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1月以來的市場震盪,無論是港股的朋友還是A股的朋友在近期都飽受市場行情摧殘。1月正如預料那般並未迎來所謂的“開年行情”,而是以一種更為悲觀的姿態下行,以至於市場中鮮有“持股過節”的聲音。
時至2月初,本週的反彈讓所有投資者都感覺底部已經臨近了,但想必也有不少人依舊對是否觸底抱有疑慮。筆者自然也無法預測底部到來的時間,但相應地,一些或能揭露反轉時機的資料訊號,筆者希望在本文中儘可能地指出,讓投資者用於參考。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本文更像是一碗反轉行情下的雞湯,鼓勵一下深套的投資者以平和的心態度過春節,對節後的市場能夠有所為,有所期待。本文觀點多為個人主觀,若有偏頗還望海涵。
01
悲觀預期得到釋放,市場反轉要素逐漸充裕
從環境來看,2024年的開年是和2023年是有些相反的。在去年的當前時間點,國內因為疫情防控政策的變更而對市場充滿信心,對經濟資料的好轉抱有盲目的信心,而事實上的資料預期偏差使得市場一直處於“不及預期”的狀態。而在當前時間點,國內常見的觀點便是“基本面不確定性高”,對增長抱有疑慮,因而風險偏好偏低,也因此才會導致1月的弱勢走勢。
正因為處於一個預期偏低的環境,市場實際上的資料可能是好於預期的。1月市場的超預期下跌大多來自微觀流動性的衝擊和風險偏好的下行,而上述情況在1月末-2月期間已經逐漸迎來了改善,而這些改善訊號便有可能是日後反彈的基石。
就流動性而言,國內的貨幣政策使流動性進入了一個寬鬆時期。2023年以來,央行累計降準0.5pct,並於2024年2月5日再降準0.5%,市場釋放的流動性約為1萬億元。同時在1月末,央行透過逆回購累計向市場淨投放了9670億元,維護流動性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儘管面對春節取現需求和1月下旬的繳稅高峰期,其資金壓力還是明確地反映到了國內市場中,但這種壓力大機率是不會持續到節後的。
另一方面,2024年地方政府債券淨融資額創下2019年以來的新低,僅為2586.43元。在政策主導的中央舉債,地方化債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對貨幣需求量的擾動明顯減弱,低發行,高償還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地方政府債的主要特徵。
從12月-1月的經濟資料來看,2023年的各項政策在12月-1月份初顯成效,但經濟動能整體依舊處於低位。2023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回升至5.2%。2024年1月我國製造業PMI指數和非製造業PMI指數環比均有所上升,綜合PMI指數環比上升1.2個百分點,表明從政策到經濟的傳導逐漸兌現。
另一方面,2月8日公佈了2024年1月的CPI資料。受去年高基數影響,1月CPI同比去年下降0.8%,但環比12月上升0.3%,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向增長,其中食品價格下降是導致CPI同比下行的主要原因。而PPI由於進入工業淡季,讀數同比下降2.5%,環比下降0.2%,降幅均實現收窄,主要下行原因為煤炭/石油加工業的價格下行所致。
經濟目標方面,隨著1月末地方兩會的召開完畢,地方化債和穩增長的壓力成為各省市的重點任務。2024年,31省市加權平均GDP目標增速為5.4%,較2023年可比口徑下調0.2個百分點,但高於2023年全國GDP實際增速增長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2024年全年的經濟目標有望維持在5%上方,實際能夠獲得怎樣的經濟增速,還得看今年的經濟復甦如何進行。
而隨著近期匯金公司宣佈的增持舉措,證監會接連出臺的強力扶持大盤的措施,所謂的“強力政策”正在逐步落實,單就A股而言,當前最容易引發波動率上行的核心便是涉及融資、股權質押的強制平倉風險。而港股則會因為股市帶來的強制平倉賣盤而積累恐慌情緒,最後引發連鎖的負面反饋。而隨著日前證監會的響應,兩融資金、質押股爆倉的風險下降,對穩定兩地市場信心有著明顯的正面作用。
總結來看,儘管當前依舊存在較多基本面上的不確定性,但相信負面預期已經在1月的股票市場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和應對,儘管當前仍未能夠直言市場已觸及底部,但筆者認為在新的多/空訊號出來前,市場起碼不會再進入到過度恐慌,非理性下跌的環境中,而後續的市場走勢,則依舊需要來自經濟端/政策端的“實物”來支撐。
02
樂觀遠眺,後續應該關注什麼資料?
