000MW,其中風電2400MW,光伏1600MW,備受矚目的寧德深水A區海上風電場專案,也已在近期獲得福建省發改委批覆,建設規模800兆瓦,而在分散式新能源方面,寧德時代子公司預計2023年建成分散式光伏300MW,主要服務於自有零碳工廠、燈塔工廠的綠電需求。
六,儲能熱潮
新型儲能,當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之外鋰電產業體量第二、增速第一的“殺手應用”場景,也被眾多鋰電企業列為“第二增長曲線”。不過有趣的是,抱著同樣動機入局的還有光伏產業人,在儲能這一“交叉地帶”,不少光伏企業去年大舉佈局,已經在場景解決方案主導權上悄然佔據主動。
不過頭部鋰電企業在系統整合上的表現也並不遜色,除了比亞迪躋身全球電池儲能系統(BESS)市場前列,寧德時代在應用場景整合方案上的前沿探索亦引人注目,如其已順利併網的福建晉江100MWh級儲能電站試點示範專案,就是國內首家非電網企業管理的獨立併網大規模儲能電站,透過從零到一的場景商業模式開發,寧王正耐心打磨充實其能流、碳流能源作業系統這一價值設想。
七,技術突圍
技術進步,永遠是打破內卷的特效藥,2023中國鋰電產業技術創新亮點紛呈,一度由特斯拉掀起的大圓珠電池競賽中,“始作俑者”已逐漸失去勢頭,中國廠商全面接過了大圓珠技術迭代主導權,新產品形態帶動的材料體系、結構設計到製造工藝創新,有望在2025年後全面釋放為鋰電行業升級動能,真正解決同質化落後產能的“堰塞湖”,開啟鋰電產業新週期。
而著眼長遠,固態/半固態電池角逐也已正式拉開序幕,隨著去年率先實現大容量半固態電池裝車,中國鋰電企業已經在這一過渡技術路線上守住了先發身位,至於全固態電池創新,在歐陽明高院士牽頭倡議下,大咖雲集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也已於日前正式成立。
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鋰電產業內卷與反內卷的求索仍在繼續,也必將帶來更多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苦樂悲喜,但無論如何,只要產業人的激情與鬥志旺盛燃燒,這場求索的終局圖景仍然將極具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