如前文所言,A股與港股或許已經從市場情緒的冰點中脫離出來,A股市場擁有更近的政策距離,其市場的恢復或許會更明顯,更敏感一些。而港股由於受制於海外市場的預期,降息不及預期的情況或許會使港股的走勢受到影響,但無論方向如何行進,兩個市場都需要國內政策和基本面作為支撐。從當前時間點向後觀望,筆者認為值得關注的方向有三,由近到遠分別為春節消費資料、2月地產/經濟資料、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財報季。
春節假期的消費資料驗證的是國內的消費韌性。實際上從目前的春運熱度來看,已經是好於2019年、2021年同期的表現了。而春節期間的消費資料或能進一步驗證國內的消費能力和恢復程度,橫向對比國慶、元旦假期的表現,或能夠對國內消費行業的1季度業績起到顯著的提振效果。具體而言,可細分至春節旅遊出行、春節電影票房、社會消費資料等。
2月的經濟資料/地產資料驗證的是2023年以來各項扶持政策的效果。儘管由於房地產&政府去槓桿的工作,筆者對這項的資料並不算樂觀,但考慮到近期有關地產的政策密集出臺,而過往發行的政府專項債券、萬億特別國債想要落地到地方政府需要時間,而財政政策狠抓的“有效益的投資”往往或許會在2024年開年有所體現。
從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地方對產業的發展重視度進一步提升。“三大工程”“東數西算”等國家級規劃專案和“十四五”相關的優質專案或需加快做好專案前期準備,若上述專案能夠有效帶動地方的民間投資,或許能夠為全年的經濟復甦打下良好基礎。具體而言,可以關注製造業PMI、社融資料以及地產商拿地資料,觀察地產業、基建業的景氣度。
而政府工作報告和2024財報季,可以說是每年慣例的重要節點。政府工作報告會給出全年的經濟指引,且往往是政策密集出臺,敲定全年政策主線的主要視窗期。就2024年而言,政策端的發力或是決定經濟走勢的關鍵所在。儘管從過去兩年的政策指引來看,“大水漫灌”的政策可能性較低,但持續性的政策發力,著力穩增長還是可能性比較大的,包括進一步的降準降息政策,對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引導改良,赤字率的進一步擴張等,都有望成為改良通脹,激發市場信心的重要節點。
財報則無需多言,儘管2023年整體經濟環境復甦不及預期,但具體到行業、賽道、公司層面,想必還是有不少逆勢增長、跑贏大盤的標的,而資料的補充能夠為市場資本指引方向,在2024年開年行情不及預期的背景下,年報視窗期或許會成為市場上行的視窗期,但需要警惕明確業績不佳的板塊,及時避雷,而當前時間點則可以關注高股息標的,埋伏年報時點的高分紅收益。
03
具體至概念/賽道,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方向?
1、產業鏈出海
提及出海,可能不少投資者會想到前幾年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浩浩蕩蕩的“應用出海”,實際上本文提到的產業鏈出海與前者是類似的,但範圍卻要更“實”一些。就筆者個人觀點而言,在中國人口紅利逐漸下行的背景下,內需的放緩在未來將會是常態,無論是地產或是其他消費皆是如此。想要化解過剩產能、實現產業轉型,更多地將產品/服務帶往海外,獲取海外的收入對於中國經濟進一步強大是必要的,這也是多數發達國家的必經之路。
“出海”並非指單純的出口,而是包括在外投資建廠、在海外市場的運營擴張等一系列的產業鏈出海。尤其是在當前出口環境受到挑戰的背景下,單純的產品出口恐怕很難扭轉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而是需要對應到投資端,就如同手游出海強調本地化運營那樣,依靠本地化運營將產業鏈融入當地的生產經營環節中,驅動當地的市場需求,並將利潤帶回國內。
誠然,產業鏈的出海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且難免會受到國內以及海外地緣政治的限制。因此當前時間點下,提前佈局過海外建廠、能夠依賴“出海”策略來化解過剩產能的,依舊是在出口領域本就佔據優勢的企業,包括傢俱家電、紡織服裝、通用機械、電子等產業。當前海外需求處於庫存低位的狀態,而隨著補庫存週期的開啟,相關品種的出口速率有望率先迎來改善。
2、政策利好的國資企業
筆者這裡主要想提及的是日前被金管局要求“市值管理納入業績考核”的央企概念股。結合“國企改革”“中特估”等概念來說,央企估值問題是被反覆提及的政策關注點,但明確將市值管理納入業績考核卻是較為罕見的,對於許多低估的國資委標的而言,估值的提升成為“任務”,其性質將顯著不同。無論市場主線如何,或許中字頭的股票都能在未來一年中取得不錯的市值表現。
3、關鍵行業的年度盈利改善
這其實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實際上每年年報業績期,都有不少業績表現向好,但估值卻未能落實增長的標的,因此如何定義“關鍵行業”就成為2024年財報季的重點。筆者這裡主要想提一下在2021年以來,導致市場上漲和下行的兩個行業,即新能源與地產行業。
2021年的市場行情源於新能源賽道(對應高階製造)的走強,終結於新能源的邏輯弱化和地產行業的暴雷,也可以說2023年經歷的熊市中,估值下行的主力便是這兩個行業的利空。若這兩項利空要素能夠在未來迎來反轉緩和,對市場的信心提振將會較為顯著。
回顧2023年來看,無論是煤炭還是中特估概念,在年中均有較強的階段性行情表現,但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這兩個板塊對其他行業的情緒和估值帶動都比較弱,而假如新能源、房地產,或是類似醫藥、航空這些板塊的表現反轉,讓市場主要的利空邏輯緩和,市場或許才能迎來真正的觸底上行,而上述行業也能從“市場主線”的地位中脫身而出。
04
本文自週二開始起筆,市場反彈卻比筆者的筆要快,不得不說也是一件美事。
需要重申的是,文章的內容大多為筆者主觀,是筆者看盤看研報看新聞得出的結論,其正確性十分值得質疑,前文提到的行業也是筆者的個人觀感,不構成投資指引,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最後祝大家春節快樂。
- End